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新探論文

論文3.19W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新探論文

摘要:高職大學語文教學課時緊、內容多,學生感覺學之無用,只有改革大學語文教學的常規模式,更加註重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多元性,才能贏得高職語文教學廣闊的發展空間。

高職教育作爲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的目標是實用型、技能型(應用型)進階專門人才。在高職教育中開設《大學語文》課,也是造就人才,培養人文精神的需要,這就要求把培養與人才目標相適應的閱讀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因此,它的教學應把握培養目標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構建一個有職教特色的語文教學模式。

由於各種原因,目前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着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自我封閉,效果差等諸多問題,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發展環境下,大學語文教學如何克服現有弊端,探索新的、適合課程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教學模式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語文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偏重人文內容,輕技能培養

大學語文教材中詩歌所佔比例最大,其次是散文、小說、戲劇。詩歌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審美情感的文學形式,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都是文化、美學、道德、情感等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理想主義作品。即便是詩歌以外的散文、小說等作品也都蘊涵着豐富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較高層次的文學修養上。這在拓展學生視野、汲取有益人生的養料、提高綜合素養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也忽視了大學語文課培養學生語文技能的目標,語文素質不但包括文學素養,還包括語言文學知識和相應的表達能力。

近幾年,大學語文教學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個別教師認爲這些是中學語文教學內容,對大學生並不適用,實際情況是現在的大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並不高,表現在語音不規範,用詞不規範,語法不過關,寫作能力差等方面,有的學生甚至連簡單的會議記錄、申請書等應用文都不知道怎樣寫。因此,目前的大學語文教學不但要注重文學性、人文性、美學情感的滲透,還要注重知識性、工具性的培養訓練。

2.教學活動脫離社會生活

書本和生活是學習語文的兩隻翅膀,脫離了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語文教學不可能騰飛。但是長期以來大學語文教學僅侷限於課堂教學,學生的精力大多放在課本內容上,缺少社會生活的滋養和對生活的感悟。沒有延伸到生活中去的語文教學,沒有基礎,缺少活力。這種模式使學生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純淨人”,生活實踐和社會閱歷少之又少;大學生活更象一個封閉的“象牙塔”,雖然也有社會實踐活動,但體會生活的領域並不廣泛。語文是一門社會科學,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繫非常緊密,拋開社會生活談語文教學,等於“閉門造句”,離開了社會生活,語文教學是無源之水,將語文教學封閉在課堂教學的範圍內,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宗旨。

3.教學模式呆板,方法單一

大學語文教學目前依舊延續陳舊、封閉的教學模式:以課堂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理論、輕實踐,重課本、輕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缺乏開拓意識和應變能力,限制了學生思維空間,挫傷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吸納接受能力被強化,主觀性、能動性逐漸弱化;教學過程克守固定模式,按照大綱的要求訂出框架,教師和學生們都在這個框架約束下,不敢逾越雷池,使得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學方法單一,主要以傳授型方式授課,將教學重點放在對教材的研究上,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意識缺乏足夠的瞭解,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種被動行爲,心理處於一種抑制狀態,學習潛能得不到充分的釋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教材

高職語文教學要實現現代高職教育的任務,培養具有高素質的現代應用型人才,首先要從教材改革開始,不斷更新教材內容,縮短授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教學鮮活實用,富有時代氣息和改革精神,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兩個重要依據。以往高職語文教材基本上是採用《大學語文》,這不能適應各專業的不同需求,又顧及不到新時期高職學生的特徵:文化基礎知識不及普通大學生牢固、興趣愛好廣泛、熱衷時代熱點、關注網絡資訊、關心職業前景等。

高職語文教材應充分照顧到教與學兩方面的實際需要而又具有選擇性,因此在內容選編上要注重高職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求職就業需要等,使教材內容既有語言基礎知識的鞏固深化、文史知識的系統講授,又有專業基礎知識的交融,更有適應高職學生求職就業發展需要的應用知識的專題訓練。選文範圍應涉獵古今中外,文章體裁應欣賞與實用並重,語言風格應博採衆長、兼收幷蓄。

1.在思想教育、能力培養方面

基於《大學語文》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宏觀地分析歷史文化;科學地進行文學與藝術的欣賞;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社會現實,從而堅定地樹立起遠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增長知識、培養能力、完善品德、充實思想。高職語文教材在選編上要儘可能做到:

(1)精選思想內容高尚,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在增強他們“人文精神”、“人格力量”方面產生積極影響的作品,如孟子《告子》、蘇軾的《定風波》等等。 (2)選編一些名人傳記,從內容上使學生明白一些爲人處世的道理,從文體上讓學生學會寫作自傳、個人履歷等,如《李將軍列傳》之類。

(3)專題知識的選編要注意同題材而不同體裁、同內容而不同方法、同題目而不同技巧、同類型而不同風格等諸多要素,儘可能將歷代學者的真知灼見和古代各家的見仁見智集中在一起,在提供學生理解鑰匙的同時,也爲學生提高思辨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衆多的課題。

2.在結合專業、順應工作需要方面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語言交際能力、寫作能力不僅是一個有沒有學問的標尺,而且還成了競爭、謀生的一種基本手段。比如,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需要寫社會調查報告;畢業時需要寫畢業;就業求職時需要寫自薦信、求職信;招聘單位要考覈應聘者的工作能力,需要寫一份工作設計等。這些口頭與文字的說寫能力,往往對求職的成功與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資訊化的時代,工作中資訊的傳遞和交往非常頻繁,並且也極爲重要,更要求有較強的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

掌握了公務文書和有關專業文書的寫作知識,就爲他們將來適應現代化管理工作和科技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高職語文教學要以實用爲先導,注重高職學生實際語文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求職應聘時應對面試、推薦自我能口齒伶俐、大膽展示所學所長,筆試上崗時能讀會寫,爲專業成才搭建平臺,這就需要從改變教材體例人手,構建結合專業、順應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

既不採用單一的文學模式或寫作模式,也不採用現在被普遍使用的文選加寫作模式,而是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更加註重實用能力的`培養,結合專業要求,聽、說、讀、寫四方用力,做到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語文能力訓練和閱讀、思考的語文知識訓練幾方面兼顧,以促進大學生語文素質、能力的全面提高,訓練其語言的根底和說寫能力以適應生活工作的需要,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分析、解決間題的能力,以適應繼續學習的需要。尤其加大“說”與“寫”的比重,在闖求職應聘這第一關時能應對自如,順利透過。平時多做一些模擬招聘的口試與筆試訓練,真正請主管人事的單位負責人現場模考,鍛鍊學生膽識、口才、書寫能力等;在“寫”的方面又要注意選編一些對各專業大學生均有價值的實用性文章,如優秀的科學、調查報告、精彩的演講稿、合同、協議書、廣告以及說明書等,既有嚴謹的科學性、豐富的知識性,又有生動的文藝性、廣泛的實用性。

(二)改革教法

現代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爲中心”、“以能力爲基礎”,它主張。學”重於。教”。大學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習的主導者,而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諮詢者、協作者,甚至還是學習者;高校教師的任務是組織、指導學生有目的、明方向地從事專業學術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以人爲本”的現代國際高職教育理念應用於高職語文教學活動中,就要求高職語文教師改換教育角色,改革教學方法。

1.多用專題講座的形式。職業教育中《大學語文》課時很緊,不可能像中學語文教學那樣逐篇講解,而採用專題講座的形式以點帶面的教學是較爲可取的。把教學一任務分成若干專題,每個專題都緊密圍繞一箇中心觀念或學生的切身實際,透過他們最爲關心的事和物,以文學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爲底襯,綴以活生生的事語和人爲,縱貫思與想,使他們接受且昇華爲“真善美”的行爲準則。如“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價值觀念與社會發展”、“思想與信念”、“人生與愛情”等專題,使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信念,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增加討論研究課。大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學者”“思想家”爲鄰,大學教育是一種培養思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的教育,多開展研究性學習、經常討論問題、交流思想是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灌輸式教學,就教學內容多設計一些研究性課題。例如:針對袁宏道的《徐文長傳》、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請學生就“人才一及其人才的使用”這一課題進行研究,瞭解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遭遇,這對學生來說,既瞭解了社會歷史,又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平時教師還要特別關注社會熱點比較集中的文化現象,並及時使之介人課堂,如當今主持人紛紛著書的現象,可引導學生從文學、社會、文化等多個角度去分析、研討,使大學語文課與社會現實接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將自己的觀點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討論時可採用分組式、辯論式、設定情景式等,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綜合素質。

3.堅持並積極推進課內授課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佈置課外閱讀的重點書目,並要求做讀書筆記。另一方面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將課外讀到的好書目介紹到課堂內,以學生爲主體進行分析、講解、評價,教師只作必要的組織和點撥,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

4.充分利用電化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多一媒體技術大大提高了資訊的傳播量,這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作品多、課時少的矛盾。教師充分利用網絡等資訊渠道,給學生學習《大學語文》提供巨大的資源庫,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比如學習餘秋雨的《都江堰》時,就可引導學生閱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學生從中發現餘秋雨先生在散文創作中的創新及“文化散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查閱對其散文的討論和評價,讓學生嘗試去參與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給詩文配上優美的畫面、標準而動聽的朗誦,可以讓教材變得立體而生動;組織學生欣賞由世界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們討論觀後感甚至續寫故事,這有助於學生們較高層次地把握作品的主題、人物,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師生角色互換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和作品,以老師的角色向全班同學講解,這種授課方式,充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誘發和引導作用,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由過去的被動聽課變成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事實證明,學生們很喜歡也非常珍惜這樣一個實踐機會,同學們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習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扮演文學作品中的角色或舉辦散文、詩歌朗誦比賽;普通話比賽;作文比賽等。改變過於單一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透過“啓發式”、“討論式”等不同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闡述問題。

(三)改革考試方式

1.考試形式

以往考試形式是一張試卷定乾坤,這種做法不適用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很難把一個學期學過的內容全部測驗出來,應把平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加與“學”、“練”的過程給予一定的比例分數。如作文、課堂參與發言佔期末考試成績的10%,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出勤情況佔考試總成績的10%,期末考試成績佔80。這樣做的結果既激勵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練”的教學過程,又達到培養各種能力的目的(動手、動腦、動口能力)。

2.考試能力

(1}考察語言知識、文學知識(作家作品的考覈)、課文閱讀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重在(寫作能力)實際應用。

(2)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定不同特點、不同層次的考察內容,突出“專才”特色。

(3)在考察文化素質的同時,不忘其他素質的考察。

總之,新時期的“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時時注重教學課題,以學生爲核心,認真發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學語文”教學,實現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系統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