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新形勢下資源型城市論文

論文2.26W

1997年以來,隨着我國買方市場格局的確立,市場需求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資源型城市經濟的發展遭遇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表現爲不同發展基礎的城市紛紛面臨不同程度而又必經的艱苦抉擇,諸如如何實現從資源供給型經濟向市場導向型經濟的轉變,如何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快速、高效調整,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如何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等等,從而實現以提升財政收支能力爲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但所有這些,隨機抽選一項,都是複雜而又艱鉅的任務。探尋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區域特色產業格局,時間緊迫,任務艱鉅。

新形勢下資源型城市論文

設立於1950年的邯鄲市峯峯礦區地處冀南,因盛產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稱,並曾因在冀魯豫區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巨大經濟貢獻而被譽爲“冀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與全國衆多老工業基地一樣,峯峯礦區也自1997年以來面對內需不足、資源衰竭關井壓產、大批職工下崗的綜合考驗。在此情況下,礦區區委、政府沒有退縮,積極探索加速結構調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特色鮮明的“轉型發展”道路。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0.7億元,其中區屬三次產業增加值完成37.9億元,比上年增長9.8%;財政收入完成3.3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1億元,比上年增長9.2%;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8億元,比上年增長23.2%;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28.5和5630元。2002年,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將比上年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4.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8%,農民人均純收入則可望增長3%以上。

總結和研究峯峯礦區的經濟轉型歷程,將對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源型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啓示和借鑑。

一、峯峯礦區經濟轉型的背景、舉措與成效

(一)總體背景

峯峯礦區作爲河北省最爲典型的資源型經濟類型之一,幾乎“先天”註定了經濟結構的單一化、初級化甚至剛性化,隨之而來的必將是一系列經濟能否得以持續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在礦區,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業產值比重曾經一度高達80%,佔據礦區工業結構主導地位。據統計,僅煤炭、建材兩項產值就達44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65%。近10年來,煤炭及煉焦行業產值大約增加4個百分點、建材爲3.5個百分點,而陶瓷、機械、電子、輕工、紡織、食品等產業比重急劇下降,資源型經濟色彩越加濃厚,能源重化工產業的結構特性越加堅挺,全區9個鎮中有7個鎮產業結構基本雷同。從而導致了礦區低效化、高耗型經濟發展的剛性模式,社會各界力量對資源的開發利用進入掠奪性階段,最爲瘋狂的景象是鄉鎮小煤窯遍地開發,最多時竟達600餘家,資源損耗與環境代價“相輔相成、齊頭並進”,資本積累和產業轉型能力受到嚴重製約,礦區經濟效益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獨立覈算工業企業每百元實現利稅僅爲全國平均水平的80%,後續發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應對策略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峯峯礦區區委、政府適時確定並實施了“圍繞一箇中心、營造兩個環境、實施三個創新、促進四個轉變”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一箇中心是“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兩個環境是“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內外軟硬環境”,三個創新是“思維、機制和科技創新”,四個轉變是“地下變地上、短線變長線、官辦變民辦和低檔變高檔”。戰略的支點則選擇爲城鎮化建設、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1.“城建帶動”。從1997年底1998年初開始,峯峯城建艱難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萬元資金,以經營城市理念,透過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環方式,至今累計投入7億多元,完成了舊城改造、社區建設、中心廣場、煤氣暖氣擴容、主題公園建設、城區景區綠化等多項重大工程,特別是綠化工程,僅2001年元寶山植林就完成103萬株,城區綠地面積6萬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6%,獲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一方面,帶動了全區建築材料、交通運輸、生活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拉動全區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有近7萬人從中獲得經濟收益;另一方面,透過大刀闊斧的城市建設,促進了整體環境硬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全面增強,還爲廣大居民提供了豐富業餘文化生活的有效載體。

2.“公退民進”。根據礦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區委、政府提出並實行了“做好四個加減法,落實三個一批,幫助民企繞過兩個坎兒,促進民氣走優走強”的新思路。做好四個加減法,即“在思想認識上民營經濟成分增加點尊重、減少點偏見,在營造環境上增加點服務、減少點負擔,在發展套路上增加點扶助、減少點放任,在組織領導上增加點實招、減少點虛策”;落實三個一批,即“在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區民營企業中擇優扶持壯大一批、透過改善環境積極引進一批”;繞過兩個坎兒,即“幫助民營經濟解決土地受讓、市場準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資問題”。在此指導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來全區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3.3萬戶,從業人員5.9萬人,資產總額4.3億元,營業收入7.9億元,民營企業也由不足200家發展爲目前的520餘家,從業人員已超過1萬名。

3.農業產業化經營。1997年前後,由於駐區大中型企業在改制中大量清退農民工,加之鄉鎮企業開工不足、小煤礦關井壓產,部分農民收入增長開始減緩。針對一情況,區委、政府實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圍繞市場需求拉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市場導向型農業,圍繞特色農產品開展增值加工,圍繞“三農”促鄉鎮企業搞開發等三項工作;建好項目策劃、技術扶助、資訊服務三個中心;達到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和促進農民增收兩個目標。經過短短几年的實際運作,礦區農民開發出速凍野菜、方便配菜、梨棗、寒羊、瘦肉豬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

(三)執行成效

1.農業實現了由傳統種植型向種、養、加效益型的轉變。養殖方面,以種豬繁育基地建設及各鎮商品豬規模養殖基地建設爲切入點,以飼料配套體系和防疫服務體系建設爲關聯點,以雨潤集團峯峯生豬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鎮肉類特色加工項目建設爲增長點,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爲基本特徵、覆蓋全區農村廣大地域的養殖產業鏈條;種植方面,以萬畝鮮果基地建設爲其惡如點,以反季瓜果、中藥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進、示範、推廣爲關聯點,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資源深加工爲增長點,形成了“品種引進+示範推廣+增值加工”爲基本特徵的產業化經營鏈條。

2.工業實現了由資源型向科技、名優、新特型的轉變。陶瓷行業,以邯鄲電磁廠技能改造爲切入點,以駐區各陶瓷生產燒成技術改造工程和彭城鎮陶瓷市場建設爲關聯點,以藝術瓷、仿古瓷、微波爐專用瓷和高檔砂鍋等瓷種的開發和擴能爲增長點,增強與邯鄲陶瓷公司的合作與聯合,形成了以電瓷求突破、建築瓷和白瓷爲骨幹、藝術瓷創特色的簇型產業鏈條;建材行業,以粉煤灰利用示範工程爲切入點,以推進牆體材料改革、推廣煤矸石及粉煤灰燒結磚爲關聯點,以發展特種水泥、發展新型建材爲增長點,增強與太行集團的合作與聯合,形成了傳統建材與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補型產業鏈條。

3.服務業領域不斷擴展。旅遊行業,以磁州窯開發性保護工程爲切入點,以滏陽河沿岸綠化、水保及小響堂恢復性開發工程爲關聯點,以石窟雕塑、陶藝製作、採礦工藝、山林生態等旅遊產品開發爲增長點,形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龍型經濟形態;資訊行業,以廣電局資訊業務綜合工程爲切入點,以區政務網合網運營示範工程爲關聯點,以電子商務系統開發爲增長點,建設覆蓋全區城鄉的寬帶網絡,一種資訊化

促進現代化的新經濟已現雛形;流通領域,以市場建設爲切入點,以擴散區域名優特新高產品爲關聯點,以溫州商貿城、金明傢俱城、錦玉陶瓷建材市場、夢園家居城等一批市場建設項目的開發建設爲增長點,與原有大中型商貿市場相配套,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性商貿物流集散中心。二、峯峯模式的理論分析

長期以來,資源依託成爲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最具普遍意義的基本特徵。從峯峯礦區的發展歷程來看,其資源主線在衆多的資源型城市經濟類型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義。

(一)資源型城市經濟的生成原因

1.經濟體制產生的慣性作用。資源型經濟帶有計劃體制的深刻烙印。峯峯資源型經濟主要是緣於全國能源需求和國家投資而建立並演進的,其所有制結構帶有明顯的公有制偏好,國有企業佔據主體,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緩慢,市場化程度明顯偏低。資源型地區與加工型地區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體系,具有強大的歷史慣性。

2.投資領域的相對傾斜。建國以來,國家對於峯峯的投資主要集中於能源原材料工業領域,而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所佔比重甚低。峯峯礦區在“六五”、“七五”、“八五”時期,採掘業和原材料工業在全區基本建設總投資中的比重分別達到50%、65%和60%。在資金的強力推動下,資源型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爲最爲重要的支柱產業和高度專業化的生產部門,雖然一直試圖調整這種偏重的經濟結構,但是由於資源型產品比較利益低,資本積累能力弱,難以及時進行設備、工藝改造,更無力投資於新興產業領域,只能被迫或無奈地沿襲着現有產品結構的經營方式進行簡單再生產。

3.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側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發展不夠協調,能源、原材料一直屬於短線產品,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爲此,國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開發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業的發展。在峯峯礦區,受財政、投資、稅收、信貸等經濟槓桿的激勵和影響,各類煤炭、鑄造、冶煉、煉焦建材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特別是鄉鎮小煤窯、土法煉焦、小高爐等遍地開花。在這種政策的傾斜支援和強力引導下,雖然暫時緩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應緊張局面,資源型區域的經濟取得了較快的增長,但也帶來了經濟要素整體配置劣化,出現了資源型產業小型化、低效化、產業結構不合理和資源環境破壞等諸多問題。

4.思想觀念保守化與思維方式剛性化。思維觀念落後是資源型經濟轉型的主要障礙之一。在傳統的產業佈局、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作用下,資源型地區形成了依靠礦產資源、依靠傳統產業、依靠現有市場的思維慣性。各級地方政府和生產經營者往往把開發項目侷限在本地現有資源的眼界內,缺乏對市場需求趨勢的研究,“資源優勢——優勢產業——產品優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產業開發躺在資源的懷抱中,經濟發展單純拘泥於資源開發領域,資源型經濟被固化、定格。這種發展模式不僅使區域貿易條件趨於惡化,更重要的是使產業發展失去了對市場導向的反應能力,對新的、更具有需求彈性的市場機會反應遲鈍、無能爲力。在多數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無礦不富”的思維觀念,整個發展過程往往是圍繞着資源開發及初級加工來逐步展開的。

(二)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普遍癥結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大多數最後都走入過度開發階段,隨之而來的各種區域經濟病便開始顯現並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與多重約束。在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中,現代工業生產與農業經濟並存,且在這兩個領域之間存在相當大的斷層。區域經濟由於規模較小,比較封閉,內部市場較爲狹窄,受資源、市場、資訊、資金、科技、管理水平、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約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發展比較困難。

2.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在區域內部,由於各地對資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產生一定差異,進而使得區域統一經濟政策的制定與施行面對不同基礎與來自不同基礎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與效果往往難盡人意。

3.經濟結構的趨同性較爲嚴重。結構趨同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高檔次產業的趨同,這種趨同從一個區域範圍觀察,屬於有競爭力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如果能夠形成“一縣一品、一鄉一品”,則就可以成爲真正的區域特色產業;第二層次是低檔產品的趨同,表現爲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和降低質量、壓低價格的惡性競爭。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數區域尚未擺脫第二層次的困擾。

3.域內不同利益主體的不良競爭明顯存在。當一個較緊密區域內不同利益主體將開拓市場需求作爲協作基礎時,所遵循的發展機制是,共同開拓市場,一榮俱榮;但當大家將資源開發視爲競爭的主要載體和手段之際,往往會導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惡性競爭,最終可能是兩敗俱傷。

(三)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由於歷史、區位和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各地在發展區域經濟時,所採取的方法、手段是不盡相同的,有時甚至是迥然相異的,沒有現存的發展理論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須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換句話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創新就沒有希望,不趨同纔有可能在優勝劣汰的淘汰性競爭中獲得成長與壯大的一席之地。隨着資源開發型經濟成長過程的告一段落,區域經濟的發展客觀上也存在橫向不趨同的必然定勢,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因素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着一種特殊的傳導機制,即在市場的作用下,區域內社會資源、人文資源更多地蘊含了區域未來支柱產業的發展必然。受此類資源稟賦的影響,具體爲傳統、血緣關係、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體素質的近似性,使得市場利益的'顯現成爲產業發展“相對集中”的關鍵誘導,高效益、高檔次、協作型、鏈條型的產業羣就有了萌芽與成長的可能,而具有市場競爭規模又符合當地“人情”實際的高層次“一鄉一品、一縣一品”就有了充足的發展條件,區域內縱向比較效益的發揮也就擁有了成熟的基礎,區域經濟便由此“特色”獲得強勁的後發力。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模思維需要轉變,應明確,低層次上的規模不等於特色,更不等於效益;片面追求數量和產值的規模最終只會帶來導引不力、喪失威信的惡果。

三、峯峯模式的啓示與借鑑

(一)思維衝擊波

1.觀念轉變是第一創新。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峯峯礦區上下紛紛認識到,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資源的可續性並非完全侷限於同一行業這一範疇。於是,在礦區目前已發展起利用廢棄工業場地興辦的5個萬頭豬場、30個千頭豬場以及300多個養殖大戶,2002年預計可使現存欄瘦肉型豬20萬頭,年出欄優質商品豬50萬頭。彭城鎮張家樓煤礦被關停後,積極轉產投資500萬元,利用煤礦閒置場地建起一座佔地5000平方米的萬頭養豬場,實現年創銷售收入150萬元。峯峯礦區利用廢棄煤礦場地開展規模養殖業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觀念的轉變具有很強的創新力和生產力,要使經濟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首先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2.思路決定出路。峯峯礦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思想觀念適時轉變的前提下,形成並不斷完善一以貫之的總體發展思路是激活區域經濟的主要環節。由於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水平、產業集羣的動力機制與特徵、資源稟賦等方面客觀差異的存在,在發展區域經濟時,必須時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據不斷變化的內外形勢和自身的發展特點,堅持“邊實踐、邊檢驗、邊完善”的原則,提出科學、切實、可行、超前的戰略構思。

(二)主導產業選擇和培育的基本原

則峯峯礦區的經驗說明,在區域經濟支柱產業的選擇和培育上要儘量做到:

1.研究、把握並不斷提升各相關產業的關聯度。產業關聯是指一個產業的產生與發展對其他產業產生和發展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程度。如果產業鏈前後脫節,主導產業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如農產品加工業就是把種植業、林業、漁業、和畜牧業的產品作爲原料進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產,具有較強的後方聯繫,其發展還能帶動農業機械、維修、能源、技術服務、儲藏、運輸銷售等產業的發展,創造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並主動擴展市場容量。區域經濟發展所選擇的主導產業應遵循市場容量原則,要對主導產業的市場進行細分,在此基礎上選擇目標市場,未來的產品既要有現實的市場空間,也要有不斷遞增的發展空間。如近年來,鄉鎮企業與國有企業結構趨同,導致互相競爭資源、資金、市場的格局,這種同一市場空間上的競爭,必將使資金、技術先天不足的鄉鎮企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鄉鎮企業應運用創新的眼光,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市場空間。

3.學會應用需求彈性原理。在確定主導產業時,應選擇具有較高需求收入彈性的產業。需求收入彈性是指人們對某一產業的產品需求量的變動對收入變動的敏感程度。不同產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彈性,需求收入彈性的大小表明不同產業潛在市場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彈性大的產業才能不斷擴大它的市場佔有率,而這種產業往往代表着產業結構變動的方向和趨勢。

(三)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必須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放在首位。經濟結構是各個產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相互之間質的聯繫和比例關係。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兩個根本性轉變,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新世紀之初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只有把經濟結構理順,才能真正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才能進一步擴大內需,也才能增強發展後勁,實現可持續發展。

2.必須抓好加快城市化進程這個關鍵。小城鎮處在城鄉交匯點,具有功能城市化、規模小型化和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繫緊密的特點,在推進經濟市場化、城鄉一體化、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須把發展小城鎮,加快城市化進程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切實強化措施,抓緊抓好。在具體指導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要建立以個人投資爲主,政府、企業共同參與建設的投資機制,大膽將一些基礎建設、公用事業推向市場。樹立大開放思想,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確立市外、鎮外就是“外”的觀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極力營造“政府出政策、市場出資金”的引資效應,建立綜合開發、滾動發展之路。對城鎮土地可透過集體土地的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積累建設資金。二是加大戶籍改革力度,吸引農村人員進入小城鎮招商辦企業,增加城鎮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鎮建設。建制鎮要研究自己的興鎮支柱是什麼,產業重點在哪裏。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和區位優勢培育發展一批商貿型、旅遊型、工業型小城鎮,推進全縣城市化及城鄉一體化進程。四是堅持高起點、高質量建設城鎮。

3.以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爲重點,建設大規模、高水平的產業化項目,發展專、精、特產業化羣,推進農村工業化。新一輪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關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次全局性、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的着眼點上,要由過去簡單的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全面優化產業和區域佈局,實現農業和城鄉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在調整範圍上,要由過去單純的農業調整向整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在調整的重點上,要由過去的整體推進向重點突破轉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調整的方法上,要由過去行政命令向綜合服務轉變,尊重農民意願,尊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透過市場資訊引導農民自主調整結構。

4.以區域現代化總攬區域經濟發展全局。要把提升區域經濟和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全面提高區域經濟質量、環境質量、人口質量和生活質量,實現區域人民生活現代化,作爲實現區域現代化的目標要求。要確立經營區域經濟的新理念,經營理念增強與經營思路的不斷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各級政府要及時轉變職能,增強規劃、服務和經營意識。

5.採取適當舉措,適時適度地促進產業適度聚集。產業聚集又稱產業簇羣是某一特定產業的企業大量集聚於某一特定地區,形成一個穩定、持續、有較高創造力和生產率的產業羣體。合理的產業聚集是構建區域特色經濟的關鍵所在。從國內外的成功經驗看,促進產業聚集的措施在於培育“三力”,一是充分發揮自然優勢。自然優勢的含義相當廣泛,不但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等各方面的優勢,還包括兩者的組合優勢以及自然形成的社會經濟資源優勢。二是充分發揮區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廠商的建成將降低其他廠商的成本或提高他們的競爭力的現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環境不但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資源,也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聚集的基本動力來自傳統人文環境的吸引力,如血緣、親緣、地緣關係乃至社會信用環境等。對於一個具體的產業聚集而言,上述三類聚集力可以是獨立作用,也可以是綜合作用。一旦產業羣體開始形成,就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尤其是當地政府支援態度和地方競爭富有活力時將更是如此。

6.尋求區域經濟發展的省級政策突破。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有關上級的支援。在當前各級綜合經濟實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況下,可行的路徑是集中精力重點突破。可以考慮,成立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機構,負責首批重點扶持區域的選擇與論證,確定重點發展區域後,再協調各有關部門在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實行“特殊照顧”,發揮“衆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積效應,相對加速該類區域的跨越式發展步伐,待其擁有一定實力後,繼而選擇並扶持下一批重點區域,最終透過全省經濟構成的量變,達到全省經濟整體質量質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