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大學生交流分享演講稿材料:我是誰

演講稿1.17W

演講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講者的思路、提示演講的內容、限定演講的速度的作用。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要怎麼寫好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交流分享演講稿材料:我是誰,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交流分享演講稿材料:我是誰

大學生交流分享演講稿材料:我是誰 篇1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XX大學的XX,今天我選擇的演講主題是“我是誰”。很高興能有機會在這裏和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足,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我是誰”?不知道在此之前,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們可能是學生、是老師,是外向的、是內向的,是喜歡挑戰的,或是安於平靜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別人眼中,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呢?在生物學家眼中,我們是由50萬億個細胞組成的生物;在商人眼中,我們是跳躍的金錢符號;在物理學家眼中,我們可能只是一個一個的質點。這時候,有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當外界評價和自我認知不一致,甚至矛盾衝突時,我到底是誰呢?

五百多年前,有個人也曾有過類似的疑問。他問“理”在何處?是像當時的正統觀念——理學宣揚的那樣,理在物外嗎?他沒有盲從主流,而是在不斷的實踐和體悟中,他聽見了自我的聲音,說:“心即理”,“理”不在我之外,就在我心裏,“吾心即宇宙”。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他就是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王陽明。當自我認知和外界發生分歧的時候,王陽明如他所宣揚的那樣選擇了,以“我”爲最根本的標準,堅持自我。最終建立了不同於程朱理學的另一套學說,實現了他的“不朽”。

同樣的`,“我是誰”這個問題,最終,不是要告訴別人“我是誰”,而是要告訴自己“我是誰”。社會給我們的評價,抑或是他人給我們的標籤,的確,是來自於不同維度的視角。但僅僅只應把這些作爲一種參考,作爲我們認識自己的參照系。最終的回答應該是面向真正的發問者——我。

那麼,怎麼從自己出發來認識自我呢?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呢?途徑有很多,例如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馬克思的實踐觀等等,透過自我反思、自我觀察,參考他人意見和社會標準等方式都能夠讓我們去了解自己。

而在這些途徑之上,我認爲最重要的,便是明確這樣一種意識觀念——我們所追問的“我”其實是“不確定”的。這句話有點抽象,我用具象的漢字來解釋一下。

看這些漢字,這是“一”,現在是“十”,現在又是“木”。但你知道它接下來是什麼嗎?是“杉”還是“林”?在我落筆之前大家是不知道的。因爲橫撇豎折位置的不同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同樣的,“我是誰”這個問題或許永遠沒辦法找到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爲我們在定位自己的同時,也在塑造着新的自己,“我”時刻處於流變和不確定之中。這似乎聽上去特別令人惶恐,“不確定”這三個字天生就帶着危險的氣息。

可是,“不確定”換一個角度說,就是“無限可能”。“無限可能”意味着什麼?它意味着一種“變動”的機會。今天的我並不能完全定義明天的我,囚徒的明天不一定是囚徒。就像剛纔的“一”,它蘊含着無限可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可是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們把自己定義成“木”時,那麼我們就真的只能是“木”了,這纔是更可怕的。

我曾經把“我是誰”中的“不確定性”看成一種懲罰,像西西弗斯推石般永無止境的悲劇。但當我發覺“我是誰”中包含的“無限可能”時,我意識到這正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

我們生而爲人,就必定會去追問“我是誰”,宿命般的,哪怕永無止境。但我們還是努力地奔跑,只求更近些,再近些。

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討論,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得到某個正確答案。最重要的,是帶着這個問題一直前進。“我是誰”只是一個起點。正如柴靜所言:“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地矇昧中掙脫,這纔是活着。”

謝謝!

大學生交流分享演講稿材料:我是誰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聽到這樣的題目,你或許會啞然失笑:我是誰?誰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姓名,自己的身份,誰不瞭解?可我想說,當今的中學生還真有很多人不瞭解自己。

我們中間流行着一些怪病:“貧血”、“缺鈣”、“腦膜炎”。“貧血”就是知識貧乏營養不良,“缺鈣”就是意志不堅強,而那些整天“跟着感覺走”的追求明星族自然就是“腦膜炎”了。這不是駭人聽聞,這些怪病恰恰體現了我們中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弱點:胸無大志,意志薄弱,盲目追求,迷失自我。但我要說:不,這不應該是你,也不應該是我!

那麼,我們應該是誰?

我們應該是那種胸懷大志、情趣高尚、善於選擇的中學生。我們年輕,有朝氣,喜歡時尚,喜歡流行事物,愛唱張韶涵的歌曲,酷愛周杰倫的髮型……我要說。這種愛好沒有錯,錯的是你爲此付出太多的精力和熱度,你們對時尚的理解太狹盛,只是一眼盯住那些引發感官衝動的影視明星。你們的這種選擇怎能不讓老師擔心?我們何不將熱度傾注於更遠大的理想、更高尚的情趣上?

多少同學在大談張國榮墜樓,狂評李恩珠自殺時,卻對書本上的“能量守恆定律”一臉茫然。依我看,這樣的學生纔是真正的“老土”,他們在騷動的紅塵中迷失了自我。所以講,我們應該具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應該選擇爲科學真理而奮鬥的道路,應該從我做起,關愛我們的生存環境……

我們還應該是那種睿智博學、勇於創新、善於學習的中學生。空懷大志、好高鶩遠不是我們的本色;貪圖安逸、不學無術也不應是我們的專長。我們不能像那些只懂得翻唱歌曲、遇到綜合素質測試就滿面愁容的歌手。知識會讓我們不再“貧血”,優良的學習習慣、創新的思維讓我們“血液”永遠新鮮。

期待不再有少年天才的作秀,不再有方仲永式的感嘆,也希望喜歡搖滾歌手鮑伯·迪倫的同學不僅能夠彈奏他的曲子《像滾石一樣》,而且也能對他的《編年紀事卷一》評點一番;喜歡絡遊戲的同學能夠從絡的背後看到資訊經濟的沸騰,甚至在追溯《亞力山大·漢密爾頓》的足跡中尋找經濟騰飛的祕訣……

我們還應該是那種能承擔責任、懂得回報、善於堅守的中學生。我們有着炎黃子孫的錚錚鐵骨,我們的精神也不應“缺鈣”。或許直到今天,年輕的我們仍沒有機遇去做什麼“大事”,但我們完全可以從一件件小事中磨鍊做大事卯品質。

誰說我們在父母的懷中長不大?做起事來,我們可以和牛玉儒、任長霞一樣盡職盡責,對困難無所畏懼,誰說我們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回報?我們的心同田世國一樣時刻爲我們的親人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假如我是醫生,我們也會像桂希恩那樣爲文樓村的艾滋病患者奔走;假如我做教師,也能和徐本禹一道走進貴州山區,爬上狗吊巖,深入大水鄉的巖洞,擦亮那些因渴望知識而望穿秋水的眼睛……

同學們,現在你能回答“我是誰”嗎?對,我就是那個胸懷大志、睿智博學、富於創新精神的人!我隨時把我的理想志向,我的知識儲備融入雷厲風行的行動中,去追求,去奮鬥,去成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