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聲樂教學中的換位思考的論文

論文2.38W

摘要:在聲樂教學中,大都採取以教師爲主以學生爲輔的常規教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藝術個性的發展,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試從教學方式、教學手法、教學態度等三方面探討教師主體與學生客體的換位思考,以求聲樂教學走出一片新的天地邁向新臺階。

聲樂教學中的換位思考的論文

關鍵詞:聲樂教學; 換位思考; 方式; 手法; 態度

目前,在我國歌唱聲樂教學領域中,主要採取的是以教師爲主學生爲輔——即以教師爲中心的學習模式。在衆多聲樂理論典籍中,不少教師及聲樂工作者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套較爲完整、科學的教學模式。但這種教學模式往往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聲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約了學生藝術個性的發展。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爲,聲樂教學可探索出一條新思路,將教學中的主體與客體進行換位實踐。這種新的教學理念也可理解爲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方式的換位思考

在歌唱學習中,一些聲樂教師往往只是站在教師自己的角度進行教學,而沒有站在珠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常常把自己以往的學習和教學經驗原封不動的用在現在的學生身上,從而忽略了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感受。我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經說過:“作爲老師尤其重視聽覺訓練,因爲你不是判斷一個人,你同時教授若干學生,雖然教學原理是一樣的,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身上,出現的現象是不一樣的,有時甚至很不一樣,教師千萬不能用自己的某一個經驗,某種現象來代替學生們千差萬別的狀況,也就是說,你教出了一個學生,你不能用這個經驗原封不動的套在另外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決不應該發生的。”所以,在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體的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聲樂是抽象的藝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他需要聲樂老師的認真指導,而且,聲樂藝術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聲樂學習的特殊性,在練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人,應當採取不同的練聲方式,同樣是高音,他們的最佳聲區並不一定是一樣的,有的高一點,有的低一點。在開始練聲時,應從學生的最佳聲區開始。

二、教學手法的換位思考

一個好的聲樂教師,應能很好的運用各種教學手法把歌唱技巧傳授給不同的.學生。但是,一些聲樂教師卻常常把同一種教學手法用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比如說,有的聲樂書上說到“聞花香”的氣息狀態就是歌唱的氣息狀態。因此,有些聲樂教師在教授學生掌握氣息狀態的時候,常常會教學生去體會“聞花香"的氣息狀態。這對於愛花,經常聞花的學生來說,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碰到一個不喜歡聞花的學生,這種教學手法就不一定奏效。教學手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它不能僅僅侷限於一、兩種,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歌唱氣息的掌握就不止聞花香一種手法,像小聲哭泣、大笑、負重、彎腰九十度、離遠嘁人、半蹲等等。教學手法應該根據不同的人而相應變化,因爲人與人的個性是不同的,對性格比較內向、靦腆心細的女生,用聞花香、小聲哭泣的手法可能使她很快掌握歌唱的氣息狀態;對於性格外向、開朗活潑的學生,就可以採用“大笑”、“離遠喊人”等手法,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學態度的換位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一個聲樂教師的教學態度對於聲樂學生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態度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教師的教學態度。其二、教師在教學中對待學生的態度。

就第一方面來說,絕大多數的老師對於教學是非常認真的。但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譬如一個聲樂教師上了一天的課,已經是非常疲憊了。這個時候,來了最後一個學生上今天的最後一堂課,而此時的老師已經是疲憊不堪了,實在是無法再上課了。此時老師應當與學生協商,另約時間上課,千萬不能勉強應付。

第二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時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的意圖,以致教學無法進行。此時教師千萬不能出現急躁心理,甚至對學生髮火,進行語言的諷刺和挖苦。諷刺和挖苦往往適得其反,時間久了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對聲樂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這是老師和學生都不願看到的情況。這時,透過換位思考就可以避免老師和學生產生對立情緒,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

學生的生理條件和悟性是參差不齊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共鳴腔體和聲帶,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底蘊。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符合其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方案。有多少學生,就應該有多少種教學方案。學生領悟不到老師的意圖,教師就應該進行一下換位思考,找出原因、拓寬思路,改變教學方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歌唱教學不是簡單的文化課教學,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維方式的認同。換位思考就是老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當成自己的家人,用你的真誠去教育他們,用你的心靈去感化他們。畢竟“師生是合作關係,學生成功了,老師就成功了;學生失敗了,老師就失敗了,老師是爲學生服務的”。

參考文獻:

[1]《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4月上海73頁.

[2]《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4月上海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