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色彩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論文8.15K

內容摘要:

色彩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鋼琴演奏是高等師範院校的一門主要課程,同時,鋼琴又是社會需求量最大的具有實用功能的一種樂器。如何進一步完善鋼琴教學並提高學生鋼琴演奏技能,是每一位鋼琴教師的職責所在。

關 鍵 詞:

色彩教學 鋼琴演奏 立體感覺

學生在學習鋼琴演奏過程中,由於受到內部與外部條件的影響,在演奏作品時往往追求大而響的聲音,認爲只有大而響的聲音纔是正確的,從而忽略了作品原本具有的風格和內涵。在高師鋼琴教學課程中,鋼琴演奏是一門主要課程,由於它在音樂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筆者在色彩教學思想方面作了一些較深入的探索。

色彩教學的思想內涵

在現今的鋼琴教學中,重技巧、輕音樂感覺的教學模式比比皆是。大多數情況下,學生拿到鋼琴作業時,不是先去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特色、音樂風格、作曲家的意圖以及作品的和聲、織體、曲式結構等一系列應當注意和研究的問題,而是急於完成作業,粗枝大葉、交差了事。這樣一來,所完成的作業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有些作品如此彈奏不至於會破壞音樂作品的風格,而對於一些極富表現力的作品而言,如此彈奏則會破壞其作品的音樂風格。例如:根據我國古曲及傳統樂曲改編的鋼琴曲《夕陽簫鼓》,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這兩首鋼琴曲在音樂、色彩及詩情畫意等方面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對上述音樂創作背景和它的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細緻的體會,那就肯定彈奏不出樂曲的優美意境,彈奏不出樂曲的藝術色彩,因而樂曲的整體風格及其光彩之處便會遭到扭曲和破壞。

一般認爲,色彩在美術領域中運用得較爲廣泛,而運用在音樂教學中則很少。實際上,音樂教學在許多方面是離不開美術的,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詩、畫、樂三者是相通的,音樂同樣具有色彩美。那麼音樂中的色彩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首先從美術色彩的三要素談起。色彩是由多種顏色組成的,而任何顏色的組成都離不開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純度。在繪畫中用光線來構成情調的重要方法是明暗調子。蓓蒂.L·施萊姆在其所著《繪畫與光》這本書中指出:“如果我們用音樂世界中的樂器之王——鋼琴來解釋美術中色調的這個問題,那麼,鋼琴中的高音音域則相當於繪畫中的亮色調,而鋼琴中的低音音域則相當於繪畫中的暗色調。當然,無論鋼琴上的音階還是色調中的層次都有屬於中間的。”同樣,鋼琴在演奏作品時也應有明暗色彩上的變化。根據這種明暗色彩的理論,在音樂中表現明暗色彩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力度與速度的變化及對比上。而將色彩學運用在音樂領域中的人物則是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彪西。德彪西在其作品中始終抓住了光線與色彩的瞬間感覺,將詩意、畫面、樂思三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近年來,很多關於鋼琴教學的文章都談到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音色、歌唱性”的彈奏方法,卻忽略了色彩教學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有時由於鋼琴作品的風格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的不同,因此便產生了不同性格的音樂作品。而色彩也同樣具有各種各樣的性格,例如:性格熱烈的人喜歡紅色,因爲紅色可以使人聯想到太陽、火焰等,並給人以喜慶、熱烈和吉祥的感受;性格開朗的人喜歡黃色,因爲黃色給人以輝煌之感,並使人聯想到黃金、陽光等;性格平和的人喜歡綠色,因爲綠色給人以和平、安全之感,使人感覺到萬事萬物都充滿了生機、青春和希望……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如果能夠充分運用色彩教學,則會使學生加深記憶和理解,對正確演奏與處理鋼琴作品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色彩教學思想在鋼琴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在我國古典音樂的寶庫中,曾有這樣一首曲目與印象主義音樂十分相似,這就是由黎英海根據一首琵琶曲《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潯陽琵琶》、《潯陽夜月》等)改編的鋼琴曲《夕陽簫鼓》。《夕陽簫鼓》汲取了我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歌《春江花月夜》中的美妙意境,融詩情、畫意、哲理爲一體,形象地刻畫了夜色、月色、水色那美不勝收的美好景色。這首鋼琴曲在保留原琵琶曲的風格基礎上,運用了民族五聲織體寫法,四五度的空泛和聲及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演奏法的特點,以其優美而又空靈的音樂風格將我們帶入一個純淨、美妙而又如詩如畫的音樂世界裏,以恬靜的田園風光和深邃的詩歌意境,爲我們展現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

在演奏這首作品時,教師應首先根據作品的內涵及中心思想給學生進行講解。如在“引子”這一段,鋼琴模擬江樓鐘鼓,音樂的進行是在鋼琴的低聲區;而在力度上是一個mp的要求,由遠而近、由弱到強逐漸過渡到鋼琴的中聲區、高聲區。首先,主題的出現演奏了一段優美如歌、具有江南風格的主旋律,力度在mf—p之間,給人們展現出了一幅微波盪漾、輕風拂面、夕陽柔和、月上梢頭的美好場景。其次,主題音調移高四度,自由模進使音樂有輕輕上升的動感,恰似月亮從江面上緩緩升起,流水盪漾,令人神采飛揚,神清氣爽,給人一種登高遠眺、聯想無限之感。再次,鋼琴再度模擬江樓鐘鼓,頓挫有力的上行模進音型,力度、速度上的變化則給人以漁舟破水、浪花飛濺、掀起波瀾、驚濤駭浪之感,並將音樂推向高潮。尾聲的部分則給人以歸舟遠去、靜寂無聲之感。全曲令人迴腸蕩氣,心曠神怡。此曲特別注意的是在演奏五聲音階的時候,由於此時的.音符是模仿古箏的音色,因此要注意色彩的運用。這是一種光與影的運用,力度上的變化要具有強烈的對比性。因此,在演奏這首作品時要儘可能地將音樂中的力度與美術中的白色、綠色、銀色、灰色等色彩的性格和以上這些色彩在作品中的感覺運用到作品的彈奏過程中,並正確把握這些色彩在作品中的音樂感覺。上述諸多因素的綜合運用,將會產生不同的聲響效果與色彩特徵,由此也會形成不同的演奏風格併產生特殊的音響效果。

又如《月光》這首小曲,是德彪西在1890年開始寫作的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一首,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組成。這一組曲直到1905年纔出版,前後歷時15年,可見這一組曲的寫作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推敲。這一組曲不但旋律優美,而且運用了色彩極其豐富的和聲,表明了德彪西已逐漸走向他自己所創立的印象派,是德彪西那獨特的個性逐漸進入成熟時期的過渡性作品。組曲的曲名則來源於德彪西在意大利留學時對意大利北部貝加摩地區風景的感受和留下的深刻印象。《月光》是《貝加摩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它是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最爲大衆化的一首,美麗的旋律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較弱和絃的反覆出現更加深了這一印象,而速度輕快的琶音描寫了月光閃爍的皎潔色彩,令人彷彿置身於晴朗而幽靜的深夜氛圍之中。

印象派畫家所要捕捉的是光與影之間的感覺,而德彪西就像這些畫家一樣,他以音樂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緒,並且是用最簡捷的方式將一瞬間所產生的某個音樂念頭記錄下來。德彪西可以說是一位革命性的音樂家。他創新和聲與旋律,在他的音樂中,色彩、音色與節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和聲與旋律。德彪西認爲:“音樂因其本性使然,絕不可能被侷限於傳統與固定的形式中,音樂是顏色與韻律的組合。”正由於他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音樂天賦,他才能創造出有音樂色彩的音樂。這種能力大半是天生的,很難用後天的訓練培養。

雖然德彪西沒有專業的鋼琴技巧,但他卻創作了大量的鋼琴曲。敏銳的音樂感覺幫助他彌補了一切技術上的缺憾,從他指尖上流瀉出來的音樂、和聲和色彩簡直就是一首首清麗、高雅而又富於動感的優美詩篇。尤其是這首《月光》,更是將色彩與音樂結合得完美無瑕。這首作品取材於法國象徵派詩人魏倫的一首同名詩,並將詩篇中幾位舞者的藝術形象復活在音樂作品中。鋼琴的高超演奏充分地表現出舞者在美麗而又柔和的月光之下輕盈舞蹈的藝術形象,同時又透過音樂的塑造讓我們感受到了舞者的舞姿所表現出的一種奇異而又神祕的色彩。音樂在開始進入時給人以非常安謐和靜寂之感,使我們從中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和諧與寧靜之美。

音樂從第15小節之後,逐漸增強了力度與律動感,而傳統式的分解和絃則爲樂曲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同時在主旋律聲部的下方不斷地運動着。這其中還有中間聲部起着點綴作用的音程,而運用鍾鈴聲的原理則使一些浮動着的柔和泛音能夠產生出如水面波光閃爍的音響效果。這樣就使這部作品在音樂上既具有統一的風格,也同時具有了豐富多彩的色彩上的對比。在音樂旋律的引導下,聽覺形象逐漸轉化爲視覺形象,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一幅詩情畫意、音響豐滿、月光如水的立體畫面。

運用色彩教學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在能力

可以這樣說,美術的色彩表現在顏色上的運用,而音樂中的色彩則表現在力度與速度的變化上。在以上這兩首鋼琴曲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色彩教學的思想內涵,那麼將會產生出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鋼琴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樂器,對於演奏者來說,這種藝術形式又是一種極富創造力的表演藝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這一特性,有目的地將色彩教學貫穿始終。這樣才能使鋼琴教學尋找到新的突破點,並針對學生在學習鋼琴過程中缺乏想象力、沒有色彩感的缺陷,加強其訓練的力度與強度,讓他們習慣在看樂譜的時候就養成伴隨着色彩和想象力來閱讀作品的習慣,從而使他們逐漸形成用豐富的畫面和豐富的想象來演奏作品的能力。

這是可以做到的,因爲每個正常人都具有這種生理和心理的潛力。佛家常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用”,所以能“耳中見色,眼裏聞聲”,“耳目互治,以度衆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早就指出:“觸覺和視覺是如此地互相補充,以至我們往往可以根據某一物的外形來預言它在觸覺上的性質。”觸覺和視覺是如此,聽覺和視覺以及其他感覺系統之間也是如此。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可以幫助人們度過“衆難”——排除或減弱各種感覺系統之間的障礙和侷限,獲得對世間萬物的整體認識。例如:失明的人從鼓風機的聲音,可以“看見”爐中的熊熊烈火;失聰的人從音樂師的動作,可以“聽”出樂聲的高低起伏。其實這種感覺現象並不奇怪,因爲人的各種感覺神經系統及其在大腦中的相應的區域,不是孤立的封閉系統,而是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整體系統。它們在感知外界事物時可以相互貫通、相互補充、相互誘發。當一種感覺功能發生了困難,另一種感覺功能就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助它一臂之力。很多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那就是生理和心理是有一定的活動規律的,而當刺激物對器官的感受作用形成一個複雜的過程之後,這其中就關係着生理和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反射的活動。教師的責任則是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這個規律,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覺並熟練地運用這個規律,並調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潛力,完成聽覺與視覺、音響與色彩之間的整體呈現。

任何一種演奏形式和演奏習慣都是不斷培養和透過自我努力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避免空洞的說教;學生則必須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配合,而不應該只將自己當成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學生,更不應該將老師當成一個陪練者來完成視譜工作。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對作品中具有色彩表現的地方要進行豐富多彩的、富有感性的講解。這樣就可使學生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加強和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在鋼琴演奏中表現出色彩絢麗的藝術世界。

參考文獻:

[1]蓓蒂.L·施萊姆著,鄭錄高編譯《繪畫與光》,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3月

[2]石家泉著《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原載於《藝術教育》,2005年第3期

[3]弗蘭克·道斯著《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4月

[4]朱秋華編著《德彪西》,東方出版社,1997年1月

標籤:鋼琴 教學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