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陶淵明

讚美陶淵明的作文8篇

陶淵明6.71K

篇一:歸去來兮看陶淵明

喜歡陶淵明的生活方式並非一兩天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都很羨慕。

讚美陶淵明的作文8篇

原因在於他的淡,淡泊名利。想來他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不然這一篇篇流傳千古的作品能如此聲名遠揚?但他卻隱於田野鄉村,而並非像世人一樣將光芒放射得耀眼。僅從這一點便可以得知,於他而言,這名利不過是世人間互相爭奪來,爭奪去的一個幌子罷了,是毫無意義的。

當一個隱者,這種感覺應該更不一般。閒雲野鶴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度日,那種悠然,那種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無法比擬的。他就有此先見之明,遠離那污濁不堪的俗世,來到這悠閒自在的世外,過着這樣羨煞世人的生活。果然樂極!

那就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心境了吧,也許在他心中,重要的並不是居廟堂之高時的錦衣玉食,而是處江湖之遠時的田野風情吧!作文

儘管陶淵明如此地想“獨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濟天下”,否則它早已解脫,何苦又來“舉杯澆愁”呢?

這樣就是這個想滿足於田園樂趣、而又企圖幫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個“大寫的人”,心中充滿了無限的苦悶。作文

即使他不爲五斗米折腰,即使他遠離這凡塵俗世,他那顆“金子”般的心靈卻依然無法歸於平靜。

也許就是因爲這樣,他始終無法極樂般逍遙自在,但率性自然,灑脫無羈的陶淵明確實讓人由衷羨慕的,在像我這樣的後人心中也是不可磨滅的。

篇二:回到桃花源的陶淵明

棄彭澤微官,鬆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鬥;開田園詩派,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

——題記

家,是安樂窩,是避風港,那裏有天倫之樂,有濃濃親情。你浪跡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還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牽夢繞。

陶淵明,我國田園詩派的開創者,在經歷了八十一天的官場生活後,亦然決定擺脫官場的束縛,回到自己那魂牽夢繞的家,享受天倫之樂。

回到桃花源的陶淵明,是快樂的,他歸心似箭,“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興奮異常,“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淵明,是悠閒的。他悠然自得,自娛自樂,“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不是還觀賞“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風而知還”的景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淵明,是自由的。他“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淵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昇華,筆下所寫的都爲真性情。試問,有誰能發出“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樣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淵明,是我所羨慕的。他有膽識,也有勇氣辭去官職,歸隱田園。即使他家境貧寒,也決意不再答應做官。這份堅持,讓我感動。

陶淵明的一聲,平淡無奇,色彩繽紛。他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大的成就,但卻留下了無數傳頌千古的詩句。陶淵明筆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對大自然的喜愛。讓人讀着親切,回味無窮。

陶淵明,一個敢於追求自我的人。喜歡他,不僅喜歡他的詩,他的詞,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這種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淵明所做的一切雖已成歷史,依舊受人們喜愛。這就是自然的影響力。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不向往大自然,沒有人不熱愛樸素的生活。

這些,只有陶淵明做到了。他真是“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

篇三:讚美陶淵明

天性所致,喜歡自由天然的東西,對於生活的要求很簡單,大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顧他人的眼光,在恬適、寧靜的鄉村,他不需要原則,不需要規定,不需要框架,一顆真摯的心,足矣。

對於陶淵明,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我是十分欣賞景仰的,曾作過幾年小官,卻還是欣然於回家的感覺,不被名譽、世俗、官場、財富矇蔽雙眼,而是朝着生命裏最真實的東西步步貼近,在權貴們爭先恐後地想擠進那個官人的世界時,他卻在一旁冷眼相望,這位潔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脫世俗,進入到他的那個“桃花源”的夢境裏去了,他不喜歡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喜歡爭權廝殺,在官場被黑暗氣息所束縛,乾脆一走了之,不再爭名奪利,來到人間仙境,開開心心地去享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美好景色去了。這樣的淡泊、恬雅,這樣的熱誠、感性,在於他把生命的一切都當作自然的風景,以欣賞的心態,一一平淡看過、走過,最終迴歸到他心靈的歸屬,還是這個無窮的自然。

他從不貪戀物質生活,反而對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就像一顆種子,活在繁花綠葉當中,受到大自然的庇護,洗心則淨,每日遊走在歲月的最前頭,不會爲生存而絞盡腦汁,更不會爲功成名就而作踐自己,這種逍遙不會有孤獨,修養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個醜惡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當下最美的物質資源。

對於我們現在的蝸居,陶淵明的隱居要更顯得舒適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慾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樂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帶來的作用,

他始終有一種信仰,那是一種強烈鮮明的感覺,無法猜測他的深度,這是不能被人所窺視的,只有親身經歷、體驗後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實意義,那些形同虛設的官場生活,簡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會讓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堅信陶淵明從未逃避,他的才華、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遠都留存在世間,從未離開,只是方式不同,他所習慣的是那種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也只有這樣志存高遠的人,才擁有得來。

現在的社會,不知何時纔會出現“陶淵明”,他就像是一種科學規律,等待人們去進一步發現和了解,他擁有的高度,在這個生活千篇一律的社會中,更是難以突破。追求奢侈,過充滿黃金的生活,有勞斯萊斯,在好的地域買一套能背跨幾代人的房子,擁有精緻的商業頭腦,努力賺錢,進入上流社會,信奉“有錢纔是硬道理”讓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這是諸名年輕人所夢想的,那麼如果沒有這個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災害把這一切都毀了呢?你的人生追求還有價值嗎?每天忙到虛脫,健康、幸福、快樂,這些還是我們原來最本質的需要嗎?天真、善良、淳樸、堅強、誠實,這些還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偉大的本性嗎?世界的顛覆者依舊是上述中的我們,依舊是“陶淵明”的所作所爲,他應該能給我們或多或少地啓導。

陶淵明在那個社會沒有爲政府帶來多大的價值,但我覺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寶貴的價值,他的人格與處世態度更是我們將要爲當代世界創下的價值。

篇四:讚美陶淵明

陶淵明的飄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從幾頁文字中讀出,一種隱逸之美。他就是隱士,在殘破簡陋的草廬裏也能飲酒賦詩自得其樂的人。

很難想象,在一個無米無炊的境地怎麼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沒有大悲大怨,反而還透出幾分樂的味道。也許這正是陶淵明之所以爲陶淵明的原因吧!東晉,一個遙遠且陌生的年代,從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國文化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物,陶淵明首當其衝。《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無不是膾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內容雖不一樣,但作者對美好的嚮往卻始終如一。正因爲這種追求,他才毫不猶豫地辭官隱居。

後來的中國文人仕途失意時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也曾說過“淵明吾師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還是他的文章吧!陶淵明從來就是爲自己而寫,這在中國是爲數不多的。因爲隱居纔可能這樣,以此來舒展自己。讀別人文章的時候,總覺得有一道門檻客客氣氣地把人擋在外面,而讀陶淵明的,卻就像在叩問自己的心靈,使得心靈深處無法表達的部分得以舒緩。正是這種心靈的共鳴,才讓這千百年來無數的士大夫這麼推崇陶淵明。陶淵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頭永遠溫馨的客棧,暴雨狂風大海上的安寧港灣。

可以這樣說,整部中國歷史上像陶淵明這樣的,僅此一人。上古隱士的殘文斷章古怪而深奧,竹林七賢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緒。論隱士之文,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當然,在西方還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後的美國,梭羅獨自來到了瓦爾登湖旁住下,像極了當年的陶淵明。而他的《瓦爾登湖》也與陶淵明的意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陶淵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這樣的人現在卻越來越少,這不可謂不是一個悲哀。

當看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是否聽到了一個高亢嘹亮的聲音在舒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篇五:雨·陶淵明

讀懂一個人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況且要讀懂千年前的古人?當我背誦着陶淵明的詩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來的時候,慢慢發覺陶淵明的文字,沉鬱中飄逸着瓊露的芬芳,孤寂中跳動着天人的吟唱。把一切放下,恍若遁入空門,眼障散去,眼前一個明麗、純淨的桃花源忽現。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九江,走進了五柳先生、走進了桃花源的夢裏。鵝卵石小道,被雨水浸泡着,水汪汪的,土黃、青白、灰黑…各色石子相間,曲曲彎彎,雨水,清澈的,不染一絲雜塵。我不忍踩下去,那會踩破這裏的靜。在北方,少有這天氣。黃塵飛舞,即便下雨,也是滿目黃流、泥湯四溢,哪能不稀罕江南的雨,細細的、柔柔的,悄悄地,象女兒一樣纏纏綿綿,不由你不想點什麼,被雨水洗過的樹葉,清翠飽滿,腫脹的滴下一滴滴綠汁兒,一朵朵淺淺的水花笑着,乾癟的心,瞬間滋潤起來,鮮亮起來,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生命的精靈,這就是江南,本該自豪,抑或驕傲的純真,也許正是江南雨的柔情孕育了上善若水的風骨,江南才那麼蓬勃,那麼率性,那麼自然,絲毫不見刻意的雕琢,曲意的迎合。透過都市的熙攘, 1500多年前陶淵明“委心任去留”的背影,匆匆消失在雨幕中。溼漉漉的小道、溼漉漉的樹林、溼漉漉的空氣,我的心灌滿了溼漉漉的情愫,雨水,氤氳着,鬱郁蒼蒼,前行,石階蒼黑,苔鮮嫩綠,格外打眼!雨霧挾裹、綠樹環抱,青磚黛瓦,廊柱翹檐,駱駝山牆,陶淵明紀念館,灰暗、朦朧、孤寂,深邃,似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我的心一下子被攫去了,暗淡幽遠的韻律解讀着一千多年前陶淵明拋卻喧囂,迴歸草莽的平淡與寂然,這是怎樣一塊靜地,還是淨地更確切些。細雨綿綿,寂寥無聲,雜念煩擾隨風化雨,侷促之所,寥廓、空靈,酥雨輕撫,如陶先生溫潤鼻息。一千多年前,陶公應該也是在這樣的雨裏,獨步幽思,驚雨珠通透,感翠葉震顫,洞悉了生命的本真,毅然決然開始尋找靈魂之所,在田野荒草中,與風爲伴、與水爲鄰,築起了自己的精神大廈。

暫避綿綿雨幕,遠離滾滾紅塵,我擱淺於千年前的“草廬”裏。翠鬆掩映,亭臺錯落,竹影婆娑、氤氳瀰漫,彩廊斑駁,青磚灰暗,質樸近乎簡陋、粗率近乎原始,這應是陶先生心儀的吧,還好,千年之後,還有人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有人說,簡約是一種境界,張揚着一個人的智慧與品位。事實上,當我們對生命的體驗真正達到了一定的層次,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中的筒約是一種輕鬆之美,一種靈動之美。就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隨性而爲,而不去看着別人怎樣活着,輕鬆、愉悅。這就是陶淵明,“寓形宇內”卻能“委心去留”。世人解讀隱士,景仰之餘難掩“遠之”意味,內心不無對失意者不識時務的輕賤,循着陶公足跡一路回溯,從彭澤辭官到歸隱田園,過上躬耕、飲酒、作詩的生活,陶氏後裔陶博吾的龍門對言及“棄彭澤微官鬆翠菊黃琴書而外醉三鬥,開田園詩派韻真辭樸千百年來第一人”, 找尋自由的陶公,棄的豈止是微官,得的豈止是田園詩。“請息交以絕遊”在常人看來是自命清高的迂腐,“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是窮困潦倒的落魄。“三徑就荒,鬆菊猶存,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陶公掙脫羈絆,超然世外的決絕與睿智,我輩又能領悟幾何?我頓然醒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能是排遣內心的愁緒與慵煩,那是迴歸自然的超然與欣喜,“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怎能是潦倒落魄的無奈,那是大徹大悟的平靜與澹然。

當人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一個人,進而要不惜爲此口誅筆伐的時候,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這些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總在自覺不自覺的左右我們的思維。人們往往會因爲公衆認同而忽視對問題實質的慎思,扶老攜幼呼號前行,走向不可名狀的未來。不管人類社會怎樣發展,人性異化多麼紛繁,能夠撫慰人性的東西,幾千年來變化幾何,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應該是儘可能的打破桎梏人類健康成長的枷鎖,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層面的,然而現代社會在儘可能的豐富物質方面東西的時候,人類內心的苦悶與迷茫,似乎並不見少,甚至於在物質層面的努力,在加重着人類內心的痛苦與迷茫,到底是因爲人類自身的發展,慾望隨之擴展,還是現代人類迷失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廣袤原野。陶公鬧中取靜,亂中求真,返人生於自然,還質樸於天性,以一粒凡塵,提醒我們,人該怎樣活着。

透過傍晚瀰漫的雨霧, “清風高潔” 的三層牌坊,孑然矗立,山崗深處,蔥蘢環抱,隱約看見墓碑默然屹立,暮雨中更顯冷清,孤寂中足見超拔。躑躅,幽思,朦朧之處、真幻之間,彷彿看到陶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篇六:平生最慕陶淵明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神浮遍市井,氣定皆山林。

欲學鯤鵬志,怎奈斥鷃心。

非爲無益事,何遣有涯身?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晉朝最偉大的詩人。說到他最著名、最廣爲人傳詠的莫過於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陶公眼見世俗是非混淆,便從此無意混跡於市井,毅然辭官歸隱。在南山下,東籬旁,菊叢中,陶公忘卻了煩惱,忘卻了名利,忘卻了塵世。沒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沒有了輾轉反側,自然過得是優哉遊哉。他在山林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陶淵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寫出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淵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脫離世俗,安於貧寒,用心體會山水之樂,並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淵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遊太清,常作逍遙之遊,而又絲毫不被塵世俗物所牽絆呢?

他就是這樣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杜甫詩云:“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陶淵明的確有了“千秋萬歲名”,但他的身後事卻並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淵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賢者,只因他用如櫞大筆向黑暗的社會做了最堅決的鬥爭,只因他留給後人太多的傳奇經歷。對他的評說,或褒或貶,或贊成或反對,千百年來爭論從未停止過……

我常說,人生而乃方石一塊,棱是棱角是角。有的人選擇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經過了水的不斷衝擊,他的棱角被日漸磨平,變得無比圓滑;有的人選擇一直在岸上待着,雖說經年風吹日曬,他卻仍舊棱角分明。很明顯,應將陶淵明歸入後者。

其實,我對陶公亦是有一個逐步認識、理解、嚮往的過程的。原來我對陶公所持避世之態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難以理解的。我對男子漢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是要頂天立地,以天下興亡爲己任。簡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絕非像陶老夫子一樣,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間煙火,裝成個聾子,啞巴,瞎子。去“避世”。後來,我才真正意識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剛走出家門,接觸到親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時候,我總是想着改變,要把一切改變成我心中的理想狀態,把自己當做是耶穌式的救世主。漸漸的,我發現,這個世界自有這個世界的法則,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夠改變的。而我更不是什麼耶穌,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滄海里小的難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麼大的波瀾來呢?置身於無邊的天地間,微末的我,該怎樣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無消息,甚至會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順從,有時就要說違心話,辦違心事,自己良心會受到譴責。所以經常會感到進退兩難,令我不知所措。現實和理想,生存和自我,彷彿生來即爲天敵,根本冰炭難以同爐,要是有它就必定沒它。這還是在現今這樣一個相當文明、發達、文明、自

有的時代,而今尚且如此,更何況陶淵明是身處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帝制的統治之下,其處世之艱難,可想而知。我忽然與陶老夫子竟有些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感。我頓時覺得陶公不是真心想成“聾啞瞎”,而是不與絕大多數叫板,採用隱蔽戰線,看似無爲,實則無爲而無不爲。陶淵明非但不瞎,他還是個千里眼;非但不聾,他還是個順風耳;非但不啞,他還是個歌唱家。他用最尖銳的目光,看透了壓迫者的本質;他用最靈敏的聽覺,聽到了勞苦大衆的心聲;他用最嘹亮的歌聲,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質樸。他用最華美而又無比辛辣的語言,鞭撻了暗無天日的封建統治!

之所以陶淵明顯得十分另類,是因爲他始終保持着“方石”的本色。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的隱居,其實就是像我所說的“在岸上”的一種生活,是在有意保持自我。是不是單純的明哲保身呢?絕對不是!假使說陶淵明真的要保身的話,又何來那一道道檄文一樣的詩作跟文章呢?不過,保持“棱角”,不是講非得歸園田居,一個人只要有良心,敢於說真心話,又何必計較身在山林還是市井呢?

人生,譬如登山,高山仰止,還未啓程,早已膽寒。假如,所看的只是眼前,所想的亦是眼前,也就忘記了前途的崎嶇,經過的艱險。反倒時時不同,處處新鮮,不知不覺,已達山巔。你若問:“什麼是快樂?”我答:“隨遇而安。”反正,我這個人向來胸無大志,很少去跟某個人爭某件東西,奪某項名譽。我認爲,有失纔有得,有得必有失。跟別人搶這個搶那個,得到的是身外物,失去的是原有的快樂,得不償失。有時候在看動物因爲食物而自相殘殺時,我們會說:“都是同類,如之何必?”說這話時,我們忘了人類自己。獸尚有人性,人卻是有獸的性,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的爭奪比禽獸奪食還要狠三分呢。話說回來,得到了金錢、名譽、地位,就真的快樂了嗎?那又有多少人坐着私家車,在鱗次櫛比的大廈間來回穿梭,心中念着的,卻依舊是騎着自行車,奔波在無邊的田野中的快樂?

個人地位最高莫過於皇帝。但是,你要叫我穿龍袍,坐龍椅,還不如給我一刀來得痛快。我覺得做一個小老百姓多好啊!吃飽,穿暖,要多自在有多自在。精神追求向上看,物質追求向下看。要是你一天到晚嚷嚷着:“我要當皇帝!”我估計,你就算想瞎了眼也難當得上。爭名奪利在我看來是沒什麼意思的,也許是我道行不夠高深,還未得到無上法門,故而不能參詳其中的妙趣吧?我覺得,與其浪費時間在明爭暗鬥中內耗,還不如把這些時間花來自我提高。

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表現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正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改其樂也”。培根說:“財富是德行的累贅。”富了富過,窮了窮過,安於現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經常說:一切都是過眼煙雲,可我們又經常想像神仙一樣,在雲彩間漫步。有多少人是肯愛千金輕一笑?出發的久了,就忘記爲了什麼而出發。多些時候,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吧!其實,又不是經常讓你拯救地球,維護世界和平,哪裏有那麼多”正事“可以做?不說不笑不打不叫不熱鬧,幾十年的光陰,不做一些”無聊“的事情,豈不是要活活悶死?

我雖羨慕陶淵明,學習陶淵明,卻不願成爲陶淵明。我羨慕陶淵明,羨慕的是他的大自在;學習陶淵明,學習的是他的保持真我;說不願成爲,是因爲不可能實現。畢竟,陶淵明就那麼一個,我也不會再有第二個。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完全脫離整個社會,除非你想“自絕於人民”。如果每個人都成了隱居者,那是多少呢?是六十億。就目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積我估計夠嗆,又要住房危機了。所以,做隱居夢,還是早點清醒吧!老老實實,安分守己,與世無爭,守好自己的一片天,這就是大自在,這就是真自我。還是那句話: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語。好了,天馬行空,信口開河,胡侃一氣,過激之處,萬望海涵!

篇七:我眼中的陶淵明

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是鄉里小人也——陶淵明。

很早就聽說陶淵明很了不起,有骨氣,不向權貴低頭。

陶淵明又名潛,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出生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三次做官,但由於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過隱居生活。

陶淵明歸隱後,生活變得十分貧困,要過年了,別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卻還冷冷清清的,由於他愛寫詩,於是他揮筆寫下一副傳於後世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讀過書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陶淵明用自己的只是創去連宣泄困苦,雖然身苦,看心態樂觀,不改初衷。作文

他那“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爲重,以節義貞操爲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爲世上任何名利和浮華所改變。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寫出了他不涉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嫺靜少言,不慕容利,點點風骨,躍然紙上,從不爲“五斗米折腰”到“嫺靜少言,不慕容利”陶淵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立居。作文

人生在世,始終一帆風順是天方夜譚的,面對挫折堅信,我們絕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積極者,應像陶淵明一樣爲自己的志向“不爲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於濁世中,潔身獨立。

篇八:向陶淵明致敬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心情還是很煩躁,如果真的能繼續上學的話,那我就真的會謝天謝地了,哎,不想再玩遊戲了,不知不覺間,快初三的我變了許多,爲什麼?我也不知道,對於生活我也缺少了幼時的幻想,而多了一分對生活的無奈。曾幾何時,我還告別了童年。

早晨的陽光透過玻璃射到了屋內,讓人有種隔世之感,可在這個世界裏,哪裏有真正的寧靜呢,恐怕即使是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在山林裏時,也會有一種噪音一直纏繞着他的吧。忽然有些佩服陶老,儘管他的隱居不會對那個動盪的社會產生任何影響,但最起碼他能夠有一方淨土可以歇息,但這個時代到哪裏去尋找這個地方呢?恐怕是永遠都找不到吧。

陶老,九泉之下的你看到了我的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呢,不會追着我打吧。

呵呵,陶老,我,在這裏向你致敬,學校的時光很快就會過去了,但願我能用我這16年的學習時光來換取我64年的幸福。

標籤:陶淵明 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