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解決初中學生問題障礙需從原點出發論文

論文3.11W

[摘要]筆者從以下幾個嶄新的角度出發,對中學生在實際的物理解題中出現錯誤的最根本的原因從基礎層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問題的解決方法。望廣大的物理教師從以下幾個原因出發,從根本上了解學生的出錯根源,從而使學生真正的理解“物之理”。

解決初中學生問題障礙需從原點出發論文

[關鍵詞]物理問題障礙 觀察 思維 唯物辯證思想

現在許多中學物理教師已經意識到在實際教學中存在這樣的問題:課堂上教師講解的物理問題從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很清楚,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但實際上學生在解決習題的過程中所披露出來的錯誤和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接受程度有較大偏差。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筆者從幾個嶄新的角度出發,對初中學生在實際物理解題中出現錯誤的最根本原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還學生一雙“自由”、“明亮”的眼睛

新課程標準強調探究式教學,但教學中有些教師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課後生活。初中物理知識是最基礎、也是與現實生活最接近的,只有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自然、瞭解自然,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體驗成功解決問題帶來的喜悅,才能使學生對物理學習有較高的興趣。

從另一方面講,解決物理習題的過程是學生還原出題人構造物理模型的過程,一般說來,出題人是根據自己頭腦中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結合某些物理關係編寫的物理習題,學生在解題時能否正確的還原這個物理模型是解題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注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詳盡講解課本中重要的定理、定律

課本部分重要的定理或定律的敘述“過於精簡”,造成了學生對定理和定律理解的片面性及模糊性。物理學中的概念和定律是幾代物理學家經過反覆推敲才建立起來的,是以最精簡的方式展現在教科書中的。正是由於這種簡潔造成了學生的“消化不良”。做爲一名物理教師,應當給學生詳盡地講解定律中隱含的或不易注意的內容。學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條件下,才能更順暢地解決物理習題。

爲了能使學生正確理解物理定律以便更好地解決物理習題,教師很有必要對定律進行“咬文嚼字”,扣住其中的關鍵字詞。例如,關於牛頓第一定律的敘述,課本中是這樣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定律本身的簡潔性使學生不能清楚地理解物體最終的運動狀態。問及很多的學生,他們的答案是有可能靜止也有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這種不定性的答案是不符合物理思維的。我們首先應當對學生起引導作用,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到底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還是靜止狀態,是什麼決定了物體最終的運動狀態,引起學生的深思與討論之後再講解定律。首先教師應講清楚“保持”的意思。“保持”就是不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讓學生選擇一個固定的參考系,如果物體相對於這個參考系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外力消失後,物體仍然相對於這個參考系保持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相對於這個參考系是靜止的,那麼當外力消失後,物體仍然會保持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作用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爲止。最後我們可以把內容做適當的擴展,講解這個物理定律的來源,爲什麼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實驗結果,卻冠名爲“牛頓第一定律”?這時我們就應當給學生講解物理學史,講解物理學家們發現物理定律的過程和有關的趣事。

三、使學生的物理思維逐漸順應課本本身所隱含的要求

初中學生的物理思維還沒有達到相應課本本身所隱含要求的程度,而日常的生活習慣也會誤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還是以牛頓第一定律爲例,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教師應當瞻前顧後,有時要把課本後面的東西拿到前面來講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滬科版的初二物理教材把牛頓第一定律拿到質量的前面來講,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又給學生說明了“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爲慣性定律”,儘管慣性的概念在前面已經學過,但學生對這一抽象的概念還是感覺很陌生,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就是質量,在學習重力的計算時,也用到了質量,課本中是以加油站的形式給出的。總之,“質量”的概念在學習之前反覆用到,而課本上的“質量”和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說的“質量”完全不同,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很熟悉的“質量”的理解必然會影響到對有關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課本的'一些章節的安排順序加以適當的調整。

此外,我們還應當把課本上嚴密的科學語言以通俗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物理學中的重要定律和概念。把中學物理中的概念儘可能集合成各種組合。使學生把這些組合變成自己的概念,並且應當懂得這些概念此時此地在他實際生活環境中的應用。使學生透過實際的應用而由衷地感受到學習物理的快樂,並且對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使學生克服物理的思維和現實生活所逐漸養成的思維的矛盾衝突,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的抽象概念。

四、以唯物辯證法貫穿物理教育

有些物理現象不易直接觀察到,這也會成爲學生在理解問題上的一大障礙。這就要求我們以唯物辯證法貫穿物理教育,在實際的教學中還要注意把握住“度”的問題。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弱,我們在鍛鍊學生抽象思維的同時,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問題,應當把一些微小的、學生不易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放大”。我們必須遵守直觀性原則:學生必須理解他們所學習的東西。我們教師應當明白、清楚和確切地講解定律和有關的概念,使學生明白他所學知識的實際意義。

初中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哲學方面的思維。我們應當使學生學會應用哲學思想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例如,可以採取薰陶、感受、啓發等此類的方法使哲學的思想在教學中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正確理解物理知識的同時結合貼切的哲學觀點,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再用該唯物主義觀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例如,讓學生理解了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即物體)的關係:物質與物體是緊密相連的。物質是從物體中概括出來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抽象出物質;物質只能存在於物體之中,而物體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物體除了具有共同特性——客觀實在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屬性。我們既不能用物質去代替物體而看不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也不能用物體去代替物質,看不到世界的統一性。物質與物體的關係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係。理解了這個對於理解質量、密度、慣性以及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不隨位置、狀態、形狀的改變而改變;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樣的”類似的問題就有了很清楚的認識。

總之,我們廣大的物理教師應當多方面地考察學生出錯的原因,從根本上了解學生的出錯根源,從而使學生真正的理解“物之理”。正像朱永新老師在一篇題爲:“從教育原點再出發”所說的那樣,我們分析學生習題的錯誤問題也應當從原點出發,探究根源,從根本上解除學生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