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實習報告

野外實習報告6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野外實習報告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野外實習報告6篇

野外實習報告 篇1

一、緒言

實習時間:XX年12月20至24

實習地點:重慶市陳家橋、縉雲山、天府煤礦及北碚區水文站

實習路線:沙坪壩—歌樂山鎮—土主—歇馬—磨灘—青木關—陳家橋爲第一條路線;沙坪壩—縉雲山爲第二條路線;縉雲山—天府煤礦—沙坪壩爲第三條路線;沙坪壩—水文站—沙坪壩爲第四條路線。

實習目的:野外實習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野外實習,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理性認識,鞏固課堂教學成果,而且經過野外基本技能的訓練,還可以提高野外觀察和分析地理的現象的能力,爲綜合運用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地理知識奠定基礎。

實習要求:

1、透過野外實習,認識土壤、植物的地帶性分佈規律,並能辨別土壤、植物的類型和特徵。

2、能夠辨別各類岩石的分佈規律、特性。

3、熟悉水文的基本特點和掌握水循環的基本規律及它的作用。

4、掌握各種地貌的形成條件及分佈規律。

實習人員:XX級地理科學專業全體同學79人與本專業何太容老師、劉春紅老師、李陽兵老師、張友明老師。

二、實習區概況

實習區爲重慶市沙坪壩、九龍坡、北碚三個主城區,他們分佈於四川盆地東部,屬盆東平行嶺谷地貌區。其中沙坪壩區地處重慶西部,地勢南高北低,工業基礎雄厚;北碚生態環境優美,青山常翠,碧水長流。縉雲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亞熱帶闊葉林植物寶庫,這道綠色生態屏障,減少了主城區的“熱島效應”;九龍坡區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功能完備。水陸空交通便捷,是重慶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一)20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陳家嶺、歇馬、青木關、中梁山涼風埡

實習記錄:

1、陳家嶺:緩丘帶壩地貌,細分:深溝、淺溝以及長溝、短溝;背斜、向斜

2、歇馬: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其過程特點是:物理風化強烈、化學風化微弱、石灰開始淋溶。

1)樑灘河瀑布的形成:河流的河道中硬性岩石不易被沖蝕,軟性的岩石容易被沖蝕,從而產生了河底地形的高低差別,經過對那裏岩石的分析,結果表明:上層是砂岩,下面是泥岩,總體是一個長形崗地。從瀑布的形成來看,那裏還有可利用的位置,周圍的那個小發電站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冬天,還可以明顯的看到是冬季的枯水期。從地貌學的角度來看還涉及到“裂點”:河谷縱剖面上坡降突然增大的地點叫“裂點”,常由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河流產生新的溯源侵蝕,或因構造、巖性原因造成的差別侵蝕所形成。在這裏侵蝕基準面都是地方侵蝕基準面。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侵蝕後退。

2)小磨灘:隴崗溝谷隴崗砂岩——山崗泥岩——溝谷從河牀延伸是砂岩到頁岩,小磨灘的形成原本是一座山,由於巖性的不同,下面泥岩在長期的流水侵蝕下慢慢減少,於是後來形成了砂岩的河牀。

3、青木關:石灰岩菱形盆地,石灰岩土壤肥力差;有溫泉,同縉雲山溫泉形成原因相同,地處一山兩嶺一槽,縉雲山南坡。

4、中梁山:

1)、北倍中梁山背斜低山西槽,谷內發育有地表河,古時自北向南流動,直接注入嘉陵江,後被明家溪支流翁家溝溯源侵蝕,切傳後300餘米的須家河組砂岩,在代家溝南的土地埡襲多了地表水西流,造成地表斷流,向南至文星場地表始見小溪,並形成文星場地表溶蝕窪地,寬500米,溪河兩側尚存古河道的兩級階地。

2)、水庫污染嚴重,XX年時水還可以飲用,後來就逐漸被污染了,這兩年來污染是最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歌樂山上的工廠將大量的工業廢水陫到水庫,由於水庫地處歌樂山長條帶狀與平狀高丘(寨山平:從下到上紫色土、黃土所以上面栽桃樹),整個地貌形態是一個向斜。因此,污染非常嚴重,原來面積大約有500畝,現在也只有400畝了。共3頁,當前第1頁123

(二)21日—22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縉雲山

實習記錄:1、縉雲山海拔最高980米,在地質地貌上,屬四川盆地川東平行嶺谷西緣華鎣山褶皺帶,走向北北東—南南西。褶皺帶系一複式背斜山脈,向東南分出瀝鼻、溫塘、觀音三支背斜,構成“一山三嶺二槽”、“一山二嶺一槽”地貌地點,背斜兩翼不對稱,東陡西緩。

2、縉雲山土壤爲酸性黃壤。

3、縉雲山屬盆地低山,在垂直高度上都是常綠闊葉林的分佈範圍,故無植被類型分佈的垂直帶普表現。在人爲作用與生境條件下,發育成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主要分佈如下:

1)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以殼鬥殼、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杜英科爲代表。羣落外貌終年常綠,春、夏季相變化明顯,上層喬木樹冠渾圓,林冠波狀起伏。羣落包括四個層次:喬木層、灌木層、草木層和層間植物。

2)常綠針、闊混交林:這是一類次生林向地帶性常綠闊葉林演替的過度類型,它的喬木層一般含2—3個亞層:第一亞層多由高大挺拔的馬尾松構成單純的層片:第二、三亞層則爲種類較多的常綠闊葉樹種組成,並含有少量杉木。

3)亞熱帶暖性針葉林:是我國亞熱帶東部溼潤地區四季長青的針葉林型,是常綠闊葉林分佈範圍內的次生林。在北碚地區指馬尾松林、杉木林及柏木林三個羣系,共同特點是羣落層片結構簡單、層次分明、林相稀疏。

4)竹林:竹類是一類特殊的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適生於溫暖溼潤地區,廣佈熱帶及亞熱帶範圍內。我國竹類豐富,近300餘種,竹林面積佔世界竹林的四分之一。竹類分喬木狀和灌木狀兩種生活型,但竹類的生物學特徵及生長規律和樹木有明顯不同,竹稈壽命短,開花週期長短不定,開花後易死亡。竹類傳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透過營養體的分殖方式,根據竹類地下莖分生繁殖的特點和形態特徵,可分爲三種生態類型:單軸型、合軸型和復軸型。

5)灌草叢:灌草叢是亞熱帶低山、丘陵地區廣泛分佈的一類次生植被,北碚地區灌草叢的種類組成,受母巖性質的影響很大。

4、植被演替:在某一地段上,一種植物羣落被另一種植物羣落代替的進程。演替包括“順向”和“逆向”兩個方面的涵義。

(三)23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北碚水文站

實習記錄:

1、北碚水文站建於1993年,由長江水利委員領導設立至今,爲嘉陵江干流下游控制站。今年嘉陵江發生了自1984年以來的最大一次洪水,北碚水文站爲控制嘉陵江干流和上游渠江、碚江來水及時掌握資訊。

2、水文站有兩個基本任務:

一、收集基本的水文資料,爲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二、防洪當好耳目爲國防洪搶險服務。主要工作是算好“水帳”(有多少水量經過)和“沙帳”(多

少泥沙經過).

3、水文測站佈設:

1)測驗河段的選擇;

2)斷面、基線、高程點和測量標誌。的佈設。

4、測驗項目:水位、水溫觀測、漂流流量觀測、漂流懸移質泥沙觀測、漂流泥沙顆粒分析、降水量觀測、水質水污染觀測,水文水情、降水量播報、水文資料整編、新儀器設備煌研究,比測驗試,測驗方法及研究。

(四)24日實習內容

實習地點:北碚天府煤礦

實習記錄:

1、t3sj、t1j、t1f的巖性、巖深槽谷的形成。

2、觀察三灰土的形成、剖面特點及土地利用。

3、沿途觀察龍潭組各段地層特徵。石灰岩中泥土叫做碗碗土,也只有石灰岩中才能稱之爲碗碗土。分化不完全的的鈣質頁岩,地層坡度與岵層坡度決定等高線向下彎程度。共3頁,當前第2頁123

野外實習報告 篇2

專業班級:生物科學專業(2班)

姓名:

學號:

指導教師

野外實習是普通動物學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繫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環節,野外實習不僅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們對課本的知識有了一個理性的認識。應教學大綱的要求,也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我們進行了爲期七天的野外實習。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動物學是一門內容十分廣博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動物各類羣的形態結構、分類和有關的生命活動、發育規律、以及動物和外界環境之間多種多樣關係的科學。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能很好地認識和利用動物,使它能更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並且透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鑑定,瞭解其用途,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預防;掌握動物標本的採集以及製作方法;透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會認識動物的特點,並且透過其特點對動物進行鑑定,瞭解其用途;掌握動物標本的採集以及製作方法;透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掌握所採集動物的種類名稱、分類地位、分類依據、採集場所、採集方法、標本製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透過野外實習,不僅能夠把在課本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繫到實際中,還能夠使我們對已學的知識加深理解。同時可以增強我們的實踐能力,培養我們對於動物學學習的興趣。

2、透過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動物(主要是昆蟲),學習採集動物標本的方法,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類鑑定,同時學會和熟悉運用諸如圖片比照、動物分類檢索表、主要特徵鑑別等方法進行動物分類鑑定。

3、透過對捕捉到的動物進行動物標本的浸製、剝製、乾製等的標本製作,學會動物標本製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

4、透過野外實習,可以培養我們在今後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應有的科學態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榮譽精神。

二、實習基本情況簡介

1、實習時間: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實習地點:安徽省黃山市湯口鎮寨西浮溪村

黃山市位於安徽省的南部溫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實習地點是黃山的最南端——湯口,該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學和科研價值,是我們進行野外實習、學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實習人員:20xx級生物科學班全體學生

4、指導教師:耿學俠、查嶺生、李學明、丁建華

三、實習要求與任務

1、認識100種以上的動物種類(主要是昆蟲),並至少能分類到目。

2、學會並掌握描述動物的分類特徵。

3、學會利用檢索表檢索和鑑定動物的類別

4、學會製作昆蟲標本和動物錄製標本的基本方法。

四、實習內容

我們實習的內容主要爲無脊椎動物(昆蟲)的野外觀察、採集、分類鑑定、標本製作與儲存等。無脊椎動物——昆蟲標本的採集與製作

1、昆蟲採集工具

捕網、毒瓶(裝有乙醚或酒精,用於迅速毒殺昆蟲)、三角紙包等

2、昆蟲採集方法

本次實習中我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網捕法和燈光誘捕法,介紹如下:

(1)網捕法:分爲飛網採集法和掃網採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蟲後用捕網採集,適用於善跳會飛的昆蟲。飛網法主要對象爲鱗翅目(蝶類)、蜻蜓目、雙翅目(蠅類)、和膜翅目(蜂類),掃網法主要對象爲竹節蟲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蟲、同翅目、脈翅目以及陸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類羣等。捕網的使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後,使網袋底部往上甩,將網底連同昆蟲倒翻上面來。一種是當昆蟲入網後,轉動網柄,使網口向下翻,將昆蟲封閉在網底部。

取蟲時,先用手握住網袋中部,將蟲束在網底,再將毒瓶伸入網內扣取。對於膜翅目昆蟲,應先隔着網將其彈暈再放入毒瓶中。對於鱗翅目昆蟲,應隔網用手輕捏其胸部,之後使其兩翅豎立,放入三角紙包中。

(2)燈光誘捕法:利用某些昆蟲趨光性的特點,夜間在駐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樹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盞電燈。昆蟲會趨光而至,多數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採集,用鑷子夾入毒瓶或紙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備製作標本。主要對象爲蜉蝣目、廣翅目、鱗翅目(蛾類)、襀翅目。

其它的輔助方法有振落法,適用於在高大樹木上的昆蟲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蟲。搜尋法,適用於躲藏在各種隱蔽的地方昆蟲。毒殺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蟲。

3、昆蟲的分類鑑定

(1)參考:指導教師的講解、徐亞君和唐鑫生《無脊椎動物學野外實習指導》

(2)方法:根據昆蟲的形態特徵利用分類檢索表和形態對比進行鑑定

4、昆蟲標本製作

(1)製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於鱗翅目昆蟲的展翅。

②昆蟲針:用於針插固定昆蟲,針由細到粗分別爲0、1、2、3、4、5號。

③鑷子:用於夾鑷昆蟲。

④標本盒(內放泡沫):用於存放標本。

(2)製作方法:展翅法、針插法等

(3)製作過程

一個昆蟲標本製作的全過程應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標籤、儲存等幾個步驟。

①清理與插針:標本必須清理,在採集昆蟲時,蟲體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蟲標本都要用昆蟲針針插固定,針插的方法依昆蟲的大小、結構、種類特點的不同而定。插針部位一般是從前胸近後緣正中略偏右一點向下插針,正好透過第二對足的基節爲準。針插高度採用三級臺規範。標本的留針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觀。

②整形與固定:標本插針後就進行整形與固定,包括整姿、展翅、雙重針插和粘貼針插。對蝗蟲,甲蟲等標本的觸角、步足等須一一整形。對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進行展翅,使之模擬飛翔狀態。對小型蛾子等爲使其美觀,也可用雙重針插法。有些小昆蟲如瓢蟲等,可直接把標本粘貼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紙尖上蘸少許萬能膠或一般膠水。粘在蟲體前足與中足之間,在用三號針從小三角片的底邊附近插入,使它達到一般標本的高度。

野外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瞭解黑石頂植被分佈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基本結構,認識部分北迴歸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

2、透過野外實習鞏固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激發學習生物科學、探究大自然的熱情,透過形式多樣的學習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對植物學的興趣。

二、實習步驟與內容。

1、黑石頂簡介。

黑石頂自然保護區位於封開縣東南部七星鎮內,東經111°52’,北緯23°31’,北迴歸線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複雜,森林茂密。木蘭科、金縷梅科、殼鬥科、樟科、山茶科爲5個典型科,在黑石頂分佈廣泛,這幾個科組成優勢羣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喬木。

2、實習內容。

xx月xx日上午從xx出發,下午到達黑石頂,晚上老師對本次實習的目的、內容和注意事項作了簡要的介紹。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師和唐恬老師的帶領下沿公路認種並採集標本xx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師的帶領下沿某一進山路線認種並採集標本xx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師的帶領下沿另一進山路線認種並採集標本xx種,同時採集壓制標本,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xx月xx日上午對這幾天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複習,下午學習壓制標本的方法以及進行認種考試。

xx月xx日白天攀登黑石頂,沿線觀察熱帶植物羣落的垂直分佈;晚上開總結大會。

xx月xx日與第二批到達的同學完成交接,乘車返回珠海。

三、實習心得與體會。

這次在黑石頂的實習使我獲益良多。最直接的學習成果就是對兩百多種植物的特徵以及所屬科、種的認識。像認識朋友一樣認識每一種植物,即使一個人走在山野裏也滿目都是老相識,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到現在,我還記得有着蘋果香味的阿丁楓,有着漂亮的藍紫色果實的山菅蘭,有圓圓腺窩的黃樟,有風油精味道的光皮樺,長了“瘤”的福建蓮座蕨,葉子被揉了之後會有蠟痕的甜茶……以前還沒有認真地去觀察學習的時候,一棵樹就是一棵樹,所有的葉子長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樹皮都是一個樣。

而在這次的觀察中,我發現每一株植物的葉子都長得那麼有性格,有些氣味特殊,有些葉脈奇特,有些形狀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連貌不驚人的樹皮也分長條形剝落還是片狀剝落等等。黑石頂之行教會我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發現生命的奇妙。我每每驚訝於植物的獨特形態和精巧構造而忘記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師跟我說過,這次實習更重要的是激發大家對學習生物科學的熱情。我想,兩年過後我會忘記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是對於生命和自然的那種着迷。

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

1、觀察植物的順序與要點:

在認種初期,我對於觀察和記憶植物的形態特徵總是不得要領。在請教過老師和同學之後我才知道,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緣?然後我們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和果實等細節特徵去觀察鑑別。

2、理論聯繫實際:

在複習的時候有時候因爲標本殘缺等原因,我試圖根據參考書上的一些描述來記住這種植物,覺得這些特徵描述更準確更權威,最後卻發現那些描述不僅枯燥,在野外認種中還一點都不管用。而老師教給我們的識別方法又簡單又實用,只要掌握了,認種就會變得輕鬆很多。後來老師告訴我,書上介紹的特徵適用於在實驗室裏更爲準確的分類鑑定工作,而野外認種的很多識別方法是分類工作者長期實踐總結而來的,在野外是最實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溝囊蹲尤喙之後會有蠟痕,沒有一本工具書上會教這種方法,但這卻是野外識別甜茶溝鬧匾途徑。所以,光記住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按圖索驥是要不得的,要到實踐中去發現總結更爲靈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後“種”:

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態特徵想到種名,然後再根據筆記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透過與身邊同學的對比,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我這樣只是記住了植物,而不是學習了植物。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根據植物的形態特徵確定了所屬的科,然後再確定對應的種,因爲一般來說我們所掌握的識別方法其實並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確定到種,但是透過對一些比較明顯的形態特徵的觀察我們可以確定它們屬於哪個科。後來老師的講解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由於我的理論課知識掌握得不夠好,就連科的特徵都沒有完全記住,所以雖然明知錯誤但還是不得不用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記住植物——於是在後來的認種考試中我吃了很大的虧!我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是採用先“科”後“種”的方法學習,我的收穫一定會更多。

4、 比較學習、集體學習、反覆學習:

雖然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是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還是會很容易就把兩種植物弄混。在這個時候,比較學習往往讓我事半功倍。仔細觀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異同點,透過比較和反覆記憶就可以準確地區別它們了。而讓我收穫最多的莫過於集體學習了——一羣人圍在一桌標本邊上,比賽着、互相幫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鬧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標本消化了。

尤其是在考試前的一晚,我們組的男生自發去採集新鮮標本回來供我們全組成員共同複習反覆記憶,那晚一起圍在飯堂門前的方桌前流水線式的複習不僅給我們整個小組帶來不錯的平均成績,還讓我們感到了集體的溫暖。我覺得,集體學習氣氛比較輕鬆活躍,學習效率比較高,個人獨立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但是從他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多了。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集體學習在同學之間普遍缺少多人面對面交流的大學有着重要意義。當然了,對於認種來說無論什麼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反覆學習,只有反覆地去看、去摸、去聞,不斷地消化記憶,纔有可能讓數量如此龐大的種類爛熟於心。

在黑石頂實習期間,我獲得了很多與老師們交流的機會,從而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凡強老師是我最熟悉的老師,一直喜歡他的風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專業和認真。相信經過黑石頂實習的同學們都會驚歎:這人真神了!無論是經過百般蹂躪的葉子還是光禿禿的枝條,他都能迅速準確地告訴你這來自什麼植物。在黑石頂,凡老師是比百度更強大的搜尋引擎,以致後來我們一旦有待定種類就會說:“拿去凡強一下!”我曾經多次請教他植物分類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問題,從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他告訴我們,當年他還是研究生的時候是如何先從標本上認識植物,再到野外去觀察植物;他現在還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徵之類的,說即使現在他還沒有親眼見過某種植物,但是隻要對它有足夠的瞭解,他以後一旦見到就可以知道這是什麼;在黑石頂他也每天給自己佈置任務,要比較哪些種類等等……他還年輕,我也許不能說從他身上學到學無止境這樣的話,但是他不斷努力的精神真的讓我很佩服。

還有我們又帥氣又親切的xx老師,智取紫玉盤柯的事蹟永存我們小組成員的心中!這段時間以來對學生們都很好,一起打籃球一起吃飯聊天,完全沒有架子。關於辛老師學術方面的事情我是聽凡強老師說的,不過到現在都沒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後會有機會參觀老師的實驗室,希望能和老師做很好的朋友。而那個在我們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離開的唐恬老師看起來就跟我們年紀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這兩位老師都是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得很優秀的人,但是對於相對比較陌生的植物分類他們沒有不懂裝懂,在學生面前會很坦然地承認自己不會,並且願意和我們一起學習。我記得他們厚厚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筆記,還夾了葉子什麼的,認真程度絕不遜色於我們這些學生。石祥剛老師對於黑石頂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請教他問題都能得到詳細又耐心的解答。最遺憾的是廖老師有事離開了,跟他交流的機會比較少。我們很少能獲得那麼多和老師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這次難得的機會讓我見識到了做學問的人應該有的品質。

黑石頂的日子是簡單而快樂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與老師同學們面對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電腦面前的空虛無聊,規律的作息讓我們擁有了久違的身心舒暢。我們曬黑了過敏了累垮了還是會想念黑石頂的白粥,屋頂的星空,菸斗柯羅浮栲釣皮錐和福建青岡。最難得的是這次實習增進了我們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級聚會都更爲有效。特別是在最後一天的爬山過程中,一路艱險,幸虧同學們互幫互助,男生們發揮騎士精神女生也體現了俠女精神,終於勝利登頂!黑石頂是我們友情和集體感呈指數型增長的見證。

不過我想,無論友情師生情等等在這次實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多麼難能可貴的發展,它們始終是這次實習的副產品——珍貴的副產品。到最後做總結的時候我們必須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實習本身上來。人手不足帶來的尷尬,時間緊迫帶來的事與願違,這些都是黑石頂實習有待改進的地方。我就自己這段時間的觀察提出以下問題與建議:

(1)野外認種時講解不足。

人手不足導致某些組別在認種過程中所得知識不夠準確,講解不足,有些種類甚至說完種名和科名之後就沒有別的介紹。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筆記,又未能及時觀察到標本,不僅學習的效率會降低,學習的熱情也會受到打擊。人手不足這個問題實在不是我等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從外校聘請或者對非分類專業的帶隊老師進行培訓。

(2)採集標本方法不正確,對植物的愛護意識不強。

在採集標本方面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不及”與“太過”。“不及”是指在採集標本的時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條小葉片,除了看得出葉片特徵以外,其他的特徵完全無法從標本上獲得。“太過”是指在採集標本的時候,我們往往連根拔起,至少也會砍下半邊枝條,對於一些附近僅有一株的植株我們也毫不留情。當老師說可以採某株植物作爲標本的時候,拿着枝剪的同學甚至會眼睛發光興致勃勃地去殘害植物。

我們以科學的名義正大光明地破壞着保護區,我們像鬼子進村一樣掃蕩着所經過的路線。我想,我們在驚歎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時,是不是更應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過於敏感,但是我覺得無論以後這些植物會不會重新長起來,我們都應該抱着愛惜的心情去採集標本,對植物的損害要適可而止。我們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對待實驗纔對得起死去的動物,爲什麼不需要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議老師們在正式開始實習之前就要把這種愛惜生命的思想傳播給學生,同時教給他們正確的採集標本的方法。

(3)對於森林整體結構和生境的關注度不足。

雖然實驗目的之一是要“瞭解黑石頂植被分佈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基本結構,認識部分北迴歸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但在整個實習過程中除了開總結會的時候老師會提得比較多以外,我們自己對這些根本沒有什麼深刻感受。我們在認種的過程中,對植物所處生境沒有足夠的關注,更談不上理解“植物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認種成了唯一重要的內容。在三次的進山經歷中,前兩次老師偶爾還會提醒大家注意周圍的植被變化或介紹典型的熱帶溝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過程中由於旅途的艱辛,我們眼前只有那條陡峭的路,哪裏顧得上觀察周圍植被的變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爾還能聽到凡強老師的講解,但是後面的人估計就只有爬山喘氣的份兒了。

我認爲“植物分佈與環境的相關性”是本次實習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爲學習生物學就應該始終注意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思想。在本次實習中,這部分內容的缺失讓我深爲嘆息。當然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覺得老師們應該在這個難得的機會裏給予我們多一點引導,因爲我們除了跟老師去認種外沒有什麼機會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後的實習中老師們能加強對環境部分的指導,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聽老師提過以後可能會採取集體講解的方式,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雖然解決了這次出現的一些問題,但是很可能依然會忽略“植物與環境”的問題,因爲在講解的時候植物只是作爲標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野外實習報告 篇4

上午8:20到達望峯崗煤礦,之後在三樓會議室召開簡單的介紹會,由地質科老總介紹本煤礦的概況。老總是987年從我們學校畢業的。此礦1986年第一次開採,1997年瓦斯爆炸,之後停工。20xx年重新建井,預計20xx年全面投產。主要開採-660米,-960米,-1200米三層的煤,目前已經開採到了-960米的煤層。

1、該礦地址構造比較複雜,地層有倒轉現象。瓦斯多,裂隙發育,易發生突水和瓦斯突出,如20xx年在建井過程中就發生了瓦斯和煤一起突出的事故,造成12人被埋,死亡。同時由於開採深度大,地壓大,地溫高,也造成了開採難度大。

2、預計投產後每年產煤300萬噸,由預計儲量3億噸可知能開採120xx年。次礦主要開採優質煤,主要用於化工和煉綱,成分是焦煤和肥煤。

3、主要有五個井筒:1個主井,2個附井,2個風井。主井運輸煤,附井運輸器材和人員及煤矸石等,風井是通風作用的。

4、在02#井停留了較長的時間,老總們介紹了此井的建設過程。早期採到-300米,即將採-960米的,最終採到-1030米。在建井中早期遇到的是粉紅色砂岩,;裂隙發育,涌水多,需要打注漿孔注入水泥.水玻璃等,同時需要地質工作者計算涌水量,注漿壓力.範圍.深度。

一般在建井過程中涌水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否則灰塵太大,工人很難在井下工作。此井直徑8米,依靠人工爆破挖掘,大約每22-27小時可以掘進4.5米,其過程如下:先用傘鑽同時大十幾個炮孔,放炮-——清理碎石——用護模支撐井筒壁,並在護模和井筒壁之間用水泥沙漿充填——固結後拆模——傘鑽打炮眼——放炮,如此循環下去。

5、在瓦斯井的鑽探現場我們見到了超大型鑽機,瞭解了超大型鑽機的工作過程並與我們在學校實習的多功能鑽機驚醒了比較,從而找出二者的不同。大型鑽機的鑽齒和牙輪的尖齒是合金綱製成的,硬度在8以上,牙輪主要起破碎作用。鑽孔分三次才能完成,直徑先是30釐米——65釐米——80釐米

瓦斯抽出以後經過提純可以發電,居民供暖做飯,或者供應激動車輛,如出租車。另外影響煤產量的因素有:採煤工作面的煤量供應情況,井下運輸能力,主井提升能力,抽排瓦斯所需要的時間等。

發現的本專業課程設定上的不足(學校有待改進的):

1、校內實習(工程勘察生產實習)比較實用,但時間過短(只有幾天),次數過少(只有一次),兩個班配備兩個指導老師,四年的大學學習中,學生在專業上的練習不足。學校應該更加務實,爲學生的未來負責,每學期都應有二十天左右時間模擬整個工程勘察的操作過程。.發現專業上的不足(有待改善的)和優勢:

實踐工程地質目前是大底部,明智者不是出逃,而是投入。特別是那些初入這個行業的畢業生,一定能夠趕上工程地質的下一波牛市行情。雖然按預測,牛市行情還需等待5~7年,但我們完全可以在這個震盪的底部區間,充分理解這個專業的特色,靜下心來,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博覽衆家之長,集聚豐富的實踐和理論經驗和智慧,從而在未來的牛工作生活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2.、工程地質是一個十分複雜又非常特殊的學科和專業,需要堅實的基礎、廣博的學識、相關學科專業的知識、對工程建設的理解、對地質學科的感悟,更需要一種浪漫的情趣和執着的精神。人是需要有精神的,有了精神,業務、知識、能力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補充和提升。如果對工程地質專業的追求精神能夠達到某種癡迷的程度,那麼我們一定可以成爲很優秀的地質工程師。

3、能夠從事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工作並不難,而要做好做精卻不易。把從事這個學科專業當成謀生的手段和職業,這是我們普通地質師的選擇。如果大家要想成爲優秀的學者和專家,建議您把地質工作當成樂趣、興趣、境界和事業去追求,這時我們還要,不辭辛勞,爬山鑽洞在所不辭,受人嘲笑一笑了之。不迷信權威,不看人臉色,堅持真理,創新進取,我們纔有可能可以成爲名副其實的專家學者。

4、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把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經驗進行了對比,看到了理論知識和實際經驗的差別,懂得了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性。我們雖然沒有自己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但是畢竟在現場目睹了鑽探的實際操作過程,瞭解到許多在理論上成立,但是在實踐中無法實現的生產過程,並瞭解到在實踐中處理問題的方法與理論方法的區別。

5、透過生產實習,我們認識到實踐經驗的重要性,意識到地質實踐工作的辛勞和地址工作的樂趣。地址工作是一個危險、刺激、有趣的工作,既需要極大的工作熱情和勇氣也需要地質工作者在工作中謹慎細微地觀察、記錄,從而準確地評價工程地質條件,並提出科學合理的改善地質條件和減小危害的工程治理措施。

6、有理想有目標,能夠去做,但毅力和堅持不夠,送給自己一句話:只付出一般的努力是實現不了理想的!

野外實習報告 篇5

實習地區:

儋州螞蝗嶺—千年古鹽田—龍門激浪—三亞南山寺—興隆熱帶植物園—文昌石頭公園—東寨港紅樹林

實習內容:

1、識別地質、地貌、生物、土壤、水文、氣象氣候、生態環境等要素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繫。

2、認識海南省的宗教、人口、民族等各人文地理要素以及農業、經濟、交通等經濟地理要素。

3、收集海南省各旅遊區的特色景點和發展旅遊業的資源優勢;各旅遊區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現狀,所存在的表面問題等方面的資訊。

4、瞭解各旅遊區的管理制度和存在的問題

實習時間:20xx年 7月 13 日 → 7 月 16 日

指導教師: 唐少霞、趙從舉、袁建平、王軍廣、余天虹等。

實習課題: 綜合自然地理實習

實習目的:

1、爲了貫徹課堂教學與野外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地理野外獨立工作的能力。

2、爲了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對一個地區自然地理進行綜合調查分析的方法。

3、讓學生了解海南島的自然自理概況及其開發旅遊業的有利資源優勢。

4、使學生掌握區域地理實習的注意要點和學會對區域地理要素的分析方法。

5、培養學生用唯物辨證主義看待和和分析地理事物的習慣。

6、培養學生野外收集資訊、網上搜尋資訊和綜合分析利用資訊的能力

海南島旅遊業的發展如此迅速具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海南是我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熱,雨量充沛,乾溼季節明顯,常風較大,氣候資源多樣。 海南島年平均氣溫在23-25攝氏度之間,全年無冬。大部分地區降雨充沛,全島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海南島海岸線長達 1617.8千米,沿岸84個港灣可開發成港口,已開發18個。海南島四周多爲優質沙灘,可開發成海濱旅遊勝地。近海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漁場6.65萬平方千米,水溫適中,海洋生物豐富,有魚類1000多種,藻類200多種。海中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和各種珊瑚、海葵等海洋生物,是潛水旅遊的觀光美景。 海南已經成爲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以海口和三亞爲兩個端點,海南的旅遊行程基本分爲三條線,一條是東海岸的'海濱旅遊風景線,一條是中線的黎苗少數族風景線,另一條是西海岸的原始叢林風景線。這些無一不吸引着世界的遊客

第一站:儋州螞蝗嶺地區水土流失及其原因調查

螞蝗嶺方圓50多平方公里,前些年,因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加之土質疏鬆,水土流失日益侵蝕溝壑縱橫密佈,最深的達20多米,螞蝗嶺日趨荒漠化,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33.4平方公里,導致附近上百畝農田被泥沙淹沒,河道淤積,嚴重影響了附近村莊農民的農業生產。螞蝗嶺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引起了儋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援下,螞蝗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被列爲國債項目。針對螞蝗嶺的土壤特點,儋州市水利、林業等部門採取工程措施(開挖擋土壩)與生物措施(人工造林)相結合,分期對螞蝗嶺進行綜合治理。水利部門在林間開挖谷坊、截水溝等,並進行溝頭防護,這些水土保持工程發揮了攔沙蓄水的作用。林業部門則全力實施基地化工程造林,選用耐旱、涵水、固沙力強且能夠改良土壤的馬佔相思樹和桉樹樹種,實行科學造林,據統計,幾年來已完成人工造林3萬畝。同時在行間種植覆蓋物,以減弱洪水的沖刷力。經過幾年的綜合整治,治理區域的雨水基本上就地入滲,地表徑流得以控制,減少了洪水流量而增加了下滲量,極大地促進了植被的生長,小鳥、兔子等野生動物相繼出現,使螞蝗嶺地區的生態系統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第二站:儋州千年古鹽田

儋州千年古鹽田位於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南面的鹽田村,距今1200年,是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也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鹽田村是個非常平靜悠閒的海邊村莊,入村後,一眼就可看到海邊散落的大小不一的石槽,它們像像一方方硯臺錯落分佈在一壟壟的鹽田周圍,頗爲壯觀,有些上面還雕鑿着古樸的文字。石槽間散落着許多不知名的植物,以仙人掌居多。儋州千年古鹽田總面積750畝,有硯式石槽7300多個,年產量500噸。因其保留了最古老的曬鹽工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裏的鹽工們根據海南島高溫烈日的特點,改變過去“煮海爲鹽”的方法,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製成含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倒在石槽內,經暴曬製作成鹽巴。現在鹽田村仍有30多戶鹽工,每天都在這片鹽田上沿襲着古老方式勞作。

第三站:龍門激浪

龍門激浪位於儋州市峨蔓鎮海濱龍門山。龍門山是座屹立於海岸的岩石山,最高點39米,山上怪石嶙峋,從北望南,延綿起伏,狀似萬里長城一段,雄偉壯觀。山之東有一甕門,素稱"南天第一門",高30多米,寬闊20來米,中空通風,岩石呈拱形,北風掀浪,撞於石門,鳴聲如鼓,迴響10餘里,故得名"龍門激浪"。這裏綿亙4公里的海岸,沙灘潔淨,岸上巨石千姿百態,風景別緻,站在岩石觀濤,心曠神怡,是海南省有名的旅遊景點。龍門激浪於明代得名,向受遊人稱奇。前清拔貢陳有壯題有七絕一首:"龍門峭石勢嵯峨,遠望潮來卷白波。

第四站:三亞南山生態文化區

南山寺是一座仿盛唐風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臨選址,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於1995年11月11日奠基,1998年4月12日建成。現有仿唐建築仁王殿、天王殿、鐘樓、轉輪藏、東西爬山廊、東西配殿、金堂等建築羣,總建築面積5500㎡。整個建築氣勢恢宏,爲中國近五十年來新建的最大佛教道場,也是中國南部最大的寺院。自古名寺出高僧,南山寺的方丈是86歲高齡的高僧新成大和尚,監院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法師。目前,南山寺第二期工程已啓動。按照規劃設計,第二期工程遵循古代大型佛教寺院方正劃一、主次分明的特點,將主要建築集在中軸線上,在兩側設定12個不同功能的四合院。二期工程完成後,整個南山寺東西寬188米,南北長416米,共8個臺階總高差49米,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三亞南山風景區居瓊州之南,山高五百餘米,形似巨鰲,又若觀音菩薩慈航普渡坐騎之相。山勢迤邐疊翠,丘陵環抱,祥雲繚繞;面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實有海天佛國氣象。1993年,經阮崇武先生倡議,中國國務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興建南山寺,先後又批准在寺側興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塑高108米觀音巨型銅像。山之毗鄰,左爲天涯海角遊覽區,右爲大小洞天旅遊區,蓋“大生態、大文化、大環保”之大悲曼荼羅也。

第五站:興隆熱帶植物園

興隆熱帶植物園位於海南興隆華僑旅遊經濟區內,創建於1957年,隸屬於農業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香料飲料作物研究所,是海南最早對外開放參觀的熱帶植物園。植物園佔地600畝,植物品種1200多個,劃分爲六大展區:熱帶香料飲料作物、熱帶名優果樹、熱帶經濟林木、熱帶園藝植物、熱帶藥用植物、熱帶珍稀植物,彙集有咖啡、胡椒、香草蘭、可可等熱帶經濟作物,以及榴蓮、山竹等特產果樹,儲存有見血封喉等野生植物的珍稀物種,特種資源豐富、園林景觀優美。興隆熱帶植物園劃分爲五大功能區:植物觀賞區、試驗示範區、科技研發區、立體種養區和生態休閒區;收集有12類植物:熱帶香辛料植物、熱帶飲料植物、熱帶果樹、熱帶經濟林木、熱帶觀賞植物、熱帶藥用植物、棕櫚植物、熱帶水生植物、熱帶瀕危植物、熱帶珍奇植物、熱帶沙生植物和蔬菜作物等。

第六站:文昌石頭公園

文昌石頭公園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以銅鼓嶺爲中心,是海南的最東角,公園沿海長2公里,是數萬年前造山運動隆出地表的石頭,經漫長歲月潮汐的拍打雕刻和風化而成。石頭公園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氣勢磅礴,石頭重的達數千噸,形狀千姿百態,造型有的像海龜,有的像古猿,有的像恐龍。漲潮時,海浪涌進巖洞,發出驚天動地的雷鳴聲,海濤拍岸時,滿天浪花,星星點點。特別是風動石,高3米多,重約20噸,上圓下尖,風吹能動,搖而不倒,千萬年來,歷經滄桑,多少個12級颱風也不能把它吹倒。第二部分由墨綠色的花崗岩組成,石頭較爲平緩,錯落有致。石頭上海水星羅棋佈,藍天白雲倒映,景色旖旎,從銅鼓嶺流下的山泉與海水匯合到海溝裏,情趣盎然。第三部分形態統一,由天然鵝蛋石組成。

第七站:東寨港紅樹林國家自然保護區

東寨港是在300多年前,即1605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地層下陷形成的,海岸線曲折多彎,海灣開闊,形狀似漏斗,灘面緩平,微呈階梯狀,有許多曲折迂迴的潮水溝分佈其間。漲潮時溝內充滿水流,灘面被淹沒;退潮時,灘面裸露,形成分割破碎的沼澤灘面。紅樹林就分佈在海岸淺灘上。

海岸地區是微鹹沼澤地,海灣水深一般在4米內,海水含氯量最高爲33.44%,最低爲9.3‰,平均爲21.86‰.保護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爲23.8℃,年降雨量1700毫米,海水溫度最高32.6℃,最低14.6℃,平均24.5℃。

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羣落,我國僅在南方少數省區的沿海有所分佈。東寨港及其附近的海灘上尚儲存有面積較大、生長良好的紅樹林,且紅樹林樹種之多,爲全國之最,全球紅樹林樹種約40多種,我國分佈有24種,而東寨 港就有19種。該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海灣生態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共有紅樹植物16科32種,其中水椰、紅欖李、海南海桑、卵葉海桑、擬海桑、木果楝、正紅樹、尖葉滷蕨爲珍貴樹種。海南海桑和尖葉滷蕨爲海南特有。本區主要紅樹林羣落有:

(1)木欖羣落,

(2)海蓮羣落,

(3)角果木羣落,

(4)白骨壤羣落,

(5)秋茄羣落,

(6)紅海欖羣落,

(7)水椰羣落,

(8)滷蕨羣落,

(9)桐花樹羣落,

(10)欖李羣落,

(11)紅海欖+角果木羣落,

(12)角果木+桐花羣落,

(13)海桑+秋茄羣落。

東寨港紅樹品種主要有紅海欖、木欖、尖瓣海蓮、角果木、秋茄、白欖、海骨根、海漆、桐花樹、老鼠勒、水柳、王蕊、海芒果等。

實習心得:

爲期三天的實習就這樣結束了,雖然這次實習的時間有點短但是我們收穫還是頗多。這次實習使我們學習到一些在書本上永遠也找不到的東西,也進一步將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東西應運到實際生活中去。無論是海南島,特殊的玄武岩,熱帶氣候,熱帶雨林——季雨林,高大的棕櫚科樹木,特殊板狀根,特有的紅樹林,高大的喬木,種類繁多的熱帶水果,熱帶特有經濟作物橡膠林,沿途的地形地貌變化、風土人情變化·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我們也明白了,不管是任何理論知識,都需要聯繫實際,反覆理解,聯繫相關的地理知識去分析,在野外實習中才會更能體會大自然環境的巨大與無窮,將理論聯繫實際,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做學問,用實踐深化理論理解,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會在今後的學習當中不斷延續這種理念,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此次實習也教會了我們跟同組的同學共同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野外實習報告 篇6

一、前言

1、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

這是一次地質啓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透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通時透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透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北京概況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爲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羣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115度25分,東至東經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溫暖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爲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峯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爲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河流多爲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現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採石場-->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東山腰處-->灰峪東山樑處

及從軍向北,向西遠眺-->軍莊火車站南,鐵路剖面-->鐵路隧道附近6月26日:軍莊以西,永定河邊的陳家莊-野溪附近-->下葦甸村西公路邊-->河東鐵路東面-->鐵路隧道北口一帶6月27日:昌平一號隧道-->龍山頂-->十三陵水庫6月28日:房山區石花洞6月29號:周口店山口村東側-->羊屎溝口-->東山口花崗岩採石場

附:交通位置圖

二、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迭系及上白堊統外,其它地層都有發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佈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岩系之上發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岩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岩(礫岩、砂岩、頁岩)爲主,夾有白雲質灰巖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學巖(白雲質灰巖、頁岩等)爲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岩。

(1)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岩——頁岩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爲含礫粗石石英砂岩;下中部爲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岩(局部爲長石石英砂岩),夾黃綠色頁岩及粉砂岩,交錯層理髮育;上部爲黃褐、灰綠色薄——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與粉砂岩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爲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岩。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qj)

本組底部爲石英粗砂岩(含灰巖角礫),呈現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爲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雲質灰巖;中部爲黃綠色薄層泥灰岩或白雲質泥灰岩夾灰色灰巖透鏡體;上部爲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岩、白雲質泥灰岩,緻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定淺海沉積。本區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而上奧陶統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爲砂岩、頁岩、豹皮灰巖、泥質條帶灰巖、竹葉狀灰巖、鮞狀灰巖和純厚石灰岩等,總厚約1600餘米。

(1)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

(1.1)下寒武統

[1]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巖、白雲質灰巖及白雲岩等碳酸鹽岩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2]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爲角礫狀泥灰岩,含角礫泥灰岩;中部爲紫紅色頁岩夾砂質頁岩,泥質白雲岩與白灰質灰巖;上部爲紫紅色砂質頁岩、頁岩及綠色頁岩,夾薄層細粒結晶灰巖。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爲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標籤:野外 實習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