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物的符號與符號消費的倫理意蘊的論文

論文2.69W

後現代社會已經從生產社會進入到消費社會,消費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消費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的、實用的過程,而是一個涉及文化符號與象徵意義的表達過程。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指出,“財富的數量和需求的滿足,皆不足以定義消費的概念:它們是一種事先的必要條件。消費並不是一種物質性的實踐,也不是‘豐產’的現象學,它的定義,不在於我們所消化的食物、不在於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不在於我們使用的汽車、也不在於影像和資訊的口腔或視覺實質,而是在於,把所有以上這些(元素)組織爲有表達意義功能的實質;它是一個虛擬的全體,其中所有的物品和資訊,由這時開始,構成了一個多少邏輯一致的論述。如果消費這個字眼要有意義,那麼它便是一種符號的系統操控活動。”鮑德里亞言稱消費是“符號性活動”,符號消費成爲後現代社會的一個新特徵。那麼,消費的本質是如何發生蛻變的呢?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物必須成爲符號。物具備了除使用價值之外的符號價值,也因此而承載着無限的社會意義。物的演繹與生命軌跡,使得今天的消費呈現出更加複雜的本質。

淺析物的符號與符號消費的倫理意蘊的論文

一、物的世界與精神世界

《現代漢語大辭典》對物的含義作了三種解釋:① 東西;②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③ 內容、實質。《說文解字》雲:“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由此可見,在漢語中,“物”大體是指所有事物的總稱,有時也包括人在內。而在本文中筆者採用狹義上的“物”,即不內含人在內的所有事物,尤其是指由人所創造的產品、東西。“物”分爲自然物與人造物,山川河流、花鳥魚蟲等屬於前者,石磨斧頭、房屋車輛等屬於後者。無論是在矇昧的原始社會,還是在技術不發達的傳統社會,人所創造的原始的、粗陋的、功能簡單的工具或物品,都構成了不同於人的世界的“物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上說,假如人不生存其中的話,物的世界就是一個無聲響的、無生命的、無意義的寂靜世界。甚至由一系列“物”的總和所構成的“東西”也不能稱之爲“物的世界”,因爲“世界”是關乎人的時間空間概念。也就是說,“物”甚至不能被命名,這不是虛無主義的傾向,也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而是人類自我意識誕生之後的特殊性。到了現代或後現代社會,人類製造了各種各樣新奇的、數不勝數的產品,憑藉着高技術不斷使其加速更新換代,縮短其生死週期,產品激增之快甚至都無法爲之命名、分類。鮑德里亞看到了科技主導着環境的變革,言稱“物品的最具體的一面便是科技,因爲科技演進和物的結構變化實爲一體”。

二、物的符號價值與社會意義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任何物品都不僅是物質實體,而且是具有一定“目的”和“意義”的符號。從我們身邊的衣食住行談起。衣服不僅用於遮體,而且衣服的樣式是性別區分的標誌,有的體現男性的“力量”“粗獷”“幹練”與“理性”,有的體現女性的“柔弱”“秀美”“依順”與“感性”。衣服品牌的選擇則顯示了一個人的個性與品位。人對食物的需求是爲了解決飢餓的問題,但選擇到什麼樣的場合用餐則反映了一個人的身份與經濟狀況。同樣地,住豪宅、開進階轎車,既是爲了滿足最基本的住行要求,也是爲了印證一個人所隸屬的階層,所佔有的地位與享有的權利。所以,我們周圍的物不再是單純的自然存在,而是以符號的象徵形式成爲文化的載體和工具,它承載着多層社會意義。瑪麗·道格拉斯說,“食物是用來識別購買力的媒介,購買力級別分得越細越多,人們需要的食物種類就越多。空間也是如此。空間是服務於文化進程的一個元素,它的分類極富於含意:住房、面積、所在的街區方位、與其他中心的距離、特定的範圍,這些都是支撐觀念範疇的因素。衣着、環境和交通衛生也是如此。它們在時空的框架內提供了整套的區分標記。物品選擇不斷產生出特定的區分模式,要麼強化其它模式。所以,物品是可見的文化。”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一個物質世界,而且更是一個文化符號的世界。

三、消費的倫理本質與符號消費

簡單來說,物品的佔有與使用就是消費,但消費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消費”一詞現在人們雖耳熟能詳,但歷史上含義頗多變遷。“消費”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在東漢王符的《潛夫論·浮移》,其中批評奢侈品生產者“既不助長農工女,無益於世,而坐食嘉穀,消費白日,毀敗成功,以完爲破,以牢爲行,以大爲小,以易爲難,皆宜禁者也”。在這裏,“消費”是浪費、消磨的含義。在西方,“消費”一詞 14 世紀出現在《聖經》中,是指“毀壞、用光、浪費、耗盡”之意。可以看出一定時期內,對消費的理解含有貶義,具有正當與否的倫理評價的意味。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消費是指“物品和勞務的最終耗費”。《牛津英語辭典》中消費的定義是:“透過燃燒、蒸發、分解、或疾病等花掉或毀掉;消耗和死亡;用完,特別是吃完、喝完;佔去;花費、浪費(時間);變得憔悴、燒盡。”逐漸地,消費的貶義開始消退,成爲與“生產”相對而言的概念。現代意義上的消費多是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給出的。《消費經濟學大辭典》對消費的定義是:“生產的對稱,社會再生產的基本環節之一,它指人們透過對各種勞動產品(包括勞務和精神產品)的使用與消耗,滿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以實現人本身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和行爲。”

對於自我來說,消費是人類主體自我實現的過程。在自然界中,人的生存能力遠遠不如其他動物。正是人類肉體的渺小與侷限性使得消費物品成爲一個必要條件。但人是智慧生命,靠自己的雙手製作了所需要的產品。這些產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因爲人不僅有物質消費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而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是消費的最高層次,是人類發展水平的標誌。現代人在滿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後,也即在追求了產品的使用價值消費之後,越來越多地把消費興趣轉移到產品的符號意義層面。從“物的消費”轉向“符號消費”實質上是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消費的一種表現。消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承載着如此多的任務,消費者把心理需求、社會期望和人生夢想等全部壓載在它身上,產品由此變成了表達特定意義或多重意義的符號。符號消費表明了人們不再滿足於產品的功能性消費,而要求進一步追求個性、身份、地位和榮譽的享受。在一定的限度內,它有利於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當產品或物的符號象徵性意義被無限擴大之後,當其獲得了社會文化生命之後,就變得神通廣大起來。人慾彰顯自己的個性、身份、地位、財富和權力,只有藉助於物纔可實現。現在,人的本真價值已變得不再重要,而在於以何種方式消費了什麼樣的物。由此,產生了一種新形式的拜物教——符號拜物教,消費行爲方式與觀念發生異化,進而人的異化也如影隨行般變幻出新的幻影。所以,儘管消費模式已經發生了質變,符號消費更加複雜與多變,但是驅除異化,引導消費,並使其成爲實現人生價值與目的的載體依然是核心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避免引誘消費,實現自主消費,人做自己的主人而非他人或自己意志的奴隸。適當地追求財富與權力是成人之舉,過分地渴求不正當的財富與權力是害人之禍。身份與地位也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如果身居高位之人作了惡劣之事,讓我們更爲不齒。個性需要彰顯,但也要適度。太過另類,無法融入到社會團體中,這必將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因爲根據黑格爾的理解,個體只有在倫理實體中才能是真正的自我。

所以筆者更傾向於從社會學與倫理學的交叉互動中來理解消費,前者能爲研究提供實證基礎,後者則可分析人的倫理道德本質。消費其實就是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與載體,在消費過程中,破壞同時並生成着倫理文化,解構同時並建構着社會倫理關係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