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心理資本下高校創業教育探析論文

論文2.75W

1問題的提出

心理資本下高校創業教育探析論文

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據報道,2015年有近750萬畢業生就業,就業人數空前增加、壓力巨大。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視,教育部於2014年11月28日下發的《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學生休學創業,鼓勵大學生投身創業。由此看出,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政府、高校和畢業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我國大學生創業情況並不樂觀,數據顯示,與發達國家近20%的創業率相比相去甚遠,除浙江地區能達到4%的創業率,大部分地區則僅維持在1%左右。”[1]“創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應以創業教育爲平臺,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擴充知識儲備,增強心理素質,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2]面臨學習和就業的壓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爲高校重要工作內容,心理資本作爲一種積極的心理學理論已受到廣泛的關注。2004年,美國Luthans等人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資本這一概念,其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性[2]。心理資本理念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結合,將爲高校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2心理資本引入高校創業教育的必要性

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載體,高校依託專業、系統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幫助大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增強創業技能、塑造良好心理品質。高校創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專業”課程;2002年4月,教育部選定九所高校作爲試點,創業教育也逐漸納入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中。“現階段我國的創業教育側重對大學生創業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對大學生創業心理資本的培育重視程度不足,不斷探索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業教育體系勢在必行。”[3]

2.1大學生創業面臨心理考驗。

2.1.1自我認知力面臨考驗合理的認知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條件,包括自我的認知以及對創業活動的認知。大學生面臨人生道路選擇時往往充滿恐懼,具體表現爲對自我能力的否定,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無限放大而引發的悲觀、抑鬱情緒;或基於不合理的自我定位,高估自身能力而出現的自負心理,一旦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走向另一個極端。

2.1.2情緒調控力面臨考驗不良情緒是指個體在遭受客觀刺激後所產生的如焦慮、抑鬱等情緒體驗。根據埃裏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大學生心理髮展處於成年早期,尚不成熟且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體驗。“創業不僅要求創業者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更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4]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創業的艱辛和困苦容易引發其焦慮、抑鬱情緒,此時自我情緒調控力的缺失,將會導致大學生創業者對未來失去信心和希望,一旦不良情緒佔主導,則會阻礙創業進程,甚至導致創業失敗。

2.1.3創業意志力面臨考驗堅定的意志是創業走向成功的關鍵。擁有創業動機並取得成功的創業者往往鳳毛麟角,原因在於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可能面臨:工作時間長、工作人員少、創業資金不足、人脈資源短缺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表現得尤爲明顯。面對長期的創業壓力,持之以恆的毅力和堅定的創業意志,是大學生創業者克服困難並取得創業成功的關鍵。

2.1.4抗壓能力面臨考驗一項針對“90後”大學生抗壓能力的報告顯示,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後心裏會留下陰影。個體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抗壓能力弱,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目標未能實現便會產生挫敗感。創業活動中,創業者可能面臨各方的壓力甚至失敗的風險,這將對90後大學生的抗壓能力產生巨大考驗。

2.2心理資本在大學生創業中的調節作用。

2.2.1自我效能堅定創業選擇“創業自我效能感,指創業者對其創業能力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透過行動在創業活動中取得成功。”[5]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創業活動的影響,首先表現爲是否選擇創業,研究表明,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更能激發個體的創業動機;其次,自我效能感還影響着創業者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具有更開闊的思維,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在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創業環境中尋找創業機會。

2.2.2希望品質激發成就動機希望是基於對成功的感知和體驗之上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具體指個體透過制定可行且具備挑戰性的目標,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目標,在大學生創業活動中表現爲創業的成就動機。創業過程充滿了艱辛,高的成就動機能夠幫助大學生創業者在艱苦的'環境中激發創業潛能,保持創業激情。因此,希望品質是大學生創業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泉。

2.2.3樂觀心態引導積極歸因樂觀是指“精神愉快,對事物發展充滿信心”,通常表現爲對事物結果的積極歸因和預測[2]132。樂觀者通常具有較強的受挫能力,能夠對負性事件進行客觀歸因和積極預測;樂觀者在取得成績時,能夠歸因爲自身努力的結果,提升自我效能感。大學生創業者應時刻保持樂觀心態,正面應對創業過程中遭遇的負性事件,能夠在創業取得成果時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爲創業成功奠定基礎。同時樂觀能夠給創業者帶來積極的心理預期和暗示,緩解創業中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提高創業成功率。

2.2.4堅韌性塑造意志品格“堅韌性指個體在遭受挫折、陷入困境之後,能夠快速恢復狀態,抵抗壓力。”[6]研究表明,成功的創業者比遭遇挫折而中途放棄的創業者具有更強的心理堅韌性。韌性強的創業者能夠靈活地處理問題與矛盾,採用積極策略應對創業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創業者面臨巨大壓力或陷入困境時,堅韌性是其進行心理調節和壓力應對的有力武器,能夠幫助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完善人格、收穫成長,最終取得創業的成功。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性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有力支撐。四要素相互滲透、協同作用,有利於幫助大學生樹立信心,堅定意志,減少創業過程中出現的焦慮和不安情緒,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探索解決的方法,取得創業成功。

3心理資本引入高校創業教育的策略

3.1優化創業指導課程,增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創業教育課程是傳遞創業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創業品質的主渠道”[7]。高校應建立跨年級的、有區別的、針對性強的創業指導培訓體系。首先,在學生入學時透過專業測評軟件對學生性格、氣質、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幫助學生準確定位,進行合理的職業選擇和規劃;其次,開設GYB、SYB等創業意識培訓班,將有創業意願的學生編成新的班級。班級按級別、分層次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包括從創業意識的萌芽到具體的創業項目的擬定,幫助學生對創業過程作整體認知,針對有較成熟創業想法的學生作細化指導。同時,班級同學可彼此交流、互相鼓勵;最後,模擬創業過程,將創業意向具體化,引導學生從創業構想、市場調查、創業策劃、投入運營等步驟進行創業過程模擬。透過有規劃、有步驟的創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創業者進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增加對創業的整體認知,增強自我效能感,爲開啓創業之路做好充足的準備。

3.2豐富創業活動形式,增加大學生的成功體驗。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高校在創業教育體系中應融入特色創業活動內容,營造創業氛圍,幫助大學生獲取自我認同感,積累成功體驗,提高創業的成就動機。高校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色,豐富創業活動形式,如舉辦創業模擬大賽、金點子大賽等;邀請知名成功創業者做客校園大講堂;開闢校園創業孵化中心,組織開展創業孵化項目;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並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形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良好氛圍。開展特色活動,一方面能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活躍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創業活動。另一方面在創業實踐中大學生創業者可以借鑑前輩的經驗和教訓,增強創業的成就動機,不斷積累創業心理資本。

3.3心理輔導與創業指導有效結合,緩解大學生創業壓力。創業活動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察,充實理論知識和鍛鍊實踐能力是關鍵,除此以外,高校還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業者心理素質的培養,將心理健康課程與個性化的心理輔導相結合,雙管齊下,有效緩解大學生創業壓力。具體來說,心理健康課程可以分爲理論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環節應緊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分析不良情緒及不恰當的壓力應對方式帶來的危害,教授大學生運用合理情緒療法、放鬆訓練等心理學方法,採取自我領悟和放鬆的方式應對外界壓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實踐教學環節中,以素質拓展訓練的形式,將心理教學融入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增加創業心理資本。心理的個性化輔導則是依託高校心理諮詢中心,提供面對面的心理諮詢和服務,有效減輕大學生的心理負擔,緩解創業壓力,幫助他們正確面對問題,堅定意志,增強堅韌性。

3.4高校學生職能部門有序對接,完善大學生心理培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與就業指導中心作爲高校重要的學生工作職能部門,分別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在高校着力培養心理素質好、綜合能力強的創新創業簡稱“雙創”型人才的背景下,心理健康中心與就業指導中心的有序對接是高校完善服務育人功能的趨勢和必然要求。首先,利用高校創業教育平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業指導工作室,協同發揮作用,完善大學生心理資本培育;其次,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鼓勵高校教師參加心理諮詢師、創業指導師的培訓和學習,着力培養綜合性、全能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發揮他們在大學生創業中的教育、引導作用;再次,以心理健康教育與創業指導工作室爲抓手,以主題活動爲載體,創新指導形式,加強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溝通,幫助大學生積累創業心理資本,爲創業成功奠定基礎。

4結束語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尚不完善,大學生創業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心理資本的引入能夠幫助我國大學生順利應對創業帶來的心理考驗,彌補現階段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不足。因此,高校應以大學生創業現實需求爲導向,積極有效地對大學生開展創業理論教育和創業實習、實訓,不斷完善高校教育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幫助大學生積累創業心理資本。心理資本理論的引入是完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豐富創業教育內容的必然要求,心理資本的培育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之一。

參考文獻:

[1]田常華.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困境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32):107-109

[2]張曉敏.基於心理資本理論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4):

131-133[3]劉曉東.馬聰,張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模式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77):63-65

[4]劉旭.論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養[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162-163

[5]蔡亞敏.心理資本培育:大學生創業競爭力提升新路徑[J].中國冶金教育,2014(5):66-69

[6]路桑斯,尤瑟夫,阿沃裏.心理資本[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01

[7]秦曉秋,汪振友.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述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2):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