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新理路探究論文

論文1.12W

摘要:建構主義關注學習者內在需要、前認知結構以及學習情境等因素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對革新大學生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針對當前教育過程中過分聚焦創業理論教育、過分強調理論教育系統性以及忽視社會文化支援系統建設等問題,大學生創業教育應該借鑑建構主義的觀點。大學生創業教育可以從緊扣大學生學習需要,創設主動性實踐,契合大學生前認知結構以及建設社會文化支援系統等方面進行創新。

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新理路探究論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生創業教育;問題;創新

隨着研究與實踐的深入推進,創業教育在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氛圍、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以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確認和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在國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下,已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客觀說來,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內容與學生專業特長脫節、教育形式與學生主體需求割裂、教育過程與學生生活時空分離等問題。創業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創業的理念與知識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學生的成才發展已經成爲高校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建構主義關注教育對象認知結構的生成機理,探討教育過程個體與時空環境之間的互動邏輯,成爲教育改革中優化教育內容以及調整教育過程的重要借鑑理論。借鑑建構主義的理念與方法,提升創業教育進路的針對性、規律性與科學性,成爲創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構主義的學理釋義

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構主義發展成爲教育領域影響最深遠、應用最廣泛的心理學理論之一。建構主義透過對個體原有知識經驗、學習環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進行具體分析,提出教育對象知識與技能的建構生成過程,爲教育的科學展開提供了相當有益的借鑑。學者們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採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於不同研究範式,不斷豐富建構主義的理論內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視域。建構主義核心理論觀點如下:

1.學習的過程以學習者內在需要爲動力源泉。建構主義認爲,教育過程實質就是資訊的轉移與吸收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從來都不可能是被動、機械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有選擇性地選擇資訊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資訊是否能夠有效實現從教育者向學習者的轉移,並不取決於教育者或者教育內容本身,而更多地在於學習者。教育者不斷向學習者輸出資訊,很多資訊被中斷、遺失、拒絕,原因就在於這些資訊無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那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如何生成呢?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根據需要不斷對教育資訊進行篩選,與學習者需要相對接的資訊就能使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並轉變爲學習動力,與學習者需要不貼切的資訊便自然成爲無效教學內容。換言之,教育過程的有效推進的動力源泉並不是教育者的專業知識或者教學內容的數量,而是學習者對資訊的需求程度。

2.學習的過程以學習者知識經驗爲重要基礎。建構主義透過對不同學習範式的學習效果進行比對發現,學習效果直接與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繫。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即心理學所說的前認知結構聯繫越緊密,學習材料就越能爲學習者所認可接受;反之,則更爲學習者所排斥。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學習者不是以眼前學習材料作爲學習原點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而是緊密地依靠前認知結構,將前認知結構作爲學習的重要基礎。當學生要學習新的知識或者技能時候,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尋找新的學習材料與前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繫線索,依據這些線索認知當前學習材料的意義,加深對學習材料的理解。換言之,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不是獨立地建構全新認知結構的過程,而是前認知結構不斷深化、拓展、提升的連續過程。因此,建構主義教育觀尤其強調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建立當前學習材料與學生前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繫,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創設更多的條件與機會。

3.學習過程以學習情境的建構爲關鍵環節。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爲,學習的過程並不如表象所呈現的,只是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資訊交互過程,而應該是教育者、學習者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的資訊對流過程。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缺失學習情境的支援,就難以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難以生成關於學習材料的意義體系,學習過程只能是表面、膚淺的。學習情境不僅只是簡單包括學習過程中的外界環境,更重要的是學習者的社會文化環境。建構主義透過研究發現,個人的學習與社會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的學習過程產生着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習與發展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文化和社會情境在認知發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據學習者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又要有意識地爲教育過程創設社會文化環境支援。

二、建構主義視域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實偏失

在國家政策以及就業形勢的雙重推動下,創業教育已經逐步發展爲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着力點。依託創業教育,革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適應力逐漸上升爲教育領域的共識。在此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日漸完善,爲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與技術支撐。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創業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無效教育等現象依然存在。運用建構主義的科學理念與方法,觀照創業教育的當前偏失,對於明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改進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過分聚焦創業學的理論教授,忽視大學生主體性需要。爲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許多高校迅速成立創業教育學院,統籌協調全校學生的創業教育工作。經過近幾年的積極探索,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漸成體系,爲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堅實的理論武裝,但與此同時也衍生出另外的問題。建構主義認爲,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關注到學習者的內在需要以及推動學習者的主體性實踐,那麼學習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當前創業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以管理學、經濟學專業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爲主,一方面,他們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創業經歷,在創新創業知識傳授中以理論知識爲主,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等直觀感受”[2]。創業教育過分注重“理論填灌”,大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主體性實踐等維度在無形中被遺失。大學生創業教育在課程設計時候過分強調知識內容的系統性以及連貫性,向大學生全面地講授創業學知識。但事實上,創業教育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是純粹學理層面的研討學習,而必須是創業理論與實踐相互映照的聯結橋樑,在實踐鍛鍊中培育涵養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創業教育未能“有意識地關注大學生的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推動大學生實踐鍛鍊,積極在此過程中催生主體的主動積極性”,與建構主義關於學習者內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論觀點是背道而馳的`,弱化着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成效。

2.過分關注創業教育中的理論系統性,忽視大學生前認知結構。建構主義相當重視學習者的前認知結構,認爲只有當前學習材料與前認知結構之間建立聯繫線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學習者對當前學習材料的意義建構,但是當前創業教育的普適性取向卻忽略了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等前認知結構。如前所述,大學生創業教育更多地由創業教育學院牽頭,整體規劃全校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不分文理、不論年級、不問興趣,都採用“千人一面”的授課內容與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時也催生了創業教育同質化現象。大學生來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專業知識、認知模式以及優勢特長,這些都是大學生前認知結構的重要組成元素,對於他們的學習認知以及創業實踐都產生着不容小覷的影響。創業教育忽視了大學生前認知結構的建構規律性,缺乏有針對性地開展就很可能導致“盲人騎瞎馬”的被動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實創業教育戰略任務過程中,如何將大學生的專業思維以及興趣特長等前認知結構結合起來,構建創業教育與專業學習整體聯動的體系顯得尤爲必要。

3.過分強調大學生創業知識的學習掌握,忽視教育情境的創設。建構主義將教育情境作爲學習者重要支援力量,認爲學習者缺失學習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會文化的支援,學習就很難高效有序進行下去。爲此,高校應該聯動家庭以及社會爲大學生自主創業創設堅強有力的文化支援,這是鼓勵大學生將創業知識落實於創業實踐的重要助推力。但是,當前還是有不少大學將自主創業作爲求職不順的後備選項,認爲自主創業只是無奈之舉,而類似思想在學生家長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許多家長不理解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時代價值以及戰略意義,將自主創業與不學無術、不務正業畫上等號。對於這些負向的觀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礙,高校還未能深刻意識到其巨大的消極作用,採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實創業教育過程中更多地着眼於創業學知識,而沒有很好地透過建設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構築家校支援系統、宣傳創新創業現實意義等手段爲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文化觀念方面的支撐。換言之,創業教育如何借鑑建構主義學習情境的理論觀點,強化夯實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情感動力與文化基礎,成爲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業教育革新發展的有效着力點。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創新理路:建構主義的視角

建構主義爲高校革新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嶄新的實施思路,是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創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針對當前創業教育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借鑑建構主義教育觀的理論、方法與技巧,更具規律性、有針對性地推進深化,實現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高效、良性、穩定發展。

1.緊扣學習需要,推動大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以自身需要爲尺度,對學習材料進行篩選,不能滿足需要的學習材料在無形中便會被學習者拋棄。大學生的學習需要不是憑空產生,而是在長期實踐中覺察自我認知不足或者在意識到當前學習材料重要性時候產生的。因此,創業教育要善於、勤於、樂於搭建當前學習材料與大學生需要之間橋樑,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動大學生進行主體性實踐。要增強大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就要讓他們主動體悟這些知識在創業實踐中的價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爲大學生深化認知理解提供實踐基地。大學生深入企業生產與管理的一線,在觀摩學習中切身感受管理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創業知識的重要性以及覺察自身創業知識體系的侷限,這是催生他們返校更加認真投入創業知識學習的有效推動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加促科技成果向經濟效益的轉變。創業教育最終是服務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以及自主創業實踐,爲大學生提供深遠有效的服務,能夠提升他們對創業教育的信任感,而這些都是他們激發大學生學習需要的影響力量。

2.關注前認知結構,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融合創新。建構主義堅持學習的過程是前認知結構與當前學習材料的聯結過程,教育必須爲學習者進行“前後聯繫”提供線索。進一步說,創業教育不能只是單純關注創業學的本體論知識,而應該將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專業特長以及興趣愛好等作爲創業教育整體設計的考量因素。爲此,高校必須探索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互融共生的實施思路。一是轉變學校層面獨立承擔創業教育任務做法,實現創業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學校層面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業教育必選課程與選修課程,院系還應該建立與學院專業特色相適應的創業教育課程。多樣化、針對性、貼專業學習的創業教育課程不但提升創業教育課程與學生思維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學生的前認知結構,而且擴大了創業教育的覆蓋面與影響力。二是重構專業教育課程理念,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專業學習全過程。“專業教育是創業技能培養的根基”[3]。專業教師要準確認識創業教育的教育意蘊,明確其在創新精神培育過程中的積極意義。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融合不是要鼓勵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在大學生認知結構中根植創新創業的基因,實現“少部分學生爲主的培養自主創業爲主轉向面向全體在校學生的崗位創業者”[4]。

3.創設有益教育情境,構建大學生社會文化支援系統。建構主義倡導有效的學習過程必須是在強有力社會文化支援系統中進行的。爲此,創業教育不僅要在大學生創業技能方面下功夫,還應該爲大學生搭建觀念支援系統。首先,依託校園文化載體,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高校可以設立“創客周”,每學期固定在某個時間節點集中開展創業政策宣傳以及創業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創業俱樂部,爲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創業服務;可以嘗試爲大學生配備創業導師,建設“有溫度”的創業教育;可以設計校友企業家創業支援基金,鼓勵校友以實際行動幫助引導大學生有序順利走上自主創業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學生羣體中營造認可創業、支援創業的校園文化。其次,構建家校聯動機制,夯實大學生文化觀念基礎。高校可以利用新生開學家長見面會、寒暑假“給家長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溝通等途徑向家長宣傳創業教育的時代必要性。家長的支援是大學生走上自主創業道路的強大推動力。一言以蔽之,建構主義與大學生創業教育兼具有學理與實踐的耦合性。借力建構主義的理念、方法與技巧,推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優化調整,成爲高校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建構主義與大學生創業教育之間的協同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廣範圍、長時間、多舉措漸進有序地推進。

參考文獻:

[1]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對建構主義的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長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2):124-126.

[3]王佔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論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3):54-58.

[4]黃兆欣,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