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范仲淹

范仲淹《漁家傲》的原文及翻譯賞析

范仲淹2.83W

【原文】

漁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此詞爲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於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

塞下:邊界險要地方,這裏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兒向衡陽飛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峯,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留意:留連之意。

四面邊聲:四面八方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一聲。

連角:緊隨着軍中的號角。連,緊隨。

千嶂裏:在重重高山環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峯。

長煙:荒漠上的煙。

燕然未勒:指未徹底擊潰敵軍,取得全面勝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在石頭刻字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無計:沒有辦法。

羌管悠悠霜滿地:笛聲悠揚,寒霜滿地。羌管,笛子出自於羌(古代少數民族)地,故稱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譯】

邊境上的秋天風景與內地完全不一樣,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緊隨着號角響起。在重重高山的環抱中,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年老酒,思念遠隔千山萬水的家鄉,可是燕然山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想回家也毫無辦法。夜裏,羌人的笛聲憂怨綿長,寒霜像月光一樣的撒滿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將軍的頭髮白了,戰士淚流乾了。

【賞析】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諡號“文正”,祖籍陝西,後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詞、文皆好,詞作現存雖僅5首,但情感深沉,風格豪邁,從內容以至藝術手法上都有一種創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時期,遼國從北邊入侵中原,西夏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達四年之久,這首詞就是他在軍中所作。

詞的上闕寫塞外秋天風光。作品運用詞的傳統結構方式,上闕以寫景爲主,抓住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幾筆勾勒出邊地秋天的風光,用以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沉重、蒼勁、含蓄、蘊藉。

作品開篇首先點名了地點和時間:“塞下秋來風景異”,清秋的邊地,奇異的風光。一個“異”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靜的心態。句中的“異”字“異”在哪裏呢?“異”在邊地的秋日與內地不同,“異”在邊地的秋日與當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裏有座回雁峯,傳說大雁飛到那裏便停住了。隨着氣候的變化,大雁北來南歸,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說不上“留意”的有無,因此這裏主要是寫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飛,而人卻長期困守邊疆不能迴歸故里,故而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三句:“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再加上軍中不絕的號角聲,給人的感受是既淒涼又悲壯,特別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靜,更增添了某種悲涼的氣氛。最後兩句是寫在重巒疊嶂之間,長煙落日,孤城緊閉,渲染出戰局之緊張。

詞的下闕,作者宕開自認景物的描寫,筆鋒一轉,集中筆墨重點寫情。“濁酒一杯家萬里”,離家萬里,身居異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詩中所云 “一抽一刀斷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濁酒,萬端思緒更難平。深層次分析,思鄉之愁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作者要抒寫主要還是內心的痛苦。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面對強敵,卻不能殺敵建功,了卻心願,這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到這裏,作品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最後幾句重在寫霜滿地,軍營中飄蕩着淒涼悲苦的笛聲,將軍和戰士們徹夜難眠,憂國思鄉,悲從中來。結尾激動人心,令人難以忘懷!至此,作者的那種抗擊外敵,極想報國殺敵的愛過雄心真真切切地溢於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於使用準確、生動、貼切的詞語,精心選擇歸雁、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構成蒼涼悲壯的氣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現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