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論生態審美觀論文

論文6.03K

論生態審美觀論文

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實踐品格決定了它是不斷髮展的、革命的、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我們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美學這一基本特性的鼓勵下從事當代生態審美觀的研究。我們爲什麼提出生態審美觀?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爲了適應現實的需要,具體地說又有如下四個方面的適應。

首先,是爲了適應當代社會由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轉型的需要。20世紀60年代前後,人類社會開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1972年聯合國發佈《人類環境宣言》,將環境問題作爲全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共同課題。我國也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可持續發展方針。2004年4月30日,我國學者更加明確提出“人類文明正處於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過渡”。對於我國來說,環境與資源問題顯得更加緊迫,我國是以世界9%的土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4%,淡水爲世界人均的1/4。而我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也是空前的,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立即改變發展模式和文化態度,走環境友好型之路。

其次,是爲了適應20世紀以來哲學領域從主客二分到主體間性以及由人類中心到生態整體轉型的需要。19世紀中期,黑格爾逝世之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西方古典哲學走向終結,開始了西方現代哲學探索之路,發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體間性以及由人類中心到生態整體的轉型,這必將引起美學的轉型。

再次,是爲了適應美學與文學自身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逐步發生的由無視生態維度到十分重視生態維度的轉型的需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生態批評、生態文學、生態詩學與環境美學逐步在國際學術界成爲顯學。

最後,是爲了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振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古代生態智慧是極爲寶貴的思想財富。從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觀念,儒家的“民胞物與”思想,佛家的“善待衆生”思想等等各有其一定的價值,爲國際學術界所看重,成爲開展國際學術對話的極好領域。

生態審美觀是一種當代生態存在論審美觀,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指建立一種人與自然達到親和和諧的生態審美關係;廣義的理解指建立人與自然、社會、他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生態審美觀。

生態審美觀在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有新的發展,其發展主要表現於如下四點。其一,從美學學科的哲學基礎來看,標誌着我國美學學科的哲學基礎將由認識論過渡到當代存在論,並從人類中心主義過渡到生態整體。傳統認識論是“主體與客體二分對立”的在世結構,而當代存在論則是“此在與世界”的在世結構,人與包括自然在內的世界的關係是人的當下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的統一成爲必有之義,從而得以建構當代的生態人文主義。其二,從美學理論本身來看,標誌着我國美學理論將由無視生態維度、過分強調“人化的自然”過渡到重視幷包含生態維度。其三,從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看,將從自然的完全“祛魅”過渡到自然的部分“復魅”。其四,從審美研究的思維方式來看,將從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過渡到消解主客的生態現象學方法。這是一種對過度膨脹的工具理性與極端私慾的“懸擱”,達到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三生態審美觀的具體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生態審美觀的文化立場。美國批評家施瓦布說,生態批評是一種文化批評,有關哲學與文化的範疇成爲生態美學觀的最重要範疇,主要有:

(1)“生態存在論”。由美國大的衛·雷·格里芬首先提出,針對傳統認識論與人類中心主義。

(2)“有機世界觀”。美國環境哲學家J·B·科利考特提出,包含有機整體的內涵,與笛卡爾的機械論世界觀相對立。

(3)“共生”理論。由挪威的阿倫·奈斯提出,包含人類與自然的相對平等共生共榮,與人類戰勝自然的傳統觀念相對立。

(4)“生態環鏈理論”。由英國的.湯因比與美國的萊切爾·卡遜等提出,包含人類是生態環鏈之一環以及享有生態環鏈之相對平等,也是與傳統的人與自然對立理論相對立。

(5)“該亞定則”。由英國科學家拉伍洛克提出,將地球比喻爲古代神話中的地母“該亞”,包含着敬畏自然與自然是有生命的理念,與傳統的掠奪自然理論對立。

(6)“復魅”。由大衛·雷·格里芬提出,包含對於自然部分神祕性的恢復與對自然的適度敬畏,與工業革命的完全“祛魅”相對立。

其次,西方生態美學範疇主要由海德格爾等提出,其主要內容爲:

(1)“詩意地棲居”。海氏提出,包含人的審美的生存之意,與工業社會完全憑藉技術的棲居相對立。

(2)“家園意識”。海氏提出,包含人要回歸最本真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與生話家園之意,與當代工業社會人失去家園的茫然之感相對。

(3)“四方遊戲”。海氏提出,包含“天地神人四方自由平等相處之意”,與人類中心相對立。

(4)“場所意識”。美國生態批評家格羅特費爾蒂提出,包含人賴以生存的地方以及對其記憶,針對工業化與城市化對於人的原生態的棲居地的破壞。

(5)“參與美學”。美國環境美學家阿諾德在《環境美學》一書中提出,這是一種環境現象學美學,指出人在自然環境審美中人與自然的機緣性關係與意識的構成作用,與以康德爲代表的靜觀的美學相對立,這種靜觀美學導致人與自然的二律背反。

其三,中國古代有着豐富的生態美學智慧,有待我們發掘,現舉幾例列出:

(1)“天人合一”觀念。《周易》中提出並闡發,包含天與人、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古代生態觀念。

(2)“風體詩”。《詩經》之主要文體,《說文》指出,所謂“風,從蟲,凡聲,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因此,“風體詩”即爲反映人之生命律動以及與自然關係的“原生態”之藝術

(3)“比興法”。《詩經》主要藝術創作手法,《說文》指出,所謂“比,密也”,“從兩大也,兩大者,二人也”,而所謂“興”,“興者,舉也,謂兩人共舉一物”。由此可見,所謂“比興”均指人與自然親密、合作之意,是一種東方式的與自然平等的特有藝術表現手法,後來發展到“比德”、“意境”等藝術表現手法。

(4)“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後漢何休所言“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說明中國古代來自民間的藝術特別是民歌主要反映人的生命生存狀況,其詩意集中於古代的生態存在論美學方面,如“怨懟詩”、“桑間濮上詩”、“思夫詩”、“懷歸詩”、“樂詩”等等。

其四,當代美學以席勒爲開端,對資本主義開展了審美的批判,這正是美學的重要功能之所在,生態審美觀在對現實的審美批判中增加了生態的維度,意義重大。

《寂靜的春天》對人類使用農藥破壞土地與自然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徐剛《伐木者!醒來》是對濫伐森林的批判;加拿大阿特伍德《羚羊和秧雞》則以反烏托邦的形式對人類濫用科技進行批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