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精選11篇)

論文2.8W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精選11篇)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1

隨着新課程的深入推進,越來越豐富的、複雜的課堂生成現象出現在老師眼前。面對生成,該怎麼辦?筆者以爲,“動態生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課堂不再由教師主宰,而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生成,以生成爲教學資源,不斷創新,把師生的互動引向深入,讓課堂上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

一、面對生成:準備好了嗎

面對生成,教師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合適的反應,長不過幾分鐘,短不足十幾秒。仔細審視現實的科學課堂,我們會發現有許多教師面對課堂生成的情況,或手足無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氣中有什麼》一課教學片斷。師出示兩支蠟燭,點燃,再出示一大一小兩個玻璃瓶,問:如果在這兩支蠟燭上分別罩上這樣兩個玻璃瓶,請大家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生:玻璃瓶中的蠟燭會熄滅,小瓶中的蠟燭先熄滅,大瓶中的蠟燭後熄滅。因爲小瓶中的空氣少,大瓶中的空氣多。師:到底會是怎樣呢?讓我們看實驗吧!(教師做演示實驗)師:實驗結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蠟燭先熄滅,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蠟燭後熄滅。你認爲,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1:小瓶內空氣少,所以先燒完,大瓶內空氣多,所以後燒完。生2:燃燒需要氧氣,小瓶內氧氣少,所以蠟燭先熄滅,大瓶內氧氣多,所以蠟燭熄滅得晚一些。

師:也就是說,同學們都認爲燃燒需要空氣。那麼瓶中的空氣是不是全部被燒掉了呢?瓶中到底還有沒有空氣呢?接下來,我們主要來研究這個問題。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兩位同學的發言是有差異的,這反映了兩位同學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水平。分析生2 的發言,我們可以判斷,該同學在課前已對空氣的成分這一知識點有所涉獵,在走進課堂時,他不再是一無所知。教師可透過追問該同學“空氣和氧氣有什麼不同嗎?”引導學生在第一種猜想“瓶中的空氣用完了,所以蠟燭熄滅了”的基礎上,產生又一種猜想:“燃燒需要空氣中的氧氣,蠟燭熄滅是因爲瓶中的氧氣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氣並沒用全部燒完,裏面應該還有空氣。”但教師壓根就未發現這一課堂生成資源。

案例2: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紅墨水滴到熱水和冷水中哪種情況擴散得快”這一問題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接着讓學生用實驗來探究。本來絕大部分學生的猜想和教師心中的結論是“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但是,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組得出的結論是:紅墨水在冷水中擴散得快。這一結論與學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這位教師的意料。於是,這位教師要求學生重做一次實驗,其結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有近半數的小組實驗結論爲“紅黑水在冷水中擴散得快”。該教師慌了,他給學生下了結論,判定是他們將水杯“晃動了”,紅墨水應是在熱水中擴散得快呀,接着馬上轉入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

面對課堂生成,這位教師表現得有些手足無措。意外既然發生了,我們應將“壞事”變“好事”,應該抓住機會讓學生討論:爲什麼同一個實驗,同學們卻得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結論呢?原因是什麼?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影響紅墨水擴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樣的,做對比實驗時需要嚴格控制實驗變量。

二、把握生成:可以這樣做

課堂教學要重視預設,更要重視生成,以促進課堂的動態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把握這些動態生成性資源,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

1、 借一雙“慧眼”——重視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是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觀察,其範圍包括認知水平、學習態度、情緒表現、人際交往、實際操作、獨創等。只有重視課堂觀察,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訊,並冷靜地分析其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靈活地處理教學環節,重組教學方案,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案例3:在進行斜面的實驗教學時,我先用投影向學生講解實驗方法。講解的同時,我不忘觀察每一位同學聽講是否認真,臉上是充滿信心還是茫然無知,因爲我知道這樣一些資訊對後續的教學意義重大。忽然,我發現兩名學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個斜面,用彈簧秤鉤着“重物”正想爬坡。看到這一現象,我意識到,自己講得太多了。於是,我停止了講解實驗方法,而是讓其他同學也先試着做一做。結果,透過實驗,每個學生都有收穫,結論“五花八門”,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費力”“在高度一定的情況下,斜面越長越省力”“在斜面長度一定的情況下,斜面越高越費力”等。

正是重視了課堂觀察,這位教師才能迅速發現有兩位同學不守“規矩”(未等教師發號施令便動起來),並冷靜地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自己講得太多了),靈活處理教學方案(讓其他同學也先試着做一做),才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2、 試一試“太極拳”——將問題返還給學生

將新生成的問題返還給學生,是處理“生成”性資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兩點:首先教師要在短促的時間裏調動大腦中儲存的資料,迅速地形成應對的策略和引導的路徑,需要一個反應思考的時間,同時,需要最大限度地獲取學生對該話題的真實思想。所以,將問題本身返還給學生,無疑會使教師獲得喘息的機會,從容不迫地在內心整合學生的發言,發現問題的癥結,找到巧妙的引導方法。其次,問題從學生中來還回到學生中去,這有意或無意的舉動正契合了新課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

案例4:在《認識磁鐵》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透過實驗得出磁鐵有南北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結論時,一學生突然插嘴說:“老師,我覺得這個結論不對。這兒就有兩塊磁鐵(其實是一塊摔成兩段的磁鐵,斷的一頭在藍色一段的中間),你看它們怎麼同極相吸?”這位同學邊說邊拿同顏色的兩頭相接近,結果是同顏色的兩頭吸在一起了。這一結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學的認同。此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原因,但也沒有對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學生:“對呀,這兩頭都是藍色標誌,應該是同極相斥,但爲什麼會相吸呢?”將學生引向討論中。最後學生透過討論得出“一塊磁鐵斷掉後,每塊都會有兩個極,那塊都是藍色標誌的磁鐵它也有兩個極,剛纔同顏色相吸的那頭可能就是北極,所以相吸了”這一假設,然後,用實驗驗證了這一假設。

3、 打一打“預防針”——生成也可以預設

教學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預設或不需要改進預設?

課程專家指出,新課程改革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亙古不變的至理。我們完全可以在進行教學預設時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預設學生會提出什麼問題、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什麼錯誤……一旦我們做到儘可能地把課堂生成納入自己的教學預設中來,纔可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課堂教學中做到遊刃有餘,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鐵》一課時,爲了解決“自由轉動”這一知識難點,事先在學生探究材料中進行了有意識的預設,準備了一支生鏽的頂針。在隨後的探究中,學生果然提出了疑問:我們的磁針爲什麼不能指示南北方向?於是,教師便把這一組的材料在實物展示臺一一出示,請大家來幫忙解決。不久,有位細心的學生舉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說:“老師,我知道原因了,是因爲頂針上生鏽了。”接下來學生自己想辦法除去了鐵鏽。一陣驚訝聲之後,學生終於使磁鐵重新轉動起來。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此時的磁鐵轉動情況,並得出自由轉動的特點。

最後,筆者以這樣一個觀點作爲文章的結尾:過度生成的課堂,將會是沒有效率的課堂。因爲,生成畢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爲師生提供一個寬鬆自由的空間,富於挑戰的話題,達到解放學生身心,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應該以預先設計和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爲最高境界。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2

一、我校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瞭解,我校小學科學教學實際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校小學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很少(16個科學教學班只有2個科學教學班是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大多數教學班沒有,科學教師所學專業“理、化、生”或相近科學出身的很少。由於農村小學教師缺乏,學校基本上是把科學課作爲“副課”、“搭秤課“來進行教學安排。因此,科學課常存在着擠課、占課現象,甚至有極少數學生一學期連《科學》書都沒見着,談何科學課的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兼職教師影響,科學課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應有的重視。多數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

(三)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

沒有經費投人,無科學實驗室、教育設施奇缺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非常困難,導致學生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落實的難度大。學校的學生從來沒有進過實驗室。要上科學課就乾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變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我校小學科學教學實際現狀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改善我校科學教學條件

轉變觀念,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於它的學科性質。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小學校長及科任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係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從而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二)壯大科學教師的隊伍,增強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

小學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目前教師中有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不多,科學課教師主要任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大多屬於“科學”領域的“新手”,沒經過學科訓練,知識水平上不能達到教學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師亟待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

1。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願上,沒人會上。針對目前我校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侷限的狀況,必須加強我校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提升我校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科學課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學生表示科學課沒意思,學完也沒什麼印象。這與學校科學課教育資源有限、很多內容無法開展,但我認爲影響最大的是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小學校長也要重視本校的科學教育教學。這是提升我校小學科學教師素養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鎮、縣要常組織一些科學教師培訓,努力轉變科學教師的思想觀念。鎮、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目的在於透過競賽激發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進行青年教師科學課堂教學比武、案例設計比賽、現場說課比賽、教師操作技能競賽、科學教師基礎知識競賽、論文評比等活動,給我校科學教師提供很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斷地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小學科學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是基礎,提升小學科學教師素養、教學能力是關鍵,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資源豐富科學課教學內容,這能着實提高我校的科學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3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於程式化,不過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複着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書上有什麼,自己就教什麼。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願,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裏,在本節實驗上選擇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於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採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是極爲有用的,因爲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爲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麼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透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並透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透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瞭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週期複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並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透過巧妙問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開啟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遊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爲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隻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隻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透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助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啓發學生思考:“怎麼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於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後,透過採取小組討論與彙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後的做法,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並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並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4

一、採取各類教學競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