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王安石

王安石《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審美賞析

王安石1.6W

王安石這首《漁家傲· 燈火已收正月半》是退隱之後,在定林院生活時候寫的。作爲政治家兼文學家的王安石,透過野遊尋春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受到心境的恬靜,不知不覺酣眠,然而,心理的平靜一下被四周松濤聲所打破的描寫,表現了詞人身處幽閒而內心不平的精神狀態。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王安石《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審美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可以說,這也是詞人生活寫照。全詞如下: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雲入塢尋遊伴。  卻拂僧牀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 一弄鬆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上片寫一次騎驢春遊的情景,詞人描繪了鐘山春意盎然的景象。詞人寫道:“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 “燈火”指元宵節彩燈。詞作開始就點明節令。據蔡絛(宋朝人,字約之,號百衲居士,有《西清詩話》和《鐵圍山叢談》等作品傳世)在《鐵圍山叢談》中記載:“上元張燈,天下止三日。”按照當時的習俗,收燈後,就是出城探春的時候。而江南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是不同於北方的。也就是說,這裏“收燈”後,大地已經是芳草如茵、春意滿野了。詞作中就寫出了鐘山的山南山北已經是竹木蔥蘢,萬花競秀的誘人景色了。其中,詞人的“撩亂”用得很妙,不但寫出山花爭奇鬥豔的景象,而且也把這樣的景象讓人目不暇接,很自然地把人與自然聯繫起來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詞人接着就寫道:“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雲入塢尋遊伴。”這裏,詞人用了“聞說”來領起(也就是聽說的意思),寫洊亭之遊。洊亭在鐘山西麓,那裏的溪水很清澈,花木茂盛,美麗如繡。而“新水漫”暗示了遊覽的時候是雨後,這些自然中樹木花草,經春雨洗禮,就格外清新。“款段”即馬行遲緩的樣子。這一句出於《後漢書·馬援傳》中,文章寫道:“乘下澤車,御款段馬。”而李賢在其註釋中卻說:“款猶緩也,言形段遲緩也。”因爲速度慢,就借指駑馬了。我們從詞人當時出遊時騎的毛驢看,這裏自然也就是指的毛驢了。也就是毛驢走得慢,就如同駑馬(相對於快速的“千里馬”而言的)。據相關資料記載,詞人退居江寧時,神宗賜他一匹馬。後來馬死了,他外出旅遊就騎毛驢。詞中的“蹇”,就是蹇驢。詞人騎毛驢野遊,自然而言也是心閒意靜,恬然自若,真有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情懷了。特別是詞人寫“穿雲”,描寫出了山中雲霧繚繞,在騎着驢繞行山徑,穿過雲層的景象。同時,山間谷壑一個連一個,四周巒嶂如屏,也就形成不少花木叢生的天然塢堡。“入塢”就是說,詞人行經此地,不免徜徉其間,訪勝探幽。不是在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塢,在洊亭附近有桃花塢嗎?“穿雲入塢”明白了行走中一會行高岡,一會又入低谷。其中,詞人在短短的詞句中卻用了三個動詞,即“穿”、“入”、“尋”,藉此充分表現了此時此刻的詞人,已經是濃厚的遊興,同時,也暗示了自己自命爲“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與怡然自得的'情懷。

接着下片寫到僧齋晝寢,就牀而臥的情景。詞人寫道:“卻拂僧牀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卻”即還,也就是“回到”的意思。這第一句是說, 因爲孤身棲居山寺,故要拂拭僧牀,撩起白色的帷帳。其中,“僧牀”、“素幔”寫詞人的生活清寂而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狀態。詞人第二句就寫道:“一弄鬆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由於遊山的睏乏,很快就沉入靜謐的夢中。不知何時,山間的一派松濤聲,把他從酣夢中驚醒,擡眼望去,紅日照臨西窗,而詞人此時睡意未足。特別要注意的其中的“悲急管”,意思是說松濤如急切的笛聲,發出了嗚咽地悲鳴。景語就是情語。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響是無所謂悲喜的,而是我們人把自己的情感孕育其中,也就我們常說的“移情”。所以,我們從詞人的描繪中,這鬆聲已經是“悲急管”了,一個“悲”字,也就表明了鬆聲蘊含着詞人的感情,即身雖處在幽閒中,但內心也並不平靜的。可以說,正是政治家兼詩人王安石在本質上所蘊含的“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愛國情懷。

藝術上,這首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全篇即事寫景,以白描手法勾勒,意象鮮明,意蘊幽深;其次,用詞恰當,特別是詞語的言內義和言外義結合,提高詞作的審美想象的空間效果;再次,典故的運用,增強詞作的含蓄性,提升了詞作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