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論語演講稿7篇

演講稿3.29W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生活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演講稿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演講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演講稿7篇

論語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書,因爲她給了我太多的感觸,讓我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而於丹教 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 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 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 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透過自己的努力 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 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 他自己內心價值取。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

論語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裏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爲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 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着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 裏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裏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 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溫故知新。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他說:”今之孝者,是爲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爲先 ,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 是啊,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學問,再多的金錢 又有什麼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稱之爲人呢?

《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着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閱都有新的收穫,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 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爲我的揚帆起航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這個長達3個星期之久的寒假裏,我讀了一夲國學經典——《論語》。正像它的題目一樣,古代大文學家孔子用自己獨當一面的方式論述了“語”這個字。

開啟《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們昂首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 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他留下了許多供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借鑑的文字。他的言行論及了孝道、治學、立德、爲政,他的思想 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儘管他的思想言論尚不全部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爲一面鏡子, 供後人們照出自己的面貌。

剛開始讀之品之之時,我覺得那些滿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極,就像老和尚那樣念着無聊的經,但逐漸逐漸我被孔子的儒術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 孝、學、德,而那些金錢與名義,在他的眼中只不過是糞土罷了。他的地位在文學界上很高,卻不是官場上的追獵者,他只不過是一個老師、先生,不斷以實踐教導 堂下的衆弟子。

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 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爲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 ;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 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就是孔 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論語》是文化經典之一。它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今天我們讀《論語》,要做到繼承吸取其精 華,並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纔是學習、研究《論語》的現代價值所在。

論語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鬥目標要有追求,其次纔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 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孔子對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學生輕易夠不着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於他們的評價卻是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 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爲”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論語演講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作爲聖人孔子精華的濃縮,從早時的科舉,到如今的考試,都會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論語》的珍貴,與古往今來的人對它的重視。《論語》被許多人所註釋過,而其中較爲認可的,是 楊伯峻的 《 論語譯註》。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們 逐漸 開始每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開始 不斷 審查自己,開始以義作爲準則,凡事則需盡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與 最高的道德原則 是”仁,“ 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而孔子尤爲喜愛的弟子顏回,也是因爲:”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在”仁“中費了許多筆墨,如:”當仁,不讓於師。“ 等,仁,爲人之本。是最適合當作標準,審視自己的。

在《論語》中,我對君子感受頗深,所謂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範,是最能體現儒家風範的代表。《論語》中曾多次闡述、 並用詳細的比喻告訴我們 君子的標準,如”君子不器。“ 並以小人爲最低等次來進行對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由此看來,想要達到君子的境界,還有待努力。不過,這並不能使 我們的 理想降低層次,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論語 》 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之作,《論語》撥開人生的層層迷霧,指明瞭方向,剩下的需要我們去實踐。它給予給我們的淳淳教導,是我們一生所要謹記的,是一生所要學習的,是一生所要領悟的。 我們應按照《論語》,去嚴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獲得更大的提升。

論語演講稿 篇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不是很複雜的古文,但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 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 ”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 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 上看,要 ” 溫故知新 “ 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 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出色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論語》是我們古今著名的一本書,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許多個弟子,一個連一個的把德禮文明傳揚下去。

《論語》是一本講文明禮儀的書,上面寫得都是如何成爲君子道理。裏面是講德行的,我有時在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話,中國將是多麼一 個既文明又有禮儀的國家,我很喜歡孔子說的那句:”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特別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要做言而無信的人,這樣就能成爲一屆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麼呢?君子由德、禮、行、體四個部分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禮是要有禮數,以禮待人;行是言行舉止都要文雅;體是要體面,穿着要得體 。這些就是《論語》這部書的精華。聽說這本書是孔子死後而弟子們所寫的,把孔子的畢生精華記錄了下來。

透過《論語》,我想做一個道德品行的人,因爲,你品德好了,就有無數好人與你做朋友,就會人人都信任你,因爲你遵守諾言,就會看重你,尊重你,因爲你 也看重、尊重他。

《論語》對後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啓示書,因爲這本書讓越來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禮儀,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話,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