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效果與對策論文

論文3.16W

摘要:本文基於對大學生互聯網創業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總結影響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因素,結合當前開展創業教育的新趨勢和新理念,提出改善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效果的對策建議,以期爲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高校創業教育教學效果與對策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教育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2015年畢業生人數達749萬,比2014年增加22萬,再創歷史新高。2016屆畢業生預計770萬以上,堪稱史上“最最難就業季”。智聯招聘網站發佈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就業的學生比例爲71.2%較2014年的78.6%有所降低,選擇創業的學生比例6.3%比2014年的3.2%有所上升。這一背景下,研究大學生網絡創業問題,分析高校在推動大學生網絡創業過程中如何發揮有效作用,顯得尤爲重要。本文透過問卷調查結合深度訪談,對河南在校、畢業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意願及認知狀況進行調查,梳理影響大學生網絡創業的因素,結合創業教育的新趨勢和理念,給高校創業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議。

一、問卷設計與發放

1.研究假設。假設1:大學生的專業、家庭背景、性別等個人因素影響其對互聯網創業的選擇。假設2:大學生對於互聯網發展瞭解程度、大學生創業動機、創業能力等認知基礎影響其互聯網創業選擇。假設3:創業種子基金、學校創業比賽、創業免費培訓等影響其互聯網創業選擇。2.問卷設計與發放。問卷問題涉及個人因素、認知程度、扶持政策三個模組,三個模組均按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排序。以客觀選擇題爲主,主觀題爲輔。透過分層抽樣法,向河南鄭州和洛陽不同高校、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隨機發放問卷。共發放1105份,回收1004份,回收率高達91%。將未被認真填寫、未按要求填寫以及空缺率2/3以上的問卷視爲無效問卷。剔除無效問卷64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940份。

二、結果分析與討論

1.基本情況。從性別分佈看,調查對象中男性佔54.3%,女性佔45.74%;從年級分佈看,大一佔13.8%,大二佔60.6%,大三佔25.6%;從專業分佈看,文史類專業與農醫類專業各佔8.5%,經濟管理類專業佔45.7%,理工類佔31.9%,體育藝術類佔2.13%,法學類佔3.12%。在校期間有過經濟性經營經歷的學生佔35.1%。從生源分佈來看,調查對象中來自於一線城市的學生佔5.3%,來自於新一線城市的學生佔2.1%,來自二線城市的學生佔19.2%,來自三四線城市的學生佔73.4%;從學生父母的職業分佈看,35.1%的學生父母從事農林牧漁業,10.6%的學生父母屬於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4.3%的學生父母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3.2%的學生父母屬於專業技術人員,14.9%的父母從事商業服務業工作,其他佔7.4%。2.創業意願。就創業打算而言,41.5%的學生有創業打算,37.2%的學生目前對是否創業處於不確定的狀態,21.3%的學生無創業打算。與此同時,就互聯網創業的興趣而言,67%的學生對互聯網創業感興趣,其中38.3%的學生有意選擇互聯網創業。3.影響因素。運用SPSS對回收的940份問卷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個人因素、認知程度和扶持政策都與大學生互聯網創業意願密切相關。(1)個人因素。個人因素細分爲性別、年級、專業以及是否有過經營性經歷四個維度。運用交叉表對性別與創業意願之間的關係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出PearsonChi-square的sig值大於0.05,說明性別與互聯網創業意願之間無顯著關係。年級與互聯網創業打算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係。當學生處於大學一、二年級時,有近50%的學生對是否選擇互聯網創業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僅有23.1%和38.6%的學生有互聯網創業的意願。大三的學生,雖然仍有33.3%不確定是否進行互聯網創業,但相比大一、大二已明顯下降,選擇互聯網創業的學生比例上升至45.8%。由此可見,年級是影響大學生網絡創業的因素之一。專業與是否有互聯網創業打算之間也具有強相關關係。其中,農醫類、理工類、經管類學生有互聯網創業意願的比例最高,分別爲50.0%、43.3%、37.2%;文史類處於不確定是否創業狀態的學生比例最高,高達75%。經營性經歷與是否有互聯網創業打算之間具有密切關係。相比沒有經營性經歷的學生而言,有過經營性經歷的學生願意選擇互聯網創業的比例明顯下降,不確定程度明顯增加,爲此,採取深度訪談的形式對此展開調查。發現有過經營性經歷的學生大部分選擇傳統行業創業,如開設假期輔導班、打印社、旅行社等,且多半由於自身管理能力欠缺、對政府給予優惠政策瞭解不夠、後期資金週轉不靈等因素以失敗告終。因此,對網絡創業大多持觀望態度。(2)認知程度與扶持政策。從創業動機、創業能力、創業方向以及對當下互聯網行業發展情況瞭解程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後發現:①六成以上學生對互聯網行業發展現狀知之甚少。61.7%的'大學生對互聯網行業發展只瞭解一點,29.79%的學生較瞭解,4.26%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僅有4.26%學生表示十分了解。②學校創業教育不是學生獲取創業知識的主要渠道。2/3左右的學生是透過搜尋引擎獲取的;其次是透過行業書籍及課外相關課程獲取;最後是透過社交活動與學校開設的創業課程獲取。③互聯網創業優勢。創業門檻低,創業難度下降;競爭相對較弱,易於搶佔市場份額;對辦公硬件條件要求較低,利於資本積累;相比傳統創業,團隊成員數目較少,管理難度降低。④逾三成學生希望在創業能力、創業資金方面得到幫助。31.91%的學生希望在校期間創業能力能得到提升,29.79%的學生希望在創業資金方面獲取支援,23.4%的學生希望得到創業知識的相關培訓,19.15%的學生希望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援以及創業實踐機會,19.15%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創業場所以及硬件設備支援,17.2%的學生希望得到企業家的指點。⑤創業團隊、市場環境、創業資金。67.02%的學生認爲創業團隊是影響互聯網創業成功的主要因素,50%的學生認爲創業項目、市場需求是影響學生創業成功的主要因素;40%的學生認爲創業資金是影響創業成功的主要因素。⑥創新、獨立思考能力、承受與規避風險與管理領導力。影響創業的主觀因素中,學生認爲最重要的四項能力依次爲創新能力(佔41.49%),獨立思考能力(佔37.23%),管理領導能力(佔29.79%),承受與規避風險能力(佔13%)。⑦互聯網創業三大熱門方向。38.3%學生選擇經營網店,20.21%的學生選擇互聯網服務類,18.9%的學生選擇網絡即時通訊類,9%的學生選擇在網絡遊戲、網絡資訊安全方面進行創業。⑧過半學生不瞭解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47.5%的學生對於國家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完全不瞭解,50.5%的學生對於國家政策瞭解一點。

三、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建議

1.緊跟發展趨勢,探索教育新模式。美國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最迅速、取得成果最豐碩的國家。二戰後,面對經濟亟待恢復和就業崗位不足的挑戰,哈佛商學院和紐約大學先後開設了“新企業管理”和“創業與革新”課程,創業教育在美國興起。英國1987年發起“高等教育創業”計劃,然後啓動了大學生創業項目並着手建立8個科學創業中心,設立專門機構“創業遠見”鼓勵青年創業。德、法、日等國也紛紛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創業教育”並陸續建立以高校爲中心與專門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合作興辦的創業科技園區。2002年,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高校開展了創業教育試點。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初步成就。目前上海交大成立創業學院,江南大學實施“園區助推型”創業教育模式,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紛紛成立創業學院、創業中心或創業研究機構。浙江、江西、廣東等地高校陸續開創了“虛擬創業”、“商務模擬”等創業實踐活動。然而,河南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依舊沿用傳統模式,主要是透過開設創業法學、創業指導類公選課等,爲各專業學生提供瞭解創業知識的機會;透過開設講壇、成長論壇、就業創業論壇等爲學生創造與成功創業人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然而,總體而言,河南高校的創業教育改革缺乏長遠規劃,創業教育成效低。因此,建議成立河南創業教育研究所,設立創業教育研究課題,長期跟蹤國內外創業教育最新發展趨勢,吸納最佳實踐,結合河南省優勢特色,探索創業教育新模式。2.構建“立體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立體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實質就是儘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對象區別化對待。首先,教育區別化。針對大一、大二學生的創業教育重點是開設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互聯網創業的課程,讓學生了解並認識互聯網創業,如針對工科學生,強調互聯網創業在規避創業啓動資金高、創業難度大、管理強度高等方面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創業的積極性;針對大三、大四的創業教育則以實訓課程和實踐機會爲主,給予有創業打算和正在進行互聯網創業的學生個性化的指導,提高創業成功率。其次,教育個性化。將創新思維和創業素質培養作爲創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對於有較大潛力的學生,要設法因材施教,在標準化教育的基礎上,透過創業競賽等形式,與外界力量(企業、創業孵化器等)合作,進行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指導,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變能力,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如組建創業評估團隊,對具有優質創業能力的創業對象及其創業項目,進行評估,並制定個性化創業教育方案,幫助其組建團隊、凝練方向,定位需求。3.以創客空間爲依託,開展創客教育。未來高等教育的目標一定是讓學生成爲創造者而非消費者,2014年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已明確指出。世界各地大學校園正悄悄發生教學實踐重心的轉移,打破學生作爲課程內容單純消費者的現狀,依託創造和設計的學習方式,督促學生進行更多的內容創造和設計。比如,透過創客空間等物理形式,爲學生搭建起學習和創造的環境,以方便學生的創新和創造。首先,教育全覆蓋。採用“面上覆蓋,點上突破”的方式進行創業前教育。可將創新、創業、創意的精神與理念在初始專業教育過程中不斷滲透,比如舉辦面向全校學生的創業大講堂,邀請當代著名企業家擔當主講教授;或者透過創業計劃大賽、創業模擬夏令營、創業沙龍等活動進行滲透。其次,課程分層次,針對具有明確創業意願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針對創業初級階段的學生開設創業基礎核心課程,以團隊、項目、資金三個核心要素作爲課程切入點,如開設“團隊領導力”、“機會識別”、“需求分析”、“風險資本”、“政府給予大學生創業團隊優惠政策”等方面課程;針對創業中級階段學生,着重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與處理社會關係能力、承受與規避風險能力。可開設創業案例分析、如何看待創業風險與成才、創業學程等專題研討課程,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組織學生進行創業基地見習、創辦企業等實戰必修課;針對着手創業的學生,在創業方向選擇方面給予全面認識的機會。結合學校的優勢資源及學生互聯網創業的方向進行細化開設互聯網創業方向特色課程。特別關注電子商務、互聯網服務類、網絡即時通訊類、網絡遊戲、網絡資訊安全、物流等領域,邀請相關人士合作講授,分享經驗。最後,理論實踐相銜接,創業技能有的放矢。在經過系統的創業技能理論培訓後,高校可與相關合作企業進行合作,利用學生假期時間對學生創業能力進行企業考察。最後,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傳統授課與MOOC等新形式的“互聯網+教育”進行有效嫁接,將學生關注的熱點事件迅速轉化爲可觸碰的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對互聯網行業發展情況的深入瞭解。同時可以邀請行業精英、成功的商業人士,有資歷的教授學者參與網絡教學,透過網絡建立零障礙的溝通,切實給予創業學生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