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傲慢與偏見社會階級論文

論文1.11W

如果是你,讀完《《傲慢與偏見》會有什麼想法呢?不妨一起學習下文吧。

傲慢與偏見社會階級論文

傲慢與偏見社會階級論文

【摘要】婚姻不只是一份契約,而是一生的允諾與守候,它在我們的人生之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與他對婚姻的態度有關。有人爲愛結婚,有人爲情慾結婚,有人爲財富結婚,也有人爲結婚而結婚。《傲慢與偏見》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觀,也讓我們思考,怎樣的婚姻纔是我們想要的,怎樣的婚姻纔是適合自己的。

【關鍵詞】婚姻  態度  愛情  財富  圍城

婚姻在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是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係。這簡短几個字的概念,卻涵蓋了千千萬萬種感情,有愛,有責任,有酸甜苦辣千萬種滋味。不同的人,對婚姻的期待和看法也是不同的,有人因爲愛而結婚,有人因爲責任而結婚,有人爲金錢而結婚,更有人,只是因爲到了結婚的年齡而結婚。

婚姻到底意味着什麼?我覺得婚姻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從他出生便有的。當你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婚姻對你來說,就是爸爸辛苦工作後,回到家,媽媽端上熱騰騰的飯菜,給爸爸盛上一碗飯;就是爸爸媽媽因爲一件小事發生爭吵,冷靜之後又重歸於好;就是有了你之後,從兩個人的關係變成了三個人的關係,從兩個人變成一個家。爸爸媽媽的婚姻對一個小孩子的婚姻觀是有着很大的影響的。當你長大了,懂得了愛情,婚姻對你來說,就是將這段愛情放進自己的儲藏室,鑰匙由你和你的愛人保管;就是讓兩個人變成一個家,“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者說,從來都是如此,婚姻不只是純粹的愛的圍城,裏面有了責任,有了金錢,有了各種各樣世俗的東西,爲愛結婚被人看成是一種笑話,一種異想天開,一種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奢侈。婚姻變成獲取金錢,尋求安定的工具,有時候又像是一種作伴的習慣,兩個人,到了結婚的年齡,自然而然地結婚了,可能沒有愛情,沒有衝動,有的只是一種理智,一種思考和選擇。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讓我對婚姻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者運用風趣詼諧的語言刻畫了幾對不同的婚姻,每一個婚姻都折射出在簡奧斯汀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對於婚姻的態度。透過對四對青年男女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莉迪亞與魏肯,夏洛蒂與柯林斯婚事的描述,我們看到了:爲了財富而結婚的世俗婚姻和爲了美貌和情慾而結婚的盲目婚姻都是錯誤的,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而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愛情和理智基礎之上的。

一、夏洛特盧卡斯的婚姻--最現實的婚姻

夏洛特是伊麗莎白最要好的朋友,但她們在婚姻的選擇上是不同的。和伊麗莎白一樣,夏洛特沒有財富,她貌不驚人,但很有頭腦,也可稱得上是個精明人。她認爲“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個機會問題。”作爲一個已經二十七歲的女人,她對婚姻的選擇完全是出於現實的考慮。當她第一次遇見柯林斯的時候,她就見識了他的愚蠢,而且當他向她求婚時,她也清楚地知道“柯林斯肯定不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也不叫人喜歡”。但是她還是立刻答應了,因爲“婚姻一直是她的目標,至於找什麼樣的男人,婚後生活怎樣,則不太看重,對於受過良好教育但財產不多的年輕女子來說,嫁人是唯一的一條體面的路,而且儘管能否得到幸福毫無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們最愜意的可以免於貧困的避難所”。①夏洛特爲了金錢而結婚,透過婚姻她僅僅得到一個富有的人,從而有了經濟上的安全感。婚姻對他們來說可謂是一項任務,但是柯林斯夫婦都從婚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夏洛特得到了安定富足的生活;柯林斯也得到了一個溫暖的家,這就是他們對婚姻的理解。

二、莉迪亞貝內特的婚姻--最荒唐的婚姻

貝內特家的小女兒莉迪亞是一個頭腦簡單、輕浮而又虛榮的姑娘,小小年紀便熱衷於社交,喜歡與梅里頓的軍官往來,並以此爲榮。“只要任何人一慫恿,她就會投入任何人的懷抱。她的感情總是不停地起伏波動,搖擺不定”。威克漢姆是一個外表英俊,實際道德敗壞,非常奢侈,又背信棄義的人。他先是引誘富有的達西小姐,但陰謀告破,沒有得逞。在加入民兵團後,他先對伊麗莎白大獻殷勤,繼而又對富有的金小姐展開追求,最後竟然和麗迪亞私奔。

莉迪亞與威克漢姆的結合可說是荒唐至極。她對威克漢姆的愛慕完全是由於對方“俊朗的面龐、標緻的身材還有迷人的談吐”。他們的關係完全是建立在情慾與外表上,沒有任何愛情基礎,可以說是既不實際,也不浪漫。他們之間的婚姻也是有條件的,是在達西的幫助下,兩人才勉強地結了婚。但是“兩人奢侈揮霍,只顧眼前快活,從不顧及將來,他們常靠給簡或伊麗莎白寫信求助,指望他們的接濟來支付帳單。威克漢姆對莉迪亞的愛不久就一落千丈,化爲冷漠。”②莉迪亞和威克漢姆也都從婚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莉迪亞得到了情慾的滿足;威克漢姆也得到他想要的財富,這就是他們對婚姻的理解。

三、簡貝內特的婚姻--最“美滿”的婚姻

簡和賓利的婚姻被認爲是最美滿的婚姻。貝內特家的大女兒簡溫柔可愛,漂亮大方,對人總是往好的一面去想。她的這些迷人氣質完全吸引了年輕英俊、瀟灑富有的賓利。兩人相互吸引和相互愛慕,雖是好事多磨,最終他們也拋棄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礙走到了一起。這是一樁令人豔羨的美滿婚姻。然而,我覺得這美好的背後是潛伏着一定的危機性的。簡和賓利男才女貌,彼此相配,任何人看來,他們都是最適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婚姻,在我看來,愛情不是最主要的基礎,最主要的是一種吸引力。賓利爲簡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簡爲賓利的英俊瀟灑和紳士風度所吸引,他們之間的愛更多表現爲一種相互之間的仰慕之情。婚姻是一份複雜的契約,雙方必須有足夠的愛的基礎來維持這份契約。而簡和賓利之間的愛情太過平淡,太過於理所當然,以至於不夠刻骨銘心,讓我感覺不太安穩,似乎潛藏着一絲絲危險的氣息。

四、伊麗莎白貝內特的婚姻--最讓人羨慕的婚姻

錢鍾書先生將婚姻比喻成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是我覺得這個婚姻理論是不適合達西和伊麗莎白的.。他們之間的婚姻是以曲折跌宕卻又刻骨銘心的愛情爲基礎的。伊麗莎白和達西一開始就給對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麗莎白認爲達西傲慢無禮,而達西也因爲伊麗莎白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她那些不甚體面的親戚而忽視了她的優點和美德。後來,達西終於認識到伊麗莎白的可貴之處,展開追求,在被拒絕後仍然不氣不餒,終於透過自己的行動消除了伊麗莎白對自己的偏見和誤解,從而兩人走到了一起。

以第一次求婚爲界,在思想上改變的不單單是伊麗莎白,還有達西。伊麗莎白因爲達西的信,認識到了自己的偏見;達西因爲伊麗莎白的話,認識到了自己的傲慢。如果伊麗莎白對於達西的第一次求婚沒有拒絕的話,可能達西對於她的迷戀並不會持久。如果沒有拒絕時的對話,達西還是那個雖然家財萬貫,雖然一表人材,但太過傲慢的高高在上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伊麗莎白即使因爲一時衝動而同意嫁給了他,在不久的將來,伊麗莎白仍會後悔的。而如果沒有拒絕後的那封信,伊麗莎白仍舊是那個雖然開朗,美麗,直率,卻太過主觀和偏見的人,對於這樣的人,達西不久便會厭倦的。因爲有這些波折,他們之間的愛情才顯得更加珍貴,更加深刻。

如果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而男女主人公是像達西和伊麗莎白這樣的人,那麼,即使一開始他們互相看不順眼,彼此存有偏見,到最後還是願意被困在這樣一座城裏的。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可以讓一個惹人討厭的人爲愛改變,可以讓你拋開偏見,重新認識並接受一個人。

愛是衝動,是失去理智,是意氣用事,任由自己癲狂,愛情本身就是瘋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爲愛瘋狂呢?現實是殘酷的,婚姻不等於愛情,以至於“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個理想離我們越來越遠。達西和伊麗莎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除了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達西雄厚的財富。金錢在他們的婚姻中一點也不世俗,這份財富給他們的愛以陽光和養分,他們的婚姻是最讓人羨慕的。如果婚姻是這樣一座圍城,那麼我會很願意被困在這樣一座城中,被愛圍困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與他對婚姻的態度有關。有人爲愛結婚,有人爲情慾結婚,有人爲財富結婚,也有人爲結婚而結婚。《傲慢與偏見》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觀,也讓我們思考,怎樣的婚姻纔是我們想要的,怎樣的婚姻纔是適合自己的。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我對婚姻最美好的期盼,也是我看了《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後更加堅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