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陶淵明

陶淵明的光

陶淵明1.03W

引導語: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讚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下面是小編收集一些關於他的光,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的光

在陶淵明所有的詩文裏,給人印象最深、帶來閱讀快感最大的,就是迴歸田園之初寫下的那些文字。比如說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歸去來兮辭》等,無不洋溢着一種明亮感、一種溫情暖意:“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這種色調與感受在後期詩文中並不多見。這不是一般的歡愉和暢快,而是長舒一口氣之後的放鬆與愜意。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創作者的這種心情與狀態強烈地感染了我們,吸引了我們,以至於久久品咂而不能忘懷。這是詩人長期埋在心底的一根弦,撣去浮塵,頻頻撥動,最後終於奏響了連貫、飽滿的快樂之聲。

田園生活看來是人類置身客觀世界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它的整個過程無非在重複這樣一些動作:播種、看護、侍弄、培育。這其中較少包含複雜的技術性,只要不是遇到天災,勤奮辛勞即可獲得自己所需的一份口糧,最依賴的是雨露和陽光。這種簡單而淳樸的勞動方式本身即蘊含着無可比擬的道德感。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認爲:不同的勞動所蘊含的道德倫理意義也是不同的。耕作活動既不同於手工業,也不同於商業經營,更有別於所謂的科技發明,操持農事的過程較少或不會輻射、外溢出傷及周邊的任何有害元素,而從事者的身心在這期間還會得到許多良好的修持。

就耕作來說,這種最基礎的勞作方式直接與維持生命所需相對應,而其他工作則需要依賴這種勞動所提供的收穫物,將它當作一個前提。人類最早向外部世界索取生存所需的動作,就是這樣簡單直率和樸素。這種活動對人的觀念培育,對心靈的安慰和潤化,對人性的感召,因爲它所具有的淳樸性和直接性,會更加強化誠實和淳厚的一面,就此而言,這又是其他活動無法比擬的。

一個人仰頭是“高旻”,低頭是“大塊”,遠望則是無邊的原野,視力所及就是那些欣欣向榮的綠色植物,是活躍其間的一些大小生命,就環境來說,也與其他的勞動有了區別。田間勞動與自然界的這種親和關係、融入關係,是其他工作所沒有的。也正因爲如此,詩人身與心的疲憊得到了休息,一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創傷得到了修復,也就產生了那個欣悅的、滿臉陽光的陶淵明。

陽光灑向萬物,也灑在陶淵明的身上,這對於詩人很重要,對於他的作品、他歸來後所洋溢的那種健康溫煦的氣息是至關重要的。人也可以看成是一棵會移動的樹,也需要光合作用。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陰鬱的角落,在遮蔽陽光、阻擋氣流的地方生活日久,心情必然會受到影響,比如變得抑鬱,變成灰暗的色調。

當一個人身上灑滿陽光,先不從醫學角度說可以合成維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對於維持這個生命的健康至關重要,更多的`還有精神和心理上的潛移默化作用,後者也是生命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

陶淵明移居鄉間以後,夜間可以看浩瀚的星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雜詩十二首·其二》)白天可以看澄澈的蒼穹:“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和郭主簿二首·其二》)放眼四野,無邊無際,置身的空間較前更加開闊和遼遠了。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康德的一句話,那是說一直讓他感到敬畏的兩種事物: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把這二者並列一起大有深意在。我們可以想到這二者是不可分離的。頭頂這片幽深的星空實際上顯示了一種莫名的、冥冥之中的巨大規定力。這種力量讓人經常面對和感受,從而發生和建立起一種無所不在的聯繫,也就勢必影響到心靈,讓人產生一種敬畏感。而人類心中所固有的良知與道德法則,也來自那種無所不在的規定力,那是一種永恆的力量。可見這神祕莫測的兩個部分其實是聯繫在一起的。

一個人如果隔絕星空,身上不再灑滿星光,心中那個道德律也必然受到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擁擠的城市生活會多多少少瓦解人類心中的神性。這種瓦解與消磨的程度在每個人身上是不同的,但一定會發生。隨着時代高科技的發展,城市化的愈加深入,那種瓦解力就會變得更加強大。由此來想象陶淵明的日月,就要爲詩人感到欣慰了。他回到那樣一種人生圖景中去,實在也是一種幸運。

如果不以現代眼光來考察,而僅僅是把魏晉南北朝放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討論,這個時期倒有可能是相當“城市化”的。當時政權分裂割據,城市破壞嚴重卻又紛紛矗立,爲防禦和戰備的需要建起許多軍事要塞,它們又演變成一個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然,說它是一個城市化比較發達的時期,並不是從現代城市的概念和角度來說的。一個農業國家的早期,無論如何城市化肯定還是遠遠不夠的,但詩人生活在這樣的城市裏,畢竟離真正的鄉野還是遠了許多。

陶淵明當年感到了生活的狹窄,心生不適以至於反感和厭惡,對田園生活的渴念也就產生了。他迴歸而帶來的那種自由和暢達,那種欣欣向陽的情懷,對我們生活在鬧市的日益窘迫的當代人,會產生很大的觸動。

 

陶淵明簡介:

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欽敬曾祖陶侃的積極進取,又特別讚賞外祖孟嘉的沖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渴望幹一番事業,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

義熙四年,即歸隱後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義熙末年,朝廷徵他爲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這個時期起主導作用的顯然是道家思想。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爲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爲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譭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爲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爲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爲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着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爲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標籤: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