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范仲淹

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賞析

范仲淹5.4K

范仲淹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漁家傲》是由范仲淹創作,以下是小編搜尋整理一篇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漁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裏,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爲操持軍事,鬚髮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註釋

①漁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遊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

③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④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

⑥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賞析

作者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當作於是時。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這種複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於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採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禦西夏的鬥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並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並未被採納,終於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爲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透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徵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透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髮"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繫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爲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爲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剩現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誌着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並說明範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