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動畫影片節奏的心理學功能探析論文

論文2.7W

動畫是一種從誕生之日起就有了強烈節奏控制的藝術形式。動畫創作者需要考慮透過節奏的調控來影響觀衆的情緒,對觀衆的觀影心理造成影響。節奏作爲影視藝術生命力的最重要表達方式,應當符合觀衆心理規律特點的節奏,才能更有效地使觀衆產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鳴。

動畫影片節奏的心理學功能探析論文

1 節奏與觀衆心理的關係

節奏能觸發和調動人類的共同知覺,這一點早在影視藝術誕生之前,就已經被人類的生活詮釋得很好了。心理學家研究認爲,人類透過感覺將外界資訊反映給大腦,然後由知覺來將這些反映加工成資訊。知覺的判斷依賴於人過去的記憶和感受,其中有一部分,人生來就帶有的本能性知覺,依賴於從先祖開始,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存留在人腦內的遺傳性記憶。幾百萬年前,原始人在外狩獵,面對野獸時的奔跑,投擲用具,制服獵物等行爲都是快速進行的,快給人以危險、緊張的資訊。結束一天的忙碌,回到洞穴吃飯,休息,放鬆下來,留在記憶裏的感受便是慢給人安全、輕鬆、舒緩的資訊。

反映到影視藝術中節奏對人的心理作用上也是同樣的。例如,鏡頭畫面轉換得快而短的段落帶給觀衆的心理刺激更強,容易引起人興奮的感覺;較長的鏡頭段落就像是輕撫人內心一般,帶給人舒緩、鬆弛的感受。

影視藝術大概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需要觀衆的一種,任何影視藝術作品,從根本上說,都是爲接受者而創作的。因此,作爲創作者,需要研究觀賞者的心理活動,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何時需要刺激、何時需要舒緩。觀衆的地位很重要,他們對影視作品的接受並不僅僅是作爲一種被動的反應而存在,而是與創作者和作品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三角形關係,它自身就是一個能動的構成。觀衆接受心理的重要性並不低於創作心理,而且正是創作心理的一部分。創作心理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接受心理的推動和校正。[1]同樣,影片中各類節奏的存在也是以觀衆者感受爲條件。一個好的影視動畫創作者,會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因素去影響觀衆的.精神和心理,讓觀衆被影視節奏所引導,在心裏映射出創作者真正想傳遞的內容。

在熒幕前,由於觀衆心理處於放鬆和接受的狀態,他們的一切感知都可能被放大,一句在現實生活中聽起來比較平常的話,在劇中聽起來可能會十分感動,一個幅度並不大的動作,可以顯示出比現實中更大的感染力,人心也就更容易被打動。有經驗的導演會根據觀衆的生理、心理需求來完善劇情,依據觀衆情感變化的節奏來處理影片的節奏。正如蘇聯電影導演普多夫金所說:“節奏是從情緒上感染觀衆的手段,導演用這種節奏可以使觀衆激動,也可以使觀衆平息下來。”[2]當影片情節發展對應上觀衆的情感發展時,影片節奏就與觀衆的心理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使觀衆的情緒隨着劇情發展而起伏波動。

2 影片節奏與觀衆感知的關係

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主觀的,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身心理狀態的支配。這種感知時間是一種心理上的時間,造成了觀衆在不同狀態、不同心境下對時間的感知有一定偏差。例如,我們獨自在房間裏讀一本晦澀又無趣的書時,會感到一個小時是那麼漫長,而在與好朋友的聚會中,開心地說笑間,這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這個現象說明有趣的情境能縮短人的心理感知時間,枯燥乏味的情境延長人的心理感知時間。熒幕前的觀衆對時間長短的判斷與實際的時間並不完全一致,這與觀衆觀看時的情緒關係很大。所以,影片的時間不只包括實際放映時間,還包含了觀衆內心感知的時間。

早期電影理論家讓·愛普斯坦最先在《魔鬼的電影》一書中提出了“時間幅度”的電影時間觀,解讀了觀衆在看一部電影時主觀心理上的時間幻覺:“有時,人們甚至感到似乎不存在什麼延續時間,尤其當人的精神完全被現時的事件所吸引時。”[3]我們知道,動畫和電影一樣,是一場時空連續的幻覺,人在這場幻覺中,如果保持注意力集中,處於緊張和期待的心理,時間自然飛逝,以至於結束時讓人意猶未盡。所以,如何能使觀衆長時期保持情緒的興奮,縮短其心理時間感知,就需要有節奏地對觀衆心理進行刺激。

正因如此,影視藝術作品的節奏把控安排,對於觀衆觀影心理的影響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觸:一部好的動畫放映結束後,我們通常都會感覺觀影時間比實際的播放時間更短,這時候就會發自內心的覺得這部動畫“好看”;而一部情節鬆散,節奏平緩的動畫往往會讓觀衆覺得冗長無趣,時間流逝彷彿也變慢了。

動畫電影的常規放映時間大約是90分鐘~120分鐘左右,除非是在情緒得到極大調動的狀態下,否則觀衆很難在熒幕前坐一、兩個小時還保持興趣不衰。如何使觀衆能長時間地覺得“有趣”,就需要憑藉對觀衆的心理把握,精確計算和安排影片的劇情節奏。希區柯克曾經這樣發問道:“難道一個導演的工作,不正是壓縮和拉長時間嗎?”他所指的這“時間”並不是現實意義上的“時間”,而是指觀衆的心理“時間”。也就是說,導演應當主動以劇情發展調控觀衆的情緒,引導觀衆時而緊張,時而鬆懈,使觀衆的情感隨着影片劇情的起伏而波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影視藝術可以說是一場艱辛的心理博弈,勝出者才能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裏,吸引住成百上千的觀衆。

3 動畫影片中的劇情節奏

動畫影片最基本的要素便是敘事,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透過畫面來傳達創作者的意圖。所以,劇情是動畫的出發點,劇情節奏作爲影片敘事成分的一部分,爲傳達、體現影片的主題、思想而服務。

影片中,劇情節奏的把控在於合理設定每個段落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位置與時長。商業動畫大多采用戲劇式的劇情架構,這種方式要求情節的段落和段落之間層層遞進,步步緊逼,節奏越來越緊張,以達到吸引觀衆的效果。所以,在安排影片劇情節奏時,除了影片主線的矛盾衝突設定以外,通常還需要由很多小衝突來構成一個大沖突,環環相扣,層疊波動前進。使情節在達到最終高潮的路途中,仍有無數的情節來刺激、吸引觀衆。這些刺激就需要有節奏的調控,如交通信號燈,在顏色即將改變之前,都會一閃一閃,明滅交替,這是因爲經驗證明,一亮一滅比無間歇的長明更能刺激人們的注意。在影片中也是如此,影片的速度和節奏必須經常變換,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單調,纔有可能吸引觀衆產生對後續情節的期待心理。

換種方式敘述,可以說,劇情的整體結構是一個主要矛盾衝突過程,而圍繞着這一主要矛盾衝突過程,會產生很多副線矛盾衝突。這些矛盾的產生、發展、激化、爆發等幾個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力量和視覺衝擊等,使整體節奏此起彼伏,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矛盾,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節奏。

如果一部動畫能做到每個劇情節奏的變換都符合觀衆的心理,那麼這一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動畫《花木蘭》①中的情節發展就能很好地詮釋劇情節奏張弛交替的分佈:

故事主線——匈奴侵犯中原,皇上下詔書,要求每個家庭選出一名壯丁加入軍隊,花木蘭爲了保護年邁的父親,選擇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憑着一股堅強的意志要爲家族爭光。

故事副線——木蘭與李翔將軍的情感發展。

故事主線開始後的進展:

小高潮——木蘭女扮男裝,連夜離家。(節奏緊張)

情節發展——木蘭家老祖先派出保護獸去幫助木蘭。(節奏鬆弛)

小高潮——匈奴已經深入中原腹地,挑戰軍隊。(節奏緊張)

情節發展——木蘭進入軍營,在花家守護靈的幫助下,以自己的堅強意志逐步成長爲一名合格的士兵。(節奏鬆弛)

小高潮——木蘭所在軍隊遭遇匈奴突襲,(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木蘭情急中用炮轟下山頭的冰川,將整個匈奴軍隊埋葬於冰雪之中。(節奏緊張)

小高潮——由於受傷,被識破女人身份,驅逐出軍隊。(節奏緊張)

小高潮——匈奴軍隊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剩下的主力混進京城,而這一切剛好被木蘭撞見。(節奏緊張)

情節發展——京城裏的人們都在爲勝利而歡呼慶祝。(節奏鬆弛)

小高潮——匈奴王潛入皇宮,帶走了皇上。(節奏緊張)

大高潮——木蘭和將軍勇救皇上,與匈奴王搏鬥,最終消滅匈奴王。(節奏緊張)

情節發展——皇上親自感謝木蘭。(節奏緩和)

如上所示,在這部動畫中,情節的緊張和鬆弛不斷交替,就像是不斷交替對觀衆的刺激和撫慰,從而使劇情動靜相宜、張弛有致,使觀衆的緊張心理隨着一個個小高潮逐漸累積,在大高潮時得到一個暢快的爆發。在高潮段落中,之前的矛盾都得到了解決,故事的主題也得以彰顯,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

導演對影片劇情節奏的控制,目的是主動調節觀衆情緒起伏變化的曲線。一部影片中,抒情和緊張的情節需要同時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襯托,就像我們需要呼與吸,交替的過程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味地抒情或一味地緊張都會讓觀衆覺得乏味。新手有時容易爲了製造足夠的衝擊力而過度地刺激觀衆,一味地讓情節緊張再緊張,使觀衆處於節奏感受單一的狀態,效果適得其反。正如席勒在《論悲劇藝術》中的所說:“一個新手就會把驚心動魄的雷電,一撒手,全部朝人們的心裏扔去,結果毫無收穫。而藝術家則不斷放出小型的霹靂,一步步向目的走去,正好這樣可以穿透別人的靈魂。只有逐漸推進,層層加深,才能感動人的靈魂。”[4]過度緊張的節奏和過度緩和的節奏都會使觀衆感到疲倦或注意力降低,只有張弛有度,才能給觀衆帶來最圓滿觀影感受。

4 結語

影視藝術的傳播是透過視覺和聽覺對觀衆產生生理和心理刺激來完成的,雖然欣賞影片時,觀衆的心理反應往往因不自知而爲人們所忽視,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視聽藝術傳播過程中,心理作用是貫穿始終的,無論是影片的哪一種節奏,最終都作用於觀衆的心理機制。動畫影片中的節奏需要隨着劇情發展有高低、起伏的交替,節奏的要點在於抓住觀衆的注意力,引導觀衆更好地感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和精神。無論什麼樣的動畫節奏都需要符合觀衆的生理和心理機制,因爲只有在觀衆的接受和肯定之下,影視藝術才能實現其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