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新課標下的作業設計初探論文

論文2.15W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這樣一個大語文的教育觀念指導下,作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業佈置,如何體現最優化,真正成爲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反饋學生思維發展現狀的重要手段呢?

新課標下的作業設計初探論文

一.考慮差異,體現層次性。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於先天稟賦以及後天諸多因素的影

響,存在着差異。傳統教學中那種“一刀切”的作業佈置,統一的標準答案,共同的作業目標,往往只注重了對學生的共同要求,而抹殺了學生的差異性,抑制了他們的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可以進行分層作業。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三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他們知識水平的一組作業。A組爲基礎題,重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操練,適合基礎較差的學生。B組爲提高題,重在知識的理解和簡單的應用,適合中等生。C組爲發展題,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難度較大,一般適合學有餘力的學生。

如:在學習了古詩《暮江吟》後,我設計了這幾個作業:A。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B。根據該詩描繪的景色,動手畫幅畫,並把這幅畫介紹給同學。C。結合自己對此詩的理解,加上想象,寫一段話。又如:學完了《軍神》一課,可佈置以下作業:A。劉生前有許多稱謂,你能說說每個稱謂的含義嗎?B。收集劉的故事並說一說。C。你能將《軍神》改編成課本劇嗎?這三個層次的作業由易到難,既有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有知識的創新和能力的訓練,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學生有了做好作業的興趣和信心,教學質量自然而然就高了。

由於接受能力的差異,學生掌握知識的快慢也就不同。因此,在作業數量上也應體現一定的自由度。如在抄寫生字詞語時,把選擇的自主權大膽地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去掌握。以往教師總存在不放心現象,認爲只有反覆抄寫,才能使學生牢記字形。殊不知,有些學生在課前對此生字、詞已有一定的記憶,再讓他們機械地練習,勢必引起反感。抄寫的目的就是識記。我在教學中,採取了聽寫成績優的可減半抄寫,甚至可以不抄,這樣效果較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無形中被激發出來了,變“要我寫”爲“我要寫”,提高了做作業的興趣和效率。

二.發揮自主,培養創造性。

傳統教學機械性的勞動多,既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難以提高聽、說、讀、寫技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麼,教師何不佈置靈活多樣的作業,讓學生自主地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學習優勢,選擇合適的作業,以求最大限度地促使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發展呢?

如:在學習《荷花》之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選單: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至兩項作業認真完成。1。利用雙休日到公園、旅遊景點去尋找荷花的身影,有條件的同學可以把它拍下來。2。透過看書、上互聯網等方式查找有關荷花的各種介紹。3。蒐集古今中外人士讚美荷花的詩詞、文章。4。編一張有關荷花的小報。5、排一段有關荷花的舞蹈,編一首描寫荷花的歌曲。6。畫出你心中的荷花。這一組作業設計包含了“畫、寫、查、唱、舞”等多種形式,既有用腦思考的,也有對大自然觀察的回憶與記錄,既有動口說的,也有動手操作的,既有語文活動的,又將語文學習與美術、音樂等交融一體,爲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鍛鍊的機會。這些作業既可以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夥伴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合作完成。學生興趣高漲,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潛能,也爲下面的課文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據中外教育比較研究顯示,國外教師經常會給學生留一些書本上找不到答案的,而需要學生自己翻閱資料,經分析綜合,提出自己獨特見解的開放性作業。透過這種作業,學生所獲得的能力,要遠遠強於單純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作業。借鑑這種做法,在學習了《青蛙的眼睛》後,我讓學生寫一篇《的眼睛》的文章,讓學生上圖書館、互聯網找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創造能力,而且豐富了知識,一舉數得。

三.聯繫生活,增加趣味性。

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小學生的學習有極大的推動力。單調乏味的學動容易

產生疲勞,並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而語文學習的天地十分廣闊,如果把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使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必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1.聯繫學校生活。

充分利用廣闊的學校資源,鼓勵學生多去圖書館、閱覽室,在班中設立“圖

書角”,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有利於知識的積累。班級口號的制定,班級網頁的內容編排,班級公約的確立,板報、手抄報的稿件採寫、修改、審編,都是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好機會。利用晨談時間,進行“談天說地”活動,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與大家交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聯繫家庭生活。

建立學校、家庭雙項交流的管理模式,把與家長交談、聽廣播、看電視納入

學生的課外作業中。設定登記本,把交談的內容,廣播的要點,電視的情節,用通順、連貫的話寫在登記本中。在一年級學習拼音時,我還讓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把自己朗讀的音節、故事,錄在磁帶中,次日拿到學校來,選擇幾位同學,在班內播放,聽後師生共同評價,糾正錯音。這種做法,把原來枯燥的拼音練讀變得趣味無窮。有的學生爲了達到良好的錄音效果,在家中一遍遍練習,絲毫不感到乏味。

3.聯繫社會生活。

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祖國山水和家鄉風景、特產的課文。學了這些課文,我們

可以立足於本地特色,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特色的圖片,感受家鄉的景色之美;充當小記者採訪當地老人,瞭解家鄉的歷史變遷;收集有關家鄉的民間傳說,體會家鄉豐富的人文資源,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隊,開展社會調查,試寫調查報告。讓學生轉換角色,當小導遊,利用雙休日或假期帶領父母、小夥

伴遊一遊附近的公園、風景區;當推銷員,爲某一產品介紹功能,草擬廣告;當糾察員,到大街小巷給牌匾、宣傳欄糾錯;當評論員,就某一社會現象發表自己

見解。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的作業設計,應力避簡單劃一、機械重複,而應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資訊,並綜合運用這些資訊進行再創造的作業,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利於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提高作業的實效性,使作業真正成爲促進學生髮展的一個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