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環境工程學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2.02W

《環境工程學》是吉林師範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也是最重要的主幹課程之一。該課程以培養學生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環境工程問題的基本素質與創新能力,爲以後從事環境治理技術工作、科學研究與設計奠定良好基礎爲目標[1]。課程內容綜合性強、涉及面廣,主要介紹了環境工程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水質淨化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工程及其他污染防治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知識點。該課程在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課程知識點多,學時相對較少,學生吸引消化困難等。而且作爲工程學類課程,與大量工程分析和設計相結合十分必要,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都是難以完成的,以上問題最終導致《環境工程學》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因此,立足於培養直接面向市場和生產第一線的進階應用型人才,透過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強環保設備及工藝設計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訓等措施,對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2]。

環境工程學教學研究論文

1課例單元介紹

格柵是污水處理廠的第一個處理單元,通常設定在污水處理廠各處構築物(泵站集水池、沉砂池、沉澱池、取水口進口端部)之前,主要用以去除廢水中較大的懸浮物、漂浮物、纖維物質和固體顆粒物質,以保證後續處理單元和水泵的正常執行,減輕後續處理單元的處理負荷,防止阻塞排泥管道。因此,本節課程爲環境工程學第一篇“水質淨化與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物理處理單元工藝設計的核心內容。本課例內容節選自蔣展鵬主編的《環境工程學》第三版,教學目標包括瞭解格柵的概念、設定位置及其作用;瞭解格柵的分類;認識格柵設計參數的含義和正確應用;掌握格柵處理工藝的設計計算。爲了達到教學目標,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解決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分析輕綜合等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小組採用“教、學、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基於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對課例單元進行教學改革[3]。

2教學改革思路

針對本課例單元公式多,內容較難理解、環境工程過程過於抽象等特點,對本節課主要採用崗位指向法進行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將格柵的相關理論、方法、工藝設計與實際的工作崗位聯繫到一起,使學生能夠快速接受所學的課程內容,提高其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能力的培養[4]。同時,結合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程度應用現代教育手段,包括利用動畫演示對照講解,觀看實物照片,根據其心理分析採用單獨或小組集中的方式組織不同形式的討論等,使學生能夠更熟練地掌握、應用格柵相關知識點,努力做到使學生對基本概念清晰,能夠獨立完成格柵工藝的設計及計算過程。此外,透過開展課程實習,帶領學生深入到實習單位,結合現場實況和實際施工CAD圖,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進一步強化工程思維,提高技術應用能力。

3課程內容設施

3.1崗位指向教學

在格柵的教學過程中,透過教師對該構築物的作用原理和設定位置關係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對污水處理過程有初步認識[5]。由於崗位指向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聯繫到的相關崗位有很多,如污水處理廠、市政設計院和環保公司等,因此,學生可以以此選擇自己感興趣或適合的方向,在大學期間就做好該崗位的沉澱和積累。

3.2多媒體技術應用

爲充實教學內容,在符合教學大綱規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課程組教師透過自制教學課件,適當壓縮或刪減落後、淘汰的工藝技術內容。此外,在“格柵”工藝的結構組成教學過程中,採用Flash動畫和CAD工藝圖進行展示,透過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實用性,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激發學生在環境工程學術領域中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6]。同時,引導學生鍛鍊CAD製圖的能力,爲將來在相關領域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除了運用PPT等常規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電子教育平臺(網絡課程等),透過這個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日常的溝通。

3.3工藝設計

格柵工藝的設計計算環節採用分組的形式進行。以每3~5人爲一組,並選取一名學生作爲組長。首先,由教師講解格柵的設計參數及計算(如格柵間隙數n、格柵寬度B、格柵總長度L等)公式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然後,學生展開討論,尋找疑難點和確定繪圖重點。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隨時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解答。最後,由小組組長進行結果彙報,並由教師對設計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評判,指出不足之處,並對錶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以對學生的勞動成果表示肯定。透過此種形式,大大強化了學生的工程思維、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達到了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目的[7]。

3.4作業佈置

爲了使學生對所學的課程知識加以鞏固,在課後佈置作業題兩道,分別爲基礎理論題和設計計算題。此外,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針對遇到的疑難問題也可以透過E-mail、QQ等進行詢問。這些方法的'運用,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能使教師在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也增強與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3.5知識拓展

《環境工程學》本身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基於總課時較少、內容較多的缺點,適當的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拓展是十分必要的。針對目前工業實際污染與治理的熱點問題,以行業治理工程爲實例開展課前5分鐘專題討論,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工程開發與設計的討論當中來,在提高學生查閱專業相關資料能力的同時實現知識面的拓寬;可以鼓勵學生多參與環境工程領域方面的課外科研活動,從而可爲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8];充分利用實習基地,把課堂教學與現場參觀有機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此外,爲了使學生能夠及時瞭解環境工程發展的現狀,較全面系統的瞭解環保行業的真實情況,每學期至少聘請環保行業專家爲學生開設有關講座一次,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業務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尋求有關知識,並與其交換看法,切磋相關的學術問題,將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

4結語

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需要性,強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成爲《環境工程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在教學方法上,除了滿足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攻克難點等一般課堂教學要求外,更強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各行業標準與設計規範,把課堂教學與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把書本基礎知識與工程規範相結合,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思維。採用多元化的授課方式,透過小組式討論,大量真實案例的講解,以及課外作業的鞏固、知識拓展等環節,反覆地進行實踐訓練,使學生熟悉和掌握各種實用工程單位的變換,國家相關標準的查取,常規處理工藝的基本原理、工藝特點、設計參數和設計計算公式的應用等,以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這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學生參與其中,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以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綜上所述,《環境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引導學生面向實際問題,訓練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