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論文2.68W

社會教育是民族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民族博物館應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創設良好條件,成爲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大課堂,並促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爲民族文化傳承事業注入蓬勃生機。

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社會教育是民族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在一些博物館事業發達的國家,博物館是社會教育理論的理想課堂之一,許多人都把它視爲自己的“終身學校”、“生動的百科全書”。博物館在教育上的貢獻和作用在於它是正式教育的一種重要補充,是社會的表達,是文化連續性的保證者。[5]民族博物館作爲民族歷史文化遺存的載體,凝聚着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敘述着民族歷史發展的進程,展示着民族文明與智慧,具有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特別是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還不夠深入的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民族博物館作爲青少年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重要陣地,應發揮其特有功能,創造良好條件,爲日漸式微的民族文化傳承事業注入蓬勃生機,並實現博物館教育與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在文化傳承上的有效銜接。

寧德俗稱閩東,是全國最主要的畲族聚居地。閩東畲族文物館坐落於寧德市蕉城區中華畲族宮內。中華畲族宮是寧德市標誌性建築之一,爲全國唯一畲族朝聖地,現已成爲寧德市知名旅遊景點。閩東畲族文物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館藏畲族文物1000餘件(套),全面展現畲族歷史進程、經濟發展、革命鬥爭史、文化藝術等民族歷史文化和獨特風情。200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被中國民族博物館列爲“畲族分館”。2012年,被福建省委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命名爲“民族工作理論寧德研究基地”。2013年,被福建省民宗廳和體育局命名爲“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2015年,被寧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命名爲“寧德華僑文化交流基地”。自2007年免費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各界人士50餘萬人次,其中青少年兒童約佔參觀人數的30%。閩東畲族文物館作爲畲族專題博物館,開館以來,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透過各種途徑創設教育條件,在畲族文化傳承教育上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取得一定成效。

一、突出主題教育,確立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理念

《文物保護法》第40條規定:“文物收藏單位應充分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透過舉辦展覽、科學研究等活動,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的宣傳教育。”民族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文化知識資源,是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極佳場所,也是培養青少年高尚情操,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的重要教育基地。我館在文物陳列內容的安排上,精心策劃、科學陳列、生動展示,力求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閩東畲族文物館在建館之初,爲全面展示畲族悠久的歷史進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徵集各類畲族文物,充分展現了畲族文化豐富性、獨特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徵。一是展示畲族悠久的發展歷史,促進各民族間相互瞭解和緊密團結;二是展示畲族傳統文化和獨特風情,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三是展示畲族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事蹟,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四是展示畲族經濟、文化等發展成就,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謳歌英才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系統有序的畲族文物成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民族文化符號。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在少數民族中代代相傳的過程,亦即下一代對其民族特定符號瞭解、識別、認同、記憶與應用的過程,也是其民族文化的傳承過程。[2]

二、開展豐富活動,形成民族文化傳承的濃厚氛圍

開展文化活動是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既有助於擴大民族影響力,同時也能滿足大衆文化需求。近年來,閩東畲族文物館透過各種形式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如,2009年9月,舉辦“畲歌頌祖國──畲族人民歡慶新中國成立60週年” 畲族歌會;2010年8月,舉辦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活動;2012年10月,舉辦畲族風情油畫展;2013年11月,舉辦第六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歌會;2013年12月,舉行畲族祭祖大典;2014年10月,舉辦畲族書法家雷雅羣榜書藝術展;2015年4月,舉行福建省第四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暨第八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分會場畲族民俗表演活動。實踐證明,透過舉辦豐富的民族文化活動,對羣衆加深理解畲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傳播,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有着顯著效果。

三、加強館校合作,參與校本課程教材編寫和教學

學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具有精確性、系統性和權威性,具有系統進行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功能。[3]而學校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是透過設定校本課程進行民族文化教育。閩東畲族文物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透過參與審稿、編寫教材和教學協助學校進行民族文化教育。一是參與編審校本教材。近年來,參與編寫和審稿的校本教材有寧德市民族中學的《畲族文化簡說》、《畲族文化讀本》、《畲族文化常識》,寧德蕉城金涵亭坪民族希望小學的《畲寨風情》,寧德蕉城民族中學的《畲族文化》,寧德蕉城民族實驗小學的《畲族文化讀本》。二是安排工作人員進入課堂進行畲族文化授課。自2013年起,每週二下午,我館安排2名工作人員分別到寧德市蕉城區民族中學和民族實驗小學授課。授課人員對博物館自身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設計製作的教材,圖片精美、版式活潑,比較適應學生的求知特點,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四、設立非遺傳習中心,培養畲族傳統技藝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以寧德爲例,2015年12月全市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有6項,省級有12項,市級有25項,內容包含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技藝等。相應的傳承人,國家級有4人,省級有15人和市級有31人。閩東畲族文物館高度重視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保護和研究工作,透過設立傳習中心進行各項傳統技藝的傳承教育。一是設立畲族傳統武術訓練基地。充分發揮省級訓練基地的輻射作用,長期開展畲族傳統武術的訓練、交流和比賽活動。近年來,透過傳幫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畲族武術運動員,多次參加全國、全省民運會,取得佳績。二是設立畲歌傳習所。傳習所邀請畲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授課,已培養了數十位畲族小歌手。三設立畲族民俗展示中心。2009年,我館建成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中心,日常供畲族羣衆對歌及各項非遺技藝的訓練。扣人心絃的畲族民俗表演活動“起洪樓”、“上刀山”和“過火海”曾多次在展示中心演出,吸引了大量市區民衆和外來遊客。

五、結語

如果人類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只是靜態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甚至博物館裏,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繫時,其只能稱爲遺產,不能成爲資源,只有當它們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的發展目標聯繫在一起後,才能被稱爲資源。[4]將豐富的文化遺產轉化爲大衆可利用的學習資源,是民族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文化學家認爲,文化傳承就其本質而言不僅是一個文化過程,而且更是一個教育過程。[4]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一項系統而艱鉅的工程,需要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援下,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開展的長期工作。目前,多數少數民族地區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上尚未形成有效機制,特別是傳承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由於課程設定、升學壓力等,未能有效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教學。民族博物館作爲民族地區單一或多個少數民族的專題博物館,其獨特的文化資源和影響力,決定着在民族文化傳承教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應發揮起“排頭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