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問題與建議論文

論文1.55W

作物秸稈乃農作物收穫後留下的“廢棄物”,透過農藝技術將其變廢爲寶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也是杜絕秸稈焚燒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手段。2015年8月,根據《關於開展秸稈資源利用和草產品加工調研工作的通知》(黔農草通[2015]15號)檔案要求,組織相關人員對全縣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情況進行調研,形成調查報告,具體如下: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問題與建議論文

1基本情況

錦屏縣位於貴州省東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徑108°48′37″~109°24′35″,北緯26°23′29″~26°46′49″。東臨湖南省靖州縣,西靠劍河縣,南與黎平縣接壤,北與天柱縣爲界。縣境內大部分海撥在600~800m,屬中亞熱帶溫暖溼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1℃,年日照時數1086.3h,年降雨量1250~1400mm,無霜期320d。全縣轄1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和5個居民委員會,1477個村民小組和5個居民小組,總人口22.95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35萬人,占人口總數的88.6%。全縣國土面積1600.85km2,其中林地面積113858.9hm2,耕地面積8408.02hm2,耕地屬典型的林區農業耕地。

2調研目的

調研的目的主要是全面掌握全縣農作物秸稈年產量、主要品種、秸稈加工利用率和利用方式,根據秸稈利用現狀提出秸稈綜合利用合理化建議。

3農作物秸稈生產和綜合利用現狀

3.1農作物秸稈資源現狀。根據調查統計,全縣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25.5萬畝左右,年產生農作物秸稈8.97萬t(折幹),其中水稻種植面積9.3萬畝,每年秸稈產量3.97萬t;玉米種植面積2.8萬畝,秸稈產量0.87萬t;油菜籽種植面積6.51萬畝,秸稈產量0.73萬t;豆類、薯類、菜類等種植面積6.89萬畝,秸稈產量3.4萬t。

3.2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目前,全縣水稻秸稈約有0.79萬t透過曬乾打垛作爲牲畜冬春飼草過腹還田或畜舍墊料發酵還田,有1.58萬t收割時切碎還田,1.0萬t直接還田,0.6萬t被焚燒處理。玉米秸稈有0.44萬t透過青貯或曬乾打垛作爲牲畜飼料過腹還田,有0.26萬t收割時直接還田,0.17萬t被焚燒處理。油菜籽秸稈有0.21萬t直接還田,0.15萬t作爲牲畜飼料過腹還田或畜舍墊料發酵後還田,0.37萬t被焚燒處理。豆類、薯類、菜類等作物秸稈有1.38萬t收割時直接還田,1.22萬t透過青貯或曬乾貯藏作爲家畜飼草過腹還田,0.8萬t被焚燒處理。

4農作物秸稈機械化利用技術推廣情況

國家實施農機購機補貼後,縣農業局堅持把農業機械化推廣、普及作爲農業節支增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不斷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到目前,全縣擁有水稻全喂式或半喂式聯合收穫機37臺,小型動力脫粒機4000臺。水稻機收率達95%以上,水稻機收秸稈切碎還田達40%左右,主要推廣利用技術如下:

4.1秸稈切碎還田技術。在秋季,重點推廣水稻聯合收穫—秸稈切碎還田—油菜機耕播種技術(或綠肥免耕直播技術),在水稻收割時,利用收割切碎半喂式或全喂式一體聯合收割機,將切碎後的水稻秸稈均勻拋撒到地表,然後利用機耕播種油菜或免耕播種綠肥等冬季作物。

4.2秸稈青貯氨化技術。在玉米、薯類成熟採收時,將玉米、薯蔓等秸稈透過機械加工切碎,裝入青貯池或青貯窖中貯存,作爲牛羊冬春飼料,約利用秸稈0.6萬t。

4.3栽培食用菌技術。用農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既可以豐富城市居民菜籃子,又可引導農民致富,是處理秸稈一舉多得的好辦法,適合於在農戶中推廣。全縣現有食用菌種植戶100多戶,建有專業種植大棚150多個,種植面積80多畝,年產量16.2萬kg左右,利用秸稈約0.04萬t。

5存在的問題

5.1農業機械化水平低。錦屏縣農業屬林區山地農業,固本、河口、平秋、彥洞等鄉鎮耕地處在半山腰或山衝中,只能靠傳統的或半機械化耕作方式來完成,在敦寨、新化、銅鼓等部分鄉鎮,水稻機械收割才能實現秸稈切碎還田。因此,作物收割時秸稈完全機械化處理還田利用率還比較低,作物種類也不多。

5.2農民種植觀念落後。由於受傳統種植習慣影響,玉米、油菜採收時秸稈焚燒的現象零星發生。而留茬秸稈在種植下一季作物時,大部分被深翻(旋耕)掩埋,培肥地力。錦屏縣主要農業生產模式有水稻—油菜、玉米—油菜、紅薯—洋芋等,作物收穫後種植下一季作物時,秸稈直接拋撒田野比較普遍,缺乏科學的處理和利用。其原因之一是機械化處理利用費時費力,缺乏財力支撐;其次,農民朋友認爲本地區處於高溫高溼地區,存在着秸稈拋撒于田野自然腐爛有益於土地的傳統思想。

5.3畜牧養殖業發展緩慢。食草家畜年存欄量不足,沒有規模化集約化秸稈加工利用養殖企業帶動發展,秸稈機械化處理後牛羊過腹還田數量不多。全縣秸稈年產量爲8.9萬t,草山草坡和秸稈理論載畜量5萬多個黃牛單位。目前,飼養量不足2萬個黃牛單位,秸稈機械化處理後牛羊過腹還田爲0.5萬t,過腹還田利用率約5.6%,秸稈資源透過養殖轉化成經濟優勢量小。

5.4缺乏政策扶持。因爲沒有秸稈加工利用國家政策性補助資金扶持,將秸稈加工用於發電、造紙等財力物力消耗量較大,而且收益較低,因此沒有企業願意從事該項產業工作,多餘的秸稈也就沒有被收購利用。

6對策建議

作物秸稈作爲農業生產的.副產品,每年產量都比較大,只有採取科學可行的處理方法,才能將其絕大部分消化掉,使其“變廢爲寶”,這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和必然選擇。結合縣域農業生產習慣和方式,提出如下建議:

6.1資金和政策扶持。積極倡導“種植(作物)→秸稈加工→養殖利用→過腹還田→培肥地力(種植)”或“種植(作物)→秸稈加工→養殖利用→畜肥→生產有機複合肥→種植(作物)”農業生產模式。在秸稈產量比較多的鄉鎮由政府的財政補貼建食草家畜規模養殖企業,制定持續性財政資金鼓勵政策,對發展秸稈加工業和養殖業的實行補貼,透過養殖企業帶動農戶秸稈加工利用,從而促進增加食草家畜飼養量,拉動秸稈加工利用產業化發展,實現秸稈資源到經濟資源的轉化和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有機結合。

6.2提高農機化水平。研發適宜山地作業的農業機械,嚴格農機作業標準,進一步提高秸稈還田質量,減少秸稈浪費,防止出現秸稈焚燒現象。一方面,農機部門要加大農機作業標準的宣傳,加強機手的教育培訓;另一方面,要嚴格農機作業質量標準,強化農機作業質量監督,對未安裝秸稈切碎還田裝備和達不到低留茬技術要求的收割機禁止下地作業。

6.3搞好部門服務。不能實現機收的耕地或作物,由政府統一購買腐蝕藥劑分發給農民,在作物收穫時將其拋撒在田野,使秸稈速效腐爛肥田,實現秸稈速效還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