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管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論文

論文1.89W

1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相關研究

管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論文

1.1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概念的相關研究

目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大多是在體育文化和校園體育文化概念的基礎上加以界定。由於文化本身是一個十分豐富、複雜的系統,目前,有關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可謂衆說紛紜。以下幾種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較多研究者的認可並較具代表性。

1.1.1“總和式”的廣義定義

廣義方式的定義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範圍最大化,大多是以“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某某、某某的總和”的方式進行概念界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雲學容(2004)認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條件的依託下,由高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體育實踐活動中共同創造的體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高洪教(2008)指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高校這一特定氛圍和環境裏,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爲目標,以身體鍛鍊爲手段和各種體育知識爲主要內容,在體育教學、科研和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王秀強(2010)認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就是發生在高校範圍以內的與體育有關的文化現象,是指以校園爲空間,學校師生員工所採取的體育精神、實踐活動方式及其創造出的體育精神和物質成果的總和。

1.1.2“羅列式”的狹義定義

廣義定義雖然涵蓋全面,但其最大問題在於操作性不強。因此,在進行具體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研究時,研究者更傾向確立一個“狹義定義”。例如,邱欣(2007)指出:高校體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學環境下,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在各種體育活動中相互作用創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態之一,包括體育精神、體育的價值觀念、體育道德、體育行爲和體育能力。”

1.1.3羣體文化說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羣體文化說”也得到了較多研究者的重視與認同。如王成軍(2005)在其研究中的界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園這一特定人造環境中,按照學校教育目的和學校體育目標,以廣大師生員工參與爲主體,以身體練習爲主要手段,以多種多樣的鍛鍊項目爲主要內容,具有獨特表現形式的一種羣體文化。劉超,顧春先(2010)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界定爲“在大學校園環境內所呈現出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是現代教育與現代體育交匯的結晶,它是以學生爲主體、以體育活動爲主要內容、以在校園空間環境內形成並創造學校師生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爲目標,並不斷進行設計和優化組合而形成的以校園體育精神爲主要特徵的不同體育形態的羣體文化。”從以上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概念研究中不難發現,無論是“總和式”的廣義定義、“羅列式”的狹義定義、“羣體文化說”,大多數概念界定都體現了校園體育文化的主體,突出了主體的實踐活動。總和式的廣義定義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可操作性,但卻受到衆多研究者的認同和推崇。這可能是由於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豐富、複雜的系統,這個系統是由許多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文化”一詞指向具有模糊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有200多種,對文化的基本概念難以達成共識,這就導致了文化的下屬概念的模糊與混亂。“羅列式”的狹義定義傾向從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各種要素中抽取出較抽象的、較具代表性的要素進行羅列,但這並不能完全體現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本質,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綜合各方面因素,筆者更傾向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羣體文化說”,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大學這一特定的環境中,以學生爲主要參與主體,以身體練習爲主要手段,以體育活動爲主要內容,以體育精神爲主要特徵的一種羣體文化。

1.2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結構的相關研究

《體育大辭典》中將體育文化結構定義爲:組成體育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相互聯繫,其基本結構爲價值與觀念、規範、技術與教育和物質設施。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更傾向從文化學的角度,藉助文化結構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結構進行分析。其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層說”,物質、制度、行爲、精神文化的“四層說”得到了較多研究者的認同。“三層說”以高洪教在《奧林匹克精神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關係的研究》的闡述較爲全面:從文化學的角度,可以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劃分爲三個層次:分別爲表層的物質文化層(主要包括校園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場地、體育雕塑、體育服裝和體育用品);中層的行爲制度文化層(學校的體育傳統、規範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運動訓練競賽等的規章制度和各類學校體育組織);內層的精神文化層(體育觀念、體育思維方式、體育精神和價值觀、體育知識等),這三個層次是逐層遞進的關係。“四層說”:喬立波(2008)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結構分爲高校校園體育物質文化、高校校園體育教育與制度文化、高校校園體育行爲與規範文化、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四層面。趙鍾暉,陳再勇(2010)以希恩(schein)的組織文化的層次及互動模型和Beare,CaldwellandMillikan的學校文化概念模型爲理論依據,構建大學體育文化的層次結構和要素,分爲大學體育文化物質層、大學體育文化行爲層、大學體育文化制度層和大學體育文化精神層。許多研究者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構成要素基本持相同觀點,但對於要素的組合方式略有不同。在“三層說”說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主體的實踐活動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相對來說,“四層說”的劃分更加全面和細緻,把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各個要素都列在了不同層面上,筆者更傾向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四層說”。不管是“三層說”還是“四層說”,每個層面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這一系統的子系統,各層面之彼此相互促進、相互聯繫、共同發展。其中,精神文化層居於主導地位,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物質文化層是建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基礎和保障;制度與行爲文化層是聯繫精神與物質的中間層面,對其它兩層起到橋樑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形成需要在一定的宏觀作用下,對每個層面進行建設

1.3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特徵的相關研究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相互融合後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有其獨特的特徵。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教育性、導向性、健身性、娛樂性、客觀性、校園性、開放性、創新性等特徵得到了大部分學者的認同。如劉林箭的《對現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理性認識》柏慧敏等人的《論高校體育文化的結構、功能及轉型》,馬萬鳳,徐金華等人的《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徵及其功能》中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特徵的分析。此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規律性、滲透性、實踐性等特徵也得到了較多研究者的高度認同。在衆多關於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徵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只是把校園文化的特徵與體育文化的特徵簡單地疊加在一起,並沒有做到兩者的融合。本文試着從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外在表現特徵、內在表現特徵、社會屬性特徵三個方面進行歸納:

①外在表現特徵:娛樂性與趣味性、羣體性與實踐性等特徵;

②內在屬性特徵:校園性、教育性、導向性、隱蔽性、層次性等特徵;

③社會屬性特徵:時代性、傳承性等特徵;其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現是高校校園環境的特殊性。因此,校園性與教育性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

1.4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功能的相關研究

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研究中,研究者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體育學等不同角度對其功能進行了分析。其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如王平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功能的甄別與探討》、王秀強的《我國百年名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功能的論述。隨着社會的發展對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加深,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素質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構建和諧校園、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以及大學生社會化等方面中的作用逐漸突顯出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人文價值和教育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1.5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途徑的相關研究

在探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途徑的相關研究中,較多研究者傾向根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結構,分別對物質、制度、行爲、精神文化等提出相應的建設對策,在碩士學位論文中最爲常見。例如,邱欣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影響的研究》、何軼的《我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研究》、白磊的《武漢地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等。近年來,研究者試着從新的角度分析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及其價值取向,提出了較有價值的建設途徑。如劉超、顧春先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與價值取向研究》一文中從文化哲學視域、大學精神視野、和諧教育理念的視角分析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意義。提出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應以人爲本,以先進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大學文化創新、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最終實現學校文化建設教育培養人的目的。此外,研究者普遍認識到,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精神、制度、行爲、物質等多方面的協同配合,應從多元化入手,立足於現實,着眼於長遠發展,以先進的體育文化完善高校的管理,突出高校的特色,推進素質教育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同時必須要適應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應着眼於全面規劃、長遠建設;必須要與學校的總體建設相適應。

2已有研究的成果與問題

綜觀國內學術界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已有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研究所持的理論視角較爲廣泛,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人類學等角度的研究都有涉及。隨着社會的進步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不斷加深,學術界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所突破。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素質教育、大學精神、和諧教育理念的研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育人、學生的社會化的研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和諧校園建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等研究得到了衆多研究者的重視。雖然目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但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有待得到進一步的重視:

①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定義、特徵、功能、結構、社會價值、發展的制約因素建設途徑等問題上,並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逐步達成了共識。但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基本問題的探討,特別是結構、功能、特徵、價值等問題的研究成果重複勞動太多,內容相似度很高,這使一些研究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②在衆多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問題的相關研究中,雖然衆多研究從各個層面提出建設途徑和策略,但很大一部分研究提出的建議過於空泛,針對性、操作性不強。

③雖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素質教育的研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學生的社會化、和諧校園建設、人文精神等研究已逐漸得到重視,但目前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面的論述,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和量化研究。

④目前的研究多數集中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現狀描述與分析,這在碩士學位論文中最爲常見。但從歷史的角度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縱向研究相對較少。

⑤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雖然校園體育文化與大學精神、和諧教育理念、高素質人才培養等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大多數研究集中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其他事物的單方面影響,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其他事物的互動研究,無論在理論研究上還是實證研究上都相當匱乏。

3結語

當前我國高校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文化校園”的建設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無疑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對其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歷史階段,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研究,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其概念的辨析及特徵、功能、表現形式等基本問題的理論論述上,顯然不能滿足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其作爲大學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整體發展的需要。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既然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就不能孤立、機械地看待它,而應把它當作一項系統的工程,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大學長遠發展等角度對其進行整體構思與規劃。因此,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高素質人才培養、大學精神、教育理念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證研究上都有待進一步深入。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其他事物互動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拓展,互動指標的探索與互動效應的量化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以及對示範性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進行個案實證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發展取向。此外,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是歷史的積澱,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一個開放、動態的系統,它的發展也是隨着社會文化、學校文化、體育文化等發展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因此,從歷史的角度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進行更深入地縱向研究,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變遷過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其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