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論語演講稿合集五篇

演講稿5.65K

演講稿是作爲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演講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演講稿合集五篇

論語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昨日午後,一縷陽光躍進窗戶,停留在沙發的扶手上,給人一種暖意。閒來無事,沏上一杯清茶,在書架上取了一本《論語》依偎在沙發上翻看起來。

《論語》這本書,篇幅並不大,而且都有註釋,所以看起來並不難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優也。“註釋是 :孔子說:”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讓我看了之後,思緒拉長了。

孔子作爲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論語》裏的中心思想講的其實是做人的道理,比如”現在的少數人無德無能,卻貪贓枉法,禍 害民衆,不正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嗎?又比如現在的少數人,聽到好的事或能幫助別人的好事也不去做,發生了假、醜、惡的事情也不去指責,令其改正,不正是 ”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嗎?這些事情也都是現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希望發生的又十分擔憂的事情,不正是”是吾憂也“嗎?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憂也“之想,而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爲什麼不能消除”吾憂之事“呢?共建一個和諧美好的家園呢?品味《論語》如這縷縷陽光,給人以 光明和溫暖。

論語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孔子說:學習好像生怕趕不上,又害怕把學到的東西丟掉了。“

配的啓蒙故事是《映雪讀書》,講的是孫康小時很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很想夜以繼日地攻書,可家時貧窮,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就沒辦法學習了 ,特別是到了冬日,漫長的黑夜他有時很難入睡,實在沒辦法,他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牀上默默背誦。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窗外透進幾絲白光, 他開門一看,原來是下了一場大雪,到處一遍白茫茫的,他突然靈機一動,能不能借着雪光讀書呢?他急忙回屋拿來書,藉着雪光一看,字跡很清楚,比一盞小油燈 還強。從此以後,孫康經常夜裏蹲在雪地裏映着雪光苦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書裏,不覺得寒冷和疲倦,孫康刻苦攻讀,終於成了著名的學者。

我想孔子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學習不能放鬆,一放鬆就要退步,必須有危機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努力地學習,新東西學的更快,學過的東西記得更牢。啓蒙 故事裏的孫康就是這樣做的,在那樣苦的情況下攻讀,所以能成爲著名的學者。我們做爲學生就更應該向他學習,何況我們現在的條件這麼好,根本不用受那樣的苦 ,沒有理由不好好地學習。

論語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爲人 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 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爲並沒有什麼大的 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 ;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 程分爲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爲一的階 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 ,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 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論語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重溫國學經典,做智慧教師——好書我推薦之<論語>》

近年來,在全國範圍興起了誦讀國學經典的熱潮,我們學校也開展了“誦經典,潤童心”的課題,透過一段時間和學生一起參與到經典誦讀活動中,也頗有受益。衆所周知,《論語》是一部閃爍着理性光芒、蘊涵着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去重讀《論語》,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尤其作爲教師《論語》更是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首先,我們以怎樣的心態去“教”?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作爲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衝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纔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濃濃的情,深深的愛!

其次,我們以怎樣的心態去 “學”?

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讚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

厭”。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爲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爲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子認爲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二、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三、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慶幸是校園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深感到來到西川中學是幸運的,因爲有國學經典的薰陶;來到西川中學是幸福的,因爲校園充滿了濃濃的書香。我知道學習任何經典,先人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真正建立起來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

“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聽,這是我們的學生在誦讀。這稚純的聲音,讓人的思緒飛揚。不知不覺中,跨越時空,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

重溫國學經典,做智慧教師!

謝謝大家!

論語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並不是很理解學習《論語》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這個周,透過對我們班的論語一角的學習,我瞭解了一條條《論語 》裏蘊含的知識,發現它對我們的學習真的很有幫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她的意思是:擁有知識的人不如愛好知識的人;喜愛知識的人不如以學知識爲樂趣的人。這 句話告訴我們要對知識產生興趣,只有對”知“樂而爲之,才能不斷積累更淵博的知識。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的古箏學習。最初,我因爲她優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歡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復一日的練習卻讓我幾次都想放棄,堅持到現在,我已經慢慢體 會到了,古箏帶給我的樂趣,每天的練習也不再只是完成作業。我還發現一個祕密,要是我這個周喜歡練了,總會有很大進步,要是這個周應付了,不僅沒有提高, 可能還會後退,所以我覺得孔子的這句話真對,對學習的內容有興趣、用心才能學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績。現在,我已經把學古箏當作一種樂趣了,只是還不夠深, 應該繼續努力。

再看看其它學科,總是喜歡的,感興趣的學得更好些。我的數學不太好,常常會出一些不該錯的題。結合《論語》裏的這句話,再看着班上的數學尖子生們,我 發現她們非常喜愛數學,常常以解題爲樂趣。而我,還只是把它當作一門知識課,不喜歡深入思考。現在我知道了我和他們的主要差別在哪裏,我會努力像他們一樣 ,從數學中發現樂趣,愛上數學,這樣才能學得更好。

這麼一條簡簡單單的論語,卻讓我明白了這許多的道理,我會慢慢學習其它的《論語》知識,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