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讓語文課堂注入創新思維論文

論文2.41W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時代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上對此進行了探索的實驗。

讓語文課堂注入創新思維論文

1、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的創新興趣。

心理學家託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去營造一個寬鬆和睦、敢於爭辨、敢於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允許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活動,並能對其微小的創造力表示讚賞。例如,教三語《三袋麥子》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小猴、小牛、小豬得到麥子後的語言行動和結果進行表演,在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明白,對待同一個問題有着不同的解決的辦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後安排學生組建4人小組,演習《假如我是小××》把自己假想成文中的角色,萌發了創新的意識,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培養。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雙邊關係,既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又要注重學習激情的主要性,創設情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對課文的感染力,藉此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意識。四語《公儀休拒收禮物》是一篇獨幕劇,教師引導學習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內涵,同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髮揮:“一天,管家求見,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裝書給公儀休,他說公儀休喜歡讀書和藏書。公儀休婉言謝絕。”學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設計的情境中馳騁想象、豐富語感,把公儀休的品質刻畫得更形象,把課堂氣氛達到一個新的高潮。

3、授之以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正確處理傳授和感悟的關係、知識和能力的關係,過程和結果的'關係,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取知識、體驗創新的愉快。爲此,我們採用下列方法進行了實驗。

(1)詞句訓練--尋點。這裏所說的點,是語言訓練點,教師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尋點,讓學生從點中得到啓示。例如,教學古詩《泊船瓜洲》,先讓學生辨析“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換成“到、吹、送、過”等字型會作者的匠心獨運,讓學生再試着找能體會作者心理的字來錘鍊,學生很快找到了“又”區別“到、來”,體會其內涵:一是詩人離家已經很久了,應該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表示“離家近,應該還”,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示“思家切不能還”。這樣的點既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領悟的深度,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篇章分析--穿線。這裏的“線”就是能貫穿所有“點”的綱,可以是提綱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線索。讓學生在穿線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篇章結構和謀篇佈局的瞭解。教學《索溪山山谷的“野”》一文,在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時,教師引導學生讀2節,領悟表達方式;先概括敘述索溪山山谷的山是野的,然後具體寫索溪山山谷的山怎樣野,從中發現本文的表達方式--先寫索溪山山谷的野,然後具體敘述山、水、野生動物以及來此遊玩的遊人;而在分述各段內容時,又分別採用了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學生透過自己的發現,對課文有了一個清晰的線索,繼而再引導回憶學過的教材中和課外閱讀中相同表達方式的文章,學生在記憶空間形成了一個知識網絡。

(3)感情表達--求異。所謂“求異”,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學《凡卡》一文,教者設定話題:凡卡的學徒生活是悲慘的,你能從哪些方面看出來?學生開動腦筋、發展求異思維得出下列結論:凡卡小小年紀就來當學徒,還要遭到老闆的虐待和夥伴們的欺侮;聖誕節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別人去禱告,他卻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卻沒有他快樂的地方?童年的夥伴在鄉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卻孤零零地遠離家鄉……在求異思維中,對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認識,對作者對比、映襯、暗示的表達方式更加佩服。

(4)主動探知--質疑。質疑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於發現、善於解決問題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教師要放手啓迪學生質疑、自主探究、大膽表達,使其在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兩小兒辨日》課文,有的同學提出“孔子不能決也”不符合現實,難道孔子那樣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不知道這個簡單的問題?在釋疑的過程中,學生終於明白:一是那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還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學態度是實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對疑的討論,使大家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5)大膽想象--多思。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爾。”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教學時,要讓學生張開智慧的翅膀,創造條件發展想象。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啓發想象:“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們怎樣保護地球?”學生結合課本,聯繫生活實際,出了一系列的好措施,有的建議保護有限的礦產資源,有計劃地開採;有的建議保護好地球的水資源,不讓其受污染;有的建議不但要保護好森林資源,而且綠化我們的家園;還有的建議採用高科技,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雷電光能,減少煤和電的消耗……這些想象建築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合情合理,有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

(6)讀後延伸--拓展。這裏講的拓展就是指創造機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臺,讓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華,並不斷地給以啓發、誘導、激勵和鞭策。教學《凡卡》時,讓學生續寫《凡卡夢醒後》,要求設身處地設計凡卡夢醒後的情景。教學寓言《守株待兔》後,指導編故事--《守株待兔新傳》,便如有一生這樣設計:守株待兔的農民不再守株,而是廣爲植樹,數年後,樹大成材,賣了樹買了兔。他不是機械的等待,而且憑自己的勞動換來了成果。這樣的訓練,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回顧實驗過程,我們體會到:要培養小學生語文創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人才觀,要與時俱進,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光要授之於魚,更要授之於漁,不光要給以黃金,更要授予點金術。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才能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