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優秀論文

論文2.65W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時代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優秀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遠離社會,它就沒有生命力。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爲教學和考試考查主題內容。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此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本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透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透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認識社會歷史或某個集團階級利益,而是培養薰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越來越普及,社會對透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社會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改變中文教育觀念,只有透過能力教育,才能提升辦學品位,形成辦學特色。立足於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力全方位的培養,緊密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來思考,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和改造,設計新型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完成由知識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和轉變,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專業,由於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的巨大沖擊,80、90年代以來改革在不斷進行。文學觀念和語言觀念的變化,導致了課程內容的巨大變化。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也在調整,普遍增設了新聞類、影視藝術類課程,加大了實踐性課程的比重,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和指導,刪減了部分過時了的課程,在提高本專業學生的素質上進行過大量的實驗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武漢大學於可訓主持的“拓展教學空間,構造多維平臺,綜合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中國現當代文學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但本專業基本內涵在“五四”時代初步確立,50、60年代借鑑蘇聯模式,形成了到目前爲止公認的課程體系。由於時代的侷限,其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知識型的。能力培養只是知識傳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它的目的。目前所用教材、考試方式、授課方式等,仍然將人才培養模式中主體內容限定在知識點的傳授上,傳統的死記硬背、掉書袋、照本宣科的書呆子式教學模式依然存在。這種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的時代需要,明顯不適宜於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本專業人才。改革勢在必行,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積澱相當深厚,它是一股強大的因循守舊的保守勢力。大型的歷史悠久的重點大學中文系,大多意識到了本專業改革必然趨勢,但由於歷史的傳統因襲負擔重,作整體性的專業調整相當艱難,尾大不掉,而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又沒有實力(師資力量、教學經驗、學術儲備不足)從事這方面的專業調整和改造。根據我校中文系的實際,從整體上改造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本專業進行結構性調整和改造,選擇從目前社會對本專業人才所急需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入手,全面提升本專業人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從而形成自身鮮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實際又順應時勢的。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建設思路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專業的教育教學規律,本專業特色建設的基本思路可以確定爲:

(一)調整課程體系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時代要求和目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將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知識點傳授,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爲主的教學模式,調整爲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爲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

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改變教學手段,配置相關教學資源。調整後,本專業課程體系將以文學類課程爲主,語言類、寫作類課程具體落實本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具體操作方式是

:1·在文學課的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改變文學觀念,以提升人文素質、塑造完美的人爲目標,調整改造原有文學課程陳舊的文學和文學史觀念,以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人品爲目標,重點培養學生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把握從側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會歷史轉變爲側重理解生動形象的人。在課程設定上,根據課程性質將過去的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合併爲現當代文學,相應開設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選修課;將過去的古代文學分階段授課的方式改爲塊狀式講解的課程,以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發展爲線索講解,以考察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爲主,並輔之以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選修課的開設;外國文學以作家作品講解爲主;文學理論課、美學課以專題形式開設。

2·在語言課的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根據ZHC的精神和要求,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將過去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合併爲一門漢語課程,語言學課程以應用語言學內容爲主。

3·在寫作課的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筆桿子”,而能說會寫也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標籤。寫作課將以培養學生實踐寫作能力爲主,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的課程,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祕書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

4·其他專業課本着實用原則適當開設,圍繞三種能力增設哲學、歷史、宗教、音樂、美術、影視等相關專題選修課。

(二)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根據三種能力培養的設計,運用新的史識、史觀,觀照、篩選、解讀文字,調整確立新的課程內容。

調整後,文學、語言、寫作等不同課程類型的教學內容,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繫。在文學史課程中,精選真正的文學經典作爲教學內容,刪除那些用陳舊的文學和文學史觀念遴選出來的作家作品和相關內容。在漢語課程中,着眼於實際生活中思想交流的需要,根據ZHC的要求,強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將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對學生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上,確立三種能力的心理學基礎和各自在人才整體素質發展中的地位。審美能力體現人才的基本素質,是教學重點,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質的具體體現。以文學審美能力培養爲中心,根據人才個性發展需求,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同人才各自不同的能力。

(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變傳統的“一言堂”講課方式,增加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藝術感悟能力、細緻地觀察事物的寫作敏感力和口頭表達、臨機應變的能力等。根據時代發展、社會需要和人才個體差異確定本專業人才三種能力的結構形態和培養這三種能力的方式方法、具體措施,是形成本專業辦學特色的關鍵。需要平衡處理的關係有:

1·三種能力之間的綜合協調發展。以培養完美的人的文學審美能力爲核心,讓具有實際運用價值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建立在紮實的人文素養的基礎上。

2·三種能力各自的層次劃分。如寫作能力層次中,觀察能力是首要的,其次是語言運用能力層次,再其次是形象思維的能力,最高層次是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三種能力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貫徹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的意識,強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

4·教學方式相應改變爲研討式教學,在師生互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悅中充分展現自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課外輔導將成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僅系內教師需要加大課外輔導的力度,外聘的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祕書等,也將成爲課外輔導的生力軍。創辦寫作實驗班,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創辦寫作事務所,溝通與社會的廣泛聯繫。

這種特色建設思路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1·與時俱進:人才能力的培養與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體現了與時俱進、因勢變通、開拓進取的精神。

2·綜合性、系統性:本教改是系統的綜合改革。對人才能力的培養,滲透在本專業所有課程教學之中,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3·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心的轉移,從重知識型的教學轉變爲重能力型的`教學。

4·實:將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目標具體化爲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寫作能力,以此可以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各門課程教學改革的子課題和建立切實有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測評體系。

三、課程、學科和專業特色建設協調發展

專業發展目標確立的基本原則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考慮專業建設的前提。離開社會實際設計專業發展規劃,只能是空中樓閣,最終是要破滅的。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爲中文專業人才就應該是文化素質高、專業基礎紮實、能從事高層次的文學創作或漢語言文學研究的人才,這是一種“陽春白雪”式的定位;但另一些人卻堅持認爲中文專業的人才,應該是應用型的人才,要能夠寫報告、整材料、搞關係、做雜事。這是一種“下里巴人”式的定位。這兩種定位都不是憑空瞎想的,都有一定的社會實際需要的現實依據。但問題是都沒有抓住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主導方向。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或者是兩者“中庸”,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都存在着適應面相對狹窄的窘困。我認爲本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定位在三種能力的培養上,即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上,它能夠恰切地契合目前和相對比較長一段時間內社會發展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現實。文學審美能力側重於人才人文素質的培養,語言交流能力切合國家ZHC要求,寫作能力培養能爲社會輸送大批目前急需的“筆桿子”。

高校專業學科建設是和課程建設密切相連的。確立了專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就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因此,課堂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密切相連,勢在必行。課堂教學改革涉及到本專業每一個學科,學科建設又是其中內在的基礎。學科水平直接關係到課堂教改的質量。沒有學科研究的基礎,教改就只能流於形式,形式翻新也許能造成一時的熱鬧,但不可能長久,也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本專業建設的基本態勢應該是“金字塔”式的:以課程建設爲基石,以學科建設爲骨架,以專業建設爲目標。課程、學科、專業,最終達到的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有特色的人才。教學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我們必須堅持以教學爲中心。

每一堂課的教學,從理論上講,都必然要進行教改。沒有哪個教師上的每一堂課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認爲教改的基礎是科研。一門課程或學科中概念、判斷、觀點的改變,涉及到的是本課程或學科的整個體系,它往往是教改的核心內容。多媒體、導師制等教學手段的改變固然重要,但它還只是形式。概念、判斷、觀點的改變,如果沒有紮實的科研作爲基礎,那必然是瞎胡鬧。

“將知識轉化爲能力”,應該成爲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基本理念。“將知識轉化爲能力”的過程,最重要的媒介是學生心理上的感悟、體驗語言文字魅力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求背誦、朗讀、記憶需要識記的學習內容,而且要求他們能理解、感悟、參透這些知識中所包含的自然、人生、社會和藝術的奧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它。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必須要落實在課程的教學中。審美能力是中文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是他們今後事業發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礎。承擔審美能力培養的學科主要是文學史、文學理論、美學等課程,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則主要依靠古今漢語、語言學、邏輯學等課程。寫作能力的訓練是語言和文學學科類教學在學生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它是本專業各學科能力培養結果的綜合檢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可以從寫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驗證。爲此,可以專門成立寫作實驗班和麪向社會的寫作事務所。一方面外聘作家、記者、編輯爲學生授課,傳授實際的寫作技能;另一方面,面向社會開一扇視窗,透過寫作事務所,收集社會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狀況,鍛鍊學生寫作的實際能力,同時也給教師教學提供社會反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