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控制工程畢業論文提綱範文3篇

論文1.61W

機械控制工程基礎 是機械工程類學生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控制工程畢業論文提綱範文3篇,供大家參考。

控制工程畢業論文提綱範文3篇

控制工程畢業論文提綱範文一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緒論 10-18

1.1 研究的意義及背景 10-11

1.2 電磁脈衝模擬器 11-13

1.3 瞬態電磁場理論 13-14

1.4 子空間辨識方法 14-17

1.4.1 子空間辨識方法的算法基礎 14-16

1.4.2 子空間辨識方法發展現狀 16-17

1.5 主要研究內容 17-18

第2章 電磁脈衝模擬器研究 18-28

2.1 電磁脈衝模擬器結構組成 18-23

2.1.1 電磁脈衝模擬器幾何結構 18-20

2.1.2 電磁脈衝模擬器工作原理 20

2.1.3 電磁脈衝模擬器脈衝源原理 20-23

2.2 實驗所用電磁脈衝模擬器 23-27

2.2.1 電磁脈衝模擬器工作區 23-24

2.2.2 電容放電式脈衝源 24-26

2.2.3 電磁脈衝模擬器控制器設計 26-27

2.3 本章小結 27-28

第3章 子空間參數辨識理論 28-47

3.1 幾何投影 28-31

3.1.1 正交投影 28-30

3.1.2 斜向投影 30-31

3.2 狀態空間模型描述 31-34

3.2.1 過程形式描述 31-33

3.2.2 新息形式描述 33-34

3.3 子空間辨識數據矩陣構造 34-40

3.3.1 系統相關矩陣 34-38

3.3.2 數據分塊 Hankel 矩陣 38-40

3.4 子空間辨識實現過程 40-43

3.4.1 能慣性矩陣/狀態序列 41-42

3.4.2 廣義可觀測矩陣 42-43

3.5 仿真及實例分析 43-46

3.6 本章小結 46-47

第4章 基於子空間法的電磁脈衝波特徵參數辨識 47-60

4.1 瞬態脈衝波形採集 47-49

4.2 利用子空間辨識法對瞬態脈衝波參數提取 49-59

4.3 本章小結 59-60

結論 60-61

參考文獻 61-65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65-66

致謝 66

控制工程畢業論文提綱範文二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1章 緒論 11-17

1.1 本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2

1.2 輻射測溫技術發展概況 12-15

1.3 紅外輻射測溫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15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章節安排 15-17

第2章 輻射測溫方法及基於顏色測溫原理 17-28

2.1 紅外輻射測溫技術概述 17-19

2.2 比色測溫法及顏色測溫公式推導 19-25

2.2.1 常規窄帶寬比色測溫法 19-20

2.2.2 非線性校正比色測溫法 20-22

2.2.3 雙波段比色測溫 22-23

2.2.4 基於標校的雙波段比色測溫法 23-24

2.2.5 彩色 CCD 顏色測溫原理推導 24-25

2.3 基於辨識建模的輻射測溫方法 25-27

2.4 本章小結 27-28

第3章 統計學習與支援向量機 28-42

3.1 統計學習理論 28-30

3.2 支援向量機原理介紹 30-35

3.3 支援向量迴歸機原理 35-38

3.4 支援向量迴歸模型的優勢與測溫流程 38-40

3.5 支援向量機參數選取方法 40-41

3.6 本章小結 41-42

第4章 支援向量機的改進與參數優化 42-54

4.1 標準支援向量機(NOR-SVM)建模原理 43-45

4.2 標準支援向量機在高溫測量中的應用與分析 45-47

4.3 基於遺傳算法的支援向量機參數選取方法 47-52

4.3.1 遺傳算法的基本原理 48-49

4.3.2 遺傳算法的實現 49-51

4.3.3 遺傳算法選擇支援向量機的結構參數 51-52

4.4 改進的支援向量迴歸機(SOR-SVM)算法 52-53

4.5 本章小結 53-54

第5章 支援向量機在顏色測溫中實驗仿真與分析 54-62

5.1 標準 SVM 與改進後的 SVM 性能測試與對比 54-56

5.2 遺傳算法對結構參數的優化 56-60

5.3 模型仿真結果分析 60-61

5.4 本章小結 61-62

本文總結與展望 62-64

總結 62

展望 62-64

參考文獻 64-67

致謝 67-68

攻讀碩士期間發表(含錄用)的學術論文 68

控制工程畢業論文提綱範文三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緒論 10-15

1.1 課題的背景及意義 10-11

1.2 國內外發展現狀 11-13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1-12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2-13

1.3 論文研究內容 13-15

第2章 定位算法與方案設計 15-25

2.1 定位方法的性能評價標準 15-16

2.2 定位基本原理 16-21

2.2.1 基於測距的定位算法 16-19

2.2.2 基於非測距的定位算法 19-20

2.2.3 新型定位算法 20-21

2.3 現有定位系統和算法比較 21-23

2.4 本系統的設計方案 23-24

2.5 本章小結 24-25

第3章 可視化移動節點的硬件設計 25-36

3.1 電源模組的設計 25-26

3.2 節點運動單元的設計 26-30

3.2.1 節點運動載體 26-27

3.2.2 處理器的選擇 STM32F407VGT6 27

3.2.3 節點姿態傳感器模組 27-28

3.2.4 2.4G 與 PPM 脈衝調製 28-29

3.2.5 超聲波測距模組設計 29-30

3.2.6 GPS 模組設計 30

3.3 節點可視化單元的'設計 30-35

3.3.1 從處理器的選擇 STM32F405RGT6 31-32

3.3.2 基於 OV2640 的視覺模組設計 32-33

3.3.3 基於 MR09-REF2-457 的 WiFi 模組設計 33-35

3.4 監測與控制終端設計 35

3.5 本章小結 35-36

第4章 系統軟件及算法設計 36-56

4.1 系統總體軟件架構 36-39

4.1.1 可視化移動節點軟件架構 36-38

4.1.2 上位機軟件架構 38-39

4.2 節點運動控制算法設計 39-43

4.2.1 四軸姿態的表示和運算 39-40

4.2.2 姿態傳感器數據融合 40-42

4.2.3 四軸的控制算法 42-43

4.3 LwIP 協議棧的設計與實現 43-48

4.3.1 UDP 和 TCP 處理的實現 43-46

4.3.2 LwIP 協議棧的設計與移植 46-48

4.4 上位機軟件設計 48-55

4.4.1 網絡套接字設計 49-51

4.4.2 基於 OpenCV 的圖像識別算法 51-53

4.4.3 待測節點座標計算方法 53-55

4.5 本章小結 55-56

第5章 系統檢測及結果分析 56-64

5.1 系統平臺的搭建 56-58

5.1.1 可視化運動節點平臺搭建 56-57

5.1.2 上位機軟件平臺介紹 57-58

5.2 實驗與分析 58-63

5.2.1 四軸飛行器運動控制實驗 58

5.2.2 視覺與無線網絡傳輸模組實驗 58-59

5.2.3 攝像頭標定實驗 59-61

5.2.4 圖像識別測試 61-62

5.2.5 實時定位實驗 62-63

5.3 本章小結 63-64

結論 64-66

參考文獻 66-70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