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范仲淹

范仲淹《御街行》註釋翻譯

范仲淹9.7K

《御街行·秋日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文學作品。下面我們爲大家帶來范仲淹《御街行》註釋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御街行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御街行》註釋

①御街行:又名《孤雁兒》。柳永創調。

②香砌(qì):指花壇。

③練:素絹。

④敧(qī):傾斜。

⑤諳:熟悉。

⑥都來:算來。

《御街行》翻譯

紛紛揚揚的落葉飄滿香階,秋夜是何等靜寂,細碎的落葉聲頻添寒意。捲起珍珠窗簾高樓空蕩蕩,只見天高雲淡,銀河垂落在大地。年年的今天夜裏,如水的月光都像潔白的綢絹,可是親人卻總是遠隔千里。

愁腸已寸斷喝酒也難醉,酒還沒有入口,先已化成了辛酸的淚水。我斜靠枕頭看着半明半滅的殘燈,嚐盡了孤棲難眠的滋味。看來這相思離愁,不是讓人緊鎖眉就是讓人心痛,沒有辦法排遣,沒有辦法迴避。

拓展閱讀:《御街行》賞析

此詞副題爲“秋日懷舊”,是詞人抒寫秋夜懷人之作。衆多著名的詞評大家都對此詞讚賞有加,認爲此詞做到了情景交融。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秋景,而寓情於中。詞中描繪了黃葉紛飄、寒聲碎亂、銀河垂地、月華如練的秋夜寂寥蕭瑟的景色,抒寫了愁腸寸斷、無法排遣的離愁別恨。詞人爲表達秋思,在寫法上獨闢蹊徑,僅僅透過最富秋天特徵的秋聲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順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來。首先,詞人在開篇寫“紛紛墜葉”,是從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寫出落葉墜落石階的情景。我們知道,樹葉變黃,紛紛飄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謂“一葉落知天下秋”。 而樹葉飄落時,沙沙作響,這種聲音即所謂的“秋聲”或“寒聲”。在寂靜的夜裏,聽到這種沙沙聲,人們便會感覺到一絲秋意。“寒聲碎”三個字,既明示了落葉聲音之細碎,又點明這落葉的聲響帶着秋之寒意。詞人正是透過沙沙響讓人們感知落葉之聲,進而感知秋聲,進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寫物境與心境,既描寫出秋寒節候的感受,又襯托出詞人孤寒的處境,可謂妙極。“真珠”五句,寫的是詞人在空寂的玉樓之上,捲起珠簾,登樓觀看秋月的情景。詞人用細膩的筆觸,將此情此景描畫得色澤綺麗,但又不失清正剛直之氣。試想,在玉樓之上,高高捲起珠簾,極目環顧四方,此種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銀河垂地”一句,則僅用六個字便勾畫出了遼遠空曠的秋夜之天空,難怪詞評家皆贊此句爲佳句,堪與杜甫“星垂平野闊”相媲美。“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採用慣常之意境,以月寫相思,聲情並茂,頓挫有致,遒勁有力。珠簾、銀河、月色,在詞人筆下都顯得雄壯、奔放、激昂。

詞的下片全爲抒情,層層遞進,反覆詠歎。開篇“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以一個“愁”字,惟妙惟肖地寫出了三種不同的“愁”:酌酒垂淚之愁意、挑燈倚枕之愁態、攢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於詞人不得不借酒澆愁。然而,酒還未到愁腸,就已經先化成淚了。酒化作淚的寫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詞作裏也很常見。如他在《蘇幕遮》中就寫到:“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但在本詞中,詞人又別出心裁,酒還未入腸就已化作淚,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殘燈明滅枕頭欹”,空中高掛的明月卻明亮如晝,與之相比,屋裏昏暗如滅的殘燈更讓人增添了一絲淒涼之感。在這種境況下,愁人倚枕對燈,凝思出神,其“愁”顯得更加形象、具體。以此作鋪墊,詞人寫到“諳盡孤眠滋味”,既順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結語三句,寫這懷舊之事,向來都是沒法迴避的。不是縈繞在心頭,就是鬱積在眉頭。通常情況下,古人寫愁情,或寫愁從心頭轉到眉頭,或反過來,寫愁從眉頭轉到心頭。此處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寫“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則顯得更加全面,堪稱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是源自此處。

全詞情景交融,詞人以景語入,以情語收,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深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