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語文教學論文的文章

論文2.82W

由於學生受年齡、經驗等條件的限制,在自我品悟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膚淺或有失偏頗的現象,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領。教師適當的點撥、誘導,會讓學生穿越語言文字的美麗叢林,浸潤在語言文字所營造的溫情中,享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獲得審美的體驗。

關於語文教學論文的文章

一、有層次地讀

閱讀是一種由表及裏的過程,大凡要經歷“言一意一言”這麼幾個層次。學生接觸到一個文字,首先要“尋言明象”,透過觸摸語言文字,在腦中還原出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物象,批文以入境。然後“體情悟道”,抓住關鍵的語言文字進行咀嚼,品悟出語言文字包蘊的豐富內涵。最後,要再次迴歸到語言文字上來,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領悟文字表達的方法。但是,當下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大多在一個平面上打轉,閱讀缺少層次性,“得意忘言”,甚至連對“意”的領會也很膚淺。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不去引導,或者導之乏術。請看下面的教例:《愛如茉莉》(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教學片段:

師:你從哪些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他們如茉莉般的愛?

生:我從第9節中“緊握”一詞看出爸爸非常關心媽媽,睡着了還緊緊握住媽媽的手,生怕失去她。

師:這節中還有哪些詞句能夠看出?

生:“媽媽睡在牀上,嘴角掛着恬靜的微笑。”從這句中的“恬靜的微笑”能看出爸爸的做法讓媽媽很滿足,很幸福。

師:是啊,一個表情,一個動作,足以說明他們之間如茉莉般的愛。讓我們帶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讀讀這段話。

(生有感情地朗讀)

【點評:應該說教師關注了文章中的細節描寫,關注了關鍵的詞句,但是教學淺嘗輒止,既單薄又缺少內涵,層次性不夠。遵循“言一意一言”的閱讀過程,教師可以這樣進行引導。】

師:當“我”推開病房的門,不禁怔住了,“我”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給你什麼感覺?請自由朗讀第9節,邊讀邊想象。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牽手”的畫面,讓人感覺是那麼的美好。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微笑”的畫面,幸福而安詳。

生:我看到的是一幅“愛”的畫面,溫暖又幸福。

師:這幅畫面中哪些細節深深觸動了你?抓住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去品味。

生:由媽媽“恬靜的微笑”中,可以看出她是那麼的滿足和幸福。

生:“緊握”一詞透露出爸爸對媽媽深深的眷戀。

生:“頭伏在牀沿邊睡着了”,寫出了爸爸伺候媽媽的辛勞和疲倦,也說明他們感情的深厚。

師:是啊,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溫馨的畫面,傳達出的是濃濃的愛意。那麼這段除了描寫這幅美好的畫面,還寫了什麼?

生:還寫了初升的陽光。

師:你們再讀讀描寫陽光的句子,哪些詞讓你有感觸?

生:寫陽光作者用了一個“探”字,讓人感覺陽光好像也被這幅美好的畫面感染,輕輕柔柔地照射進來,不忍心驚醒他們。

生:“悄悄”“探”寫出了陽光也像人一樣有感情。

生:我從“浸潤”一詞中感受到整個房間瀰漫着愛的芬芳,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師:這兩句明明是寫陽光,但是我們從中依然能夠品出濃濃的愛意。作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寫法真是高明。難怪有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啊。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段文字。

【點評:這樣引導學生從想象畫面人手,然後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接着引導學生體會這段文字的表達方法,最後,再回歸整體,透過感情朗讀深化理解。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了由淺入深的領悟,欣賞到了文字背後的風景。這樣的閱讀過程是立體的、豐滿的,也是有效的。】

二、有重點地品

一篇文章作者在敘述的時候,總會有所側重,爲了突出主旨,往往會運用一些關鍵的詞句段或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來謀篇佈局。引導學生閱讀一個文字,就要切中肯綮,抓住要害,有重點地去品,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的現象發生。(教學論文 )那麼“有重點地品”,品什麼?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文字的“意”,即文字的主旨。看看文字的主旨蘊涵在哪些關鍵的.詞句段中,抓住這些關鍵的詞句段,充分挖掘,就把握住了文字的人文走向。二是文字的“言”,即文字的形式。看看作者爲了表現“意”,運用了哪些好詞、好句、好段,哪些好的修辭手法等藝術形式,抓住這些特色語言、特色形式,反覆品味,就把握住了文字的表達意向。從“言”“意”人手,去探尋閱讀的重點,就把握住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實現“言”“意”兼得的教學效果。當然,由於教材中編選的文字體裁、內容、形式的不同,在引導閱讀的時候要依據文字的特點進行。

有的文字在內容的理解上沒有什麼難點,學生一讀就懂,那麼就要把引導的重點放在品讀語言的形式上。如《秦兵馬俑》(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一文,主要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學生透過讀文,對這個特點不難理解。如果我們的教學還是把重點放在這方面,就收效甚微了。我們完全可以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是如何寫出秦兵馬俑的這些特點的,讓學生透過語言形式領會課文中的列數據、作比較、舉例等說明方法及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藝,錘鍊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有的文字內涵豐富,說理性很強,閱讀這樣的文字,就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會意”上。如《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順着文章敘述的脈絡,從故事和現象中悟出文字蘊涵的道理,並能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深化。有的文字不僅內涵豐富,語言也很精緻,閱讀這樣的文字,重點就要放在“意”和“言”上,既要讓學生“得意”,也要讓學生“得言”。如《月光啓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一文,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給了我怎樣的“啓蒙”教育,又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字語言的優美,文字中民歌民謠的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內化並積累語言,實現“言”“意”兼得。

三、有情趣地悟

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情趣是認識的前提,教學過程離不開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否則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爲什麼這樣說?一是因爲語文教材中的文字蘊涵着豐富的情感和理趣,閱讀文字就要和文字產生心靈的對話,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情趣的教學顯然不能彰顯文字的情感力量,使教學和文字在情感上相背離。二是因爲學生是有情有義、血肉豐滿的生命個體,教學如果不能撞擊學生的心靈,誘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就不能實現文字、教師和學生的有效對話。因此,讓閱讀教學充滿情趣,變枯燥的語言訓練爲有情趣的感悟,應是語文教學必然的追求。

請看一位教師教學《梅蘭芳學藝》(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片段:

師:出示句子“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注視水中游動的魚兒。”這句中有兩個詞都是表示“看”的意思,哪兩個?

生:“盯”和“注視”。

師:“盯”是怎樣地看?

生:把目光集中到一點上看。

師:句子中說梅蘭芳“盯”什麼?

生: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

師:“注視”是怎樣地看?梅蘭芳“注視”什麼?

生:“注視”是注意地看,梅蘭芳注視水中游動的魚兒。

師:你們想像梅蘭芳那樣也練練眼神嗎?

生:(很興奮)想。

(師出示製作的鴿子圖,演示鴿子在空中飛翔,讓學生緊盯一分鐘。然後,再出示事先準備好的金魚缸,讓學生再注視金魚一分鐘。)

師:你們有什麼感覺?

生:我感覺很不好受。

生:我感覺眼睛發澀,很疼。

師:你們僅僅看了兩分鐘就產生了這樣的感受。可是,梅蘭芳卻“常常”這樣做,從中能看出什麼?

生:梅蘭芳不怕吃苦。

生:梅蘭芳勤學苦練。

師:帶着自己的體會讀讀這句話。

“緊盯”和“注視”是具體表現梅蘭芳勤學苦練的兩個詞,應該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教者在教學中扣住這兩個詞,先從詞意人手,然後透過直觀演示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進行體驗。兩分鐘體驗的設計妙不可言,一方面使教學充滿了情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切己體察,獲得自己的感受,然後和文字進行相似匹配,從而產生共鳴。應該說,學生在這樣充滿情趣的引導中,感悟是深刻的。

四、有方法地學

崔巒老師指出: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要“教會學習”,課堂中就必須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習得基本的閱讀方法,掌握釋詞、解句、讀段、學篇的方法,掌握對不同文體的閱讀技巧,最終形成閱讀的能力。當前,閱讀教學中重視教法的設計,忽視學法的指導仍很普遍,學生閱讀能力在以教師強勢主宰的課堂中喪失殆盡。這是必須扭轉的一種局面。閱讀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加強學法的滲透,這已成爲課堂改革的必然趨勢。

如一位教師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片段: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理解課文中的古詩,讀好這首詩是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這裏面有祕訣,想知道嗎?

生:想!

師:祕訣就是——讀書。

(生笑)

師:從大家的笑聲中我知道,你們看不上我的祕訣。不過,我還沒把話說完呢。我所說的讀書要經歷三個過程,可不是簡單地讀一遍就了事。第一遍輕聲讀課文,初步感受古詩跟前面課文之間的關係;第二遍默讀課文,圈畫能體現古詩意思的句子,標上序號;第三遍出聲讀課文,把圈畫的句子跟古詩一一對應,檢驗你的學習成果。心動不如行動,趕快開始吧,看哪個小朋友最會學習!(生自學,教師巡視)

教師在教學的開始就教給了學生學習詩文的方法,使學生有法可循,爲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學生透過閱讀實踐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爲課外閱讀提供了方法的支撐,真正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閱讀教學只有重視教師的引導,以導促讀,“點石成金”,才能讓學生漫步在語言文字的百花叢中,去領略別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