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學前教育大專論文

論文1.94W

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學前教育大專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學前教育大專論文

摘要

現代化的學前教育作爲國內就業率最高的專業之一,雖在國內興起時間較短,但在讀學生規模卻相當可觀,並呈遞增趨勢。作爲幼師,音樂技能的掌握是其教學能力的驗金石。但是受西方音樂教學的影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正在走着一條嚴重西化的路,致使中國民族音樂在高校學前教育中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民族音樂是文化的濃縮,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符號。民族音樂在幼師中得不到傳承,其所教授的幼兒就缺少相關的文化氣息。筆者就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的現狀,提出高師學前專業音樂課應以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爲目標,並就其傳承提出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

高師;學前教育

民族音樂教育總是與文化相伴而行,二者互相支撐缺一不可。現代化的學前教育專業在國內興起時間較短,尚不夠成熟,其教育理念多從西方借鑑,而這對於一個剛起步的學科而言是一個必經之路。但在步子邁開後我們就應該思考後面的路該怎麼走纔好。在高師學前教育中,教授和運用西方音樂文化、教學手段成爲主流風潮,就整體而言走的是西方人鋪好的路。但同樣是路,中國人習慣靠右行走,而部分西方國家卻習慣靠左行走,中國人在西方人的路上可以行走,但難免有所不適應。那麼,中國人爲什麼不走一條符合自己習慣的路呢?魯迅先生有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先生想告訴我們“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是走老路還是“另闢蹊徑”在於我們自己的抉擇。可是,我們的“蹊徑”在哪?筆者認爲“蹊徑”的關鍵在於“傳承”,沿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之路前行,纔是我們自己的康莊大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魚”是成果,“漁”是方法和手段,老吃別人打好的“魚”就要受制於打魚人,例如中國人愛吃的鯉魚在美國卻氾濫成災,漁夫與接受“魚”的人會形成認知差異的衝突。所以只有掌握了“漁”,掌握打“魚”方法和手段才能打到符合自己意願的“魚”。國內學前音樂教學工作也是一樣道理,在經過一定的發展後我們已經掌握了“漁”的技術,但在“魚”的種類選擇上還習慣於“老漁夫”的喜好,甚至不遠萬里去“老漁夫”的水塘子討一杯羹,卻對自己水域的本土魚視而不見。這種固化的慣性思維在學前音樂教育文化現象中廣泛存在。在高師學前音樂教育中,西方音樂文化的風潮已佔據上風,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卻相對被動,不是民族音樂文化不夠優秀,而是部分從業者有意的迴避。學前音樂教育的民族化道路走的舉步維艱,但這條路卻對增強國內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感、價值觀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音樂課現狀

(一)中、西音樂課程開設情況

目前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中開設的音樂課,依舊沿用“歐洲音樂教育體系”。所開設的課程,無論是必修課、選修課大多都以鋼琴、幼兒音樂創編、音樂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等課程爲主,課程內容以學習西方的音樂知識,傳授西方的音樂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爲主。而開設的具有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爲主的課程卻很少,有的高校雖開設相關課程,也多爲選修課。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中西方音樂文化爲背景的課程約佔音樂課總課時的70%以上,在音樂課總數本就不算多的情況下,以中國音樂爲背景的課程顯得嚴重不足。而已開設的中國音樂課也多以欣賞課爲主,課程類型模式較單一,課程形式缺少創新。同時由於課缺乏專業、系統的教材,教師多自行擬定上課內容,缺少科學理論作爲指導。通常情況下,高師學前教育中鋼琴課是學時最長的課程,學校一般開設2學期以上,而同樣作爲樂器中的民族器樂卻只能在選修課的某ppt上見一真容。鋼琴課注重音樂技能的培養,而中國民族器樂亦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甚至在聲學和擬聲方面的表現更爲豐富,例如拉絃樂二胡,馬頭琴可以透過滑音技巧模仿馬的嘶鳴,彈撥樂琵琶可以透過絞弦技法展現兵器碰撞的音響,而這些特殊技巧鋼琴卻難以做到。中國民族樂器豐富的表現力不僅體現了民族音樂的生活化和地域化的特點,而且應用於教學中既可以做到文化延伸,又拉近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在這方面西方音樂難免會水土不服。筆者認爲,無論哪種形式的民族音樂學習,都屬於中國民族文化的範疇,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符號。林耀華先生曾在《民族學通論》中說過:“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爲民族,最根本的莫過於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這是我們有別於他國的除生理差異外的獨有特徵。

(二)師生觀念

在教師方面,根據高師學前專業的開課情況所招聘音樂教師多爲鋼琴、聲樂專業,在校期間受西方音樂文化薰陶較多,對西方音樂識更爲熟悉和了解,這種文化掌握偏差必然會反應到學前專業的教學中,而全盤接受西化音樂教育的幼師們又會反應在我們的幼兒身上。在《社會心理學新領域》中認爲:“要改變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要改變他們的兒童教育方式,尤其是五歲之前的兒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應改變這個民族的“基本人格”,從而達到改變這個民族的整個文化。”如果我們的幼兒在音樂方面全盤西化,那一個國家的民族音樂文化就難以傳承。繼而,根據折射出的文化自卑感,民族不認同,國家概念淡薄等問題都將會成爲阻礙國家發展的一種潛在威脅。在學生方面,學生依舊是教育模式中被動的接受者,學校開設什麼課程,他們也只能學習什麼課程。現在學校學生多以不掛科、不曠課、修完學分、順利畢業爲目的,他們很少會想這門課程是否對於我今後的工作、生活有幫助。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除民族類院校外,大多數高校學生對傳承民族或地區文化意識淡化。在一些班級中讓學生說一首自己家鄉或所在省的民歌,竟然全然不知。甚至在聽到地方民歌時報以難以形容的笑。但是當涉及歐美或日韓音樂時,很多學生可以用外語演唱好幾首。他們認爲國外的音樂文化纔是“陽春白雪”,而中國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卻變成“下里巴人”,個別學生甚至以自己只聽外國歌曲,不會一首中國歌而沾沾自喜。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起點在教育,重點是文化,特別是高師學前教育,是我國發展基礎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培養我國幼兒啓蒙的骨幹力量。但目前高師學前專業的學生仍有多數人對未來中、西音樂課的發展還處在迷茫或明顯“媚外”階段。

二、明確高師學前專業音樂課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一)教育意義

“教育”這個名詞始終伴隨我們左右,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才的最終目的是要爲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做貢獻,即爲我國所用,而並非爲他國所用。如今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卻不等於要西化。什麼樣的音樂文化教育最好呢?筆者認爲符合本國自身發展狀況的纔是最好的。我國在發展中一直強調要具有“中國特色”,遵循“中國特色”這條路發展,只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纔是中國人自己的路。同理,高師學前專業作爲培養高等幼兒師範教師的重要陣地,專業中的音樂課亦是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的途徑,也應沿着具有“中國特色”這條路發展。在音樂課中凸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既能注重學生美育的`培養,又能拓寬知識,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堂中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將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透過科學、合理,規範的方式,納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西方音樂文化的同時拓展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讓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中真正做到“兩條腿走路”。中國的青年一代生活在這片沃土上,透過學習本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從而獲得裨益,促使未來從事幼兒工作的青年學生,具備傳授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能力,進而促進青年學生與時俱進和雙重樂感的養成。

(二)文化意義

文化的侵略,可以毀掉一個民族的根基,也可以慢慢吞噬掉整個國家。中國人的靈魂在哪裏?中國人的根就在哪裏?我們需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去尋覓。在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正確引導青年學生全面準確的瞭解中國民族文化,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市場文化衝擊和多元文化興起的風潮下,如何能讓年青一代在當下激烈的文化的碰撞中站穩腳跟?西方的音樂文化已經影響了70、80、90、00甚至10後的中國民衆,在實際生活中發現,不同年代的民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呈遞減狀態。伴隨的西方音樂的盛行,衍生出來的對外文化認同已經至少影響了5個年代的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面臨着正在逐漸消失和瀕臨滅絕的局面,眼下的當務之急,須重視中國民族文化教育,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加強高校整體規劃,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師教育有機銜接,把推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一體化作爲重點,對培養學生學習和欣賞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重大意義。

三、學前專業音樂課的當務之急

(一)制定教材

學校教育離不開專業教材的輔導。基於高師學前音樂類課程缺乏民族音樂文化教材的現狀,筆者對相關教材完善和修訂提出以下參考:首先,應根據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標準,積極組織修訂編寫適應本專業發展需要和育人爲本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教材。便於教師依據教材內容能更加規範、統一的進行備課;便於學生可以更加系統、科學的掌握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其次,高師應組織相關專家撰寫整套的、多層次的關於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課外讀本、音樂文化刊物和音樂科普讀物,方便高師學前專業學生日常閱讀和學習。有利於學生拓展音樂知識,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最後,應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音樂文化特色,選編地方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讓學生在學習中國音樂文化的同時,關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與自己生活貼切的地方音樂文化。教師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大力促進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

(二)平衡中、西文化背景的音樂課比例

根據高師學前專業中開設的音樂課的比重來看,目前仍以西方音樂課爲主,各高師學校應平衡中、西音樂課的比例。筆者建議,對於西方音樂課的學習,應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爲原則,真正做到“洋爲中用”;而對於中國音樂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應重點發展。因爲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是中國人精神之魂,是中國民族發展中亙古不變的永恆旋律。所以,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不僅要在選修課程中有所涉獵,更應在必修課中積極開設,增強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接收民族音樂文化的薰陶,啓發心智。筆者認爲,高師學前專業應加強對中國民族器樂的學習,倡導學生學習中國民族樂器,學校可依據的自身情況,開設民族器樂演奏課,例如,琵琶課、二胡課、古箏課等。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對中國樂器演奏的興趣;還應加強民族理論知識學習,學生不僅要獲得演奏民族樂器的技能,還要學習相關的音樂文化和民族音樂理論知識,例如,關於民族樂曲的歷史背景,中國民族的五聲調式等,爲學生開啟多元智能發展的心靈之窗,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感受生活。“魚”在哪?“魚”在中國的江河湖海里;“路”在何方?“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腳下,需要我們自己走,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