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黑板報2.98W

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張“天人合一”。下面是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一起看一下吧。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2張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3張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4張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5張

中國傳統文化對和諧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是一種大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孔子提出“釣而不綱”,主張用魚竿釣魚, 反對用大網攔河捕魚,以防止魚資源的枯竭。 孟子主張在適宜的季節伐木, 以免妨害樹木的正常生長。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爲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爲人生行爲的基本依歸。

莊子更是直接認爲,人與自然萬物根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而是天生平等的,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還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這就是說,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理想的境界,但人與自然的和諧比人與人的和諧還要崇高與快樂。在《荀子·王制》中,荀子也說:“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龜魚鱉魷鱔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籲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是要人們尊重自然規律,不能“趕盡殺絕”,不能無度索取,這樣人類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章句》意在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漢《淮南子》的作者明確反對“涸澤而魚”、“焚林而獵”等等, 這些思想都表達了古人對待自然萬物的和善友愛態度, 體現了古人維護生態平衡, 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貴品德。宋代張載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並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意即人類是我的同胞,天地萬物是我的朋友,天與人、萬物與人類本質上是一致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念,要求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善待鳥、獸、草、木,提出了豐富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這與西方主張征服自然的指導思想不同,它關係到人類發展的前途。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來挽救人類面臨危機,正是中國傳統“和”文化化解人與自然衝突、創造和諧社會的體現。

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還落實到制度上。中國曆朝歷代,從夏商周起,就對環保有明確法律與禁令。可以說,中國古代在倫理哲學、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社會結構上都深深體現着生態智慧。難能可貴的是,古人還把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用於“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與自然和諧是生存發展與社會安危的基礎,即所謂“王道之始”。“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張人類源於自然, 理應與自然融合, 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回覆, 不是受制於自然的主宰, 而是因勢利導, 認識自然, 尊重自然規律, 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爲人類服務, 爲人類造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人和諧。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於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這裏,孔子區別了“和”與 “同”兩個概念,“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結黨營私。孟子也認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還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以孔孟爲代表的儒家還提出了仁、義、禮、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實現“人和”,實現社會和諧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準則能有效地避免過激或對抗行爲,減少人際摩擦與社會耗,使人際關係帶有濃厚的人情味,較爲穩固持久,對社會具有良性功能。《禮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是把“人和”看得高於一切。荀子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又說:“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說:“人之生,不能無羣”。羣體對於個體來說是前提,無數個體只有結成羣體才能戰勝自然,求得生存。不僅如此,更進一步就是要“泛愛衆”、“兼愛”。墨子說:“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主張無爲而治的道家最反對社會衝突,最希望實現社會的和諧。道家代表作《老子》說:“知和曰常。”在老子看來,整個天地是一個和諧。《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己。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言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老子》給人們描繪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無慾”、“無爲”、“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爲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的理想社會。老子提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他主張人要效法天道,透過無爭、去奢、知足,達到人與人的相對和諧。《大學》主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養成理想人格的方法在於使人們固有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革除人們的舊習氣,達到至善的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身和諧。在人與自身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人之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係。儒家肯定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肯定人的正當欲求。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但他又強調“欲而不貪”,反對放縱慾念。他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情慾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爲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這種把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對道義價值的弘揚有機結合起來的人生觀對和諧社會人的自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導向價值。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但是,慾望對於人來說是生命的需要,不僅無法去除,而且還有益處。荀子認爲,慾望是“知所必出也”。

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侷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道家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於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掙脫“物役”的束縛。在莊子看來,人生的第一要義就是自由,而現實社會中的仁義道德、世俗價值、功名利祿、政教禮法等都是束縛人、奴役人的藩籬。莊子爲達到“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自由境界,明確提出“坐忘”、“守道”、“心齋”等修道方法,透過摒棄內在的心理干擾以及外在功名利祿等利害關係的束縛,以開闊、通達的心態面對現實人生,將阻礙和不利於個體達於靜極狀態的因素驅散、排除,使心靈澄明出一個純淨的天地,使人真正成爲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異己力量的奴婢,從而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超越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對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價值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和諧社會本身的發展都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價值和意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生命,是一個民族保持自性和特性從而成爲自己而不是其他民族的本質規定。保持自身的、必要的文化認同是實現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根本所在。 我們必須重新構建起中華傳統文化,反對從整體上否定中華文明的民族自虐症與民族虛無主義,同時,應從更爲廣闊的角度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

認真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個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天地以生物爲心”,人則“以天地生物之心爲心”,從而能“爲天地立心”。這說明人既是自然界的產物,又是這一整體的具體表現。人和自然界不是處在主客體的對立之中, 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整體結構中,二者具有同構性,可以互相轉換,是一個雙向調節的系統。這爲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很好的思維範式。

認真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爲貴”的理念。和諧社會的核心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於社會關係的和諧。而社會關係的和諧是建立在道德規範上的。我們今天提倡建設和諧社會,就要充分汲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資源,鞏固和發展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爲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諧的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以社會風氣、公共秩序、生活環境爲主要標誌的城鄉文明程度,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蔚然成風。

認真汲取傳統和諧思想中所提倡的包容性、平衡性、互補性。傳統和諧思想中所提倡的包容性,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如何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活力具有啓迪意義。傳統和諧思想所主張的平衡性,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怎樣協調好各階層方方面面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也不無借鑑價值。傳統和諧思想所強調的互補性,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如何在發揚民主的同時健全法制,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優化社會秩序的問題,有重要參考作用。

認真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和諧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使人民羣衆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和諧思想,其核心是以民爲本。以人爲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落實到具體的政治實踐上就是要以民爲本。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需要繼承這些智慧的和諧理念。中國傳統文化和諧理念貫穿於中國思想發展史的各個時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不僅閃爍着東方式的哲學智慧,顯示出獨特的理論價值,而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