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柏拉圖《斐多篇》中的生死觀探析論文

論文1.67W

毫不避諱地說,柏拉圖的《斐多篇》是筆者度過的爲數不多的哲學著作。能夠完整讀完這篇對話集,一是因爲其本身短小,讀起來並不吃力,二是楊絳先生的譯本,避免了許多哲學術語,較爲通俗易懂。

柏拉圖《斐多篇》中的生死觀探析論文

一、生而爲死

關於靈魂與肉體的辯論,蘇格拉底一直認爲肉體是靈魂的牽絆與阻礙,肉體會有慾望、會生病、需要榮養,這些都影響着靈魂追求智慧的道路,只有真正不帶着肉體的靈魂纔是單純的。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就是學習死,學習處於死的狀態。所以哲學家一輩子都在追求死亡,追求靈魂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

但是,正如主人不會允許自己的牲畜自殺一樣。而人只能等待神的召喚,所以蘇格拉底把雅典法庭對他的宣判,當做是天神的旨意。而他覺得死亡將使他的靈魂超脫了肉體的羈絆,害怕更是荒謬的。

二、靈魂不死

對於"靈魂不死"的論證,第一是的回憶說,知識就是回憶,認識源於記憶,所以靈魂必定是在生前就以及存在的。第二個論證是萬物都具有對立面,都是由它的對立面產生出來的。他用樸素辯證法來證明,大→小,小→大;強→弱,弱→強;快→慢,慢→快;高貴→低賤,低賤→高貴等。由於在一定程度上,特殊情況下,大能夠轉化成小,小亦能變化爲大,從而推斷出一切事物都是有相反的一面,而它也一定就是從相反的一面產生的。如此一來,可見由生到死的過程成立,反之死必然能在一定程度轉化成生。又或反推,假如生生死死只是單程地從一頭走向另一頭,沒有來回的圓轉循環,我們是否可以推出"睡"如果只有一順的過程,沒有反向,那麼睡過去了就不再會醒來。

所以他得出一個生死循環的結論,也正如聖保羅的話:"種子若不死去就不能新生",似乎就是屬於這樣的一種理論。也正是他這種樸素的辯證法,讓我這個本不相信靈魂,堅信唯物主義的人在技巧上一時間也無法反駁。

然而再仔細想來,其實有些推論是可以用自然科學的某些理論去反駁它。數學命題中,如果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有事物情況B;如果有事物情況B,則必然有事物情況A,那麼B就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是通常情況下,這種論斷成立的並不多,經常會出現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或是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的情況,簡單來說正如爸爸是有鬍子的,但並不是所有有鬍子的都是爸爸一樣。大小、高低、強弱在一定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並不能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推出生死兩者之間的轉化。同時快慢高低的轉化,首要條件,其實是在於參照物的不同,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先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爲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參照物可以任意選定。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所以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大小、高低、快慢都是在形容事物某種屬性的程度,而生死卻是事物本身的一種狀態。

三、靈魂淨化說

蘇格拉底說,"當心靈沉潛於其自身之中而不爲聲色苦樂所撓擾的時候,當它摒絕肉體而嚮往着真有的時候;這時的思想纔是最好的;這樣哲學家就鄙棄了肉體".假設靈魂是真實存在的,我也不認同,肉體是阻礙,雖然肉體使得我們與外在世界接觸,然而它也只是單純的作爲一個載體罷了,它並不具有思想,也不能夠形成自己獨立思維,肉體需要依附着靈魂存在,靈魂的解脫,與肉體的分離,就意味着死亡。所謂的肉體的慾望貪念,真正還是源自的靈魂本身。

先秦著名哲學家荀子"性惡論",是我一直主張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如果人一直按照自然原始本性發展,必將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透過後天的學習而來。正如先有人,後再有禮法約束,才能"善".他強調人先天的惡是可以透過後天的教育學習改造的。簡單來說,起初我們剛到這個世界不符我之意願的就總會以哭鬧來反抗,餓了會哭,尿了會鬧,病了會燥,這是人之本性,但父母老師的透過長期的引導教育之後,我們的負面情緒逐漸被壓制,從而學會隱藏,學會剋制,可笑是最後還反被譏諷着不如孩童單純。

靈魂淨化論與荀子"性惡論"在一定程度上是類似的,都是一種由壞變好淨化的.過程。不同的是,前者強調在解脫了肉體的紛擾之後,靈魂纔會是純潔的、是光明的、更是自由的。蘇格拉底說:"哲學家一心相信:愛好智慧能救助自己,洗淨自己".

然而荀子是認爲,"惡"是人的本性,與肉體無關,更多地強調的是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並規勸人們求真向善之心。

四、結論

顯然,《斐多篇》中蘇格拉底與荀子兩者的思想都帶有典型的唯心主義的論調,但我更認同後者,正視自身原本就充滿慾望與貪念,受到世俗的影響。雖然自身淨化是必要的,但這樣改變並不需要以靈魂脫離肉體,在死後才能獲得。後天的教育,對知識的學習纔是淨化靈魂的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賴竹燕。柏拉圖《斐多》中的信念、靈魂、肉體[J].九江學院學報,2007(5)。

[2]齊晶。從靈魂不朽到拒斥死亡-柏拉圖對話錄《斐多》篇[J].社會科學家,2005(5)。

[3]亞里士多德。靈魂論及其他[M].商務印書館,2009(5)。

[4]黃志軍。靈魂與歸途的知性探索-解讀《斐多》的翻譯和《我們仨》的寫作[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4)。

[5]丁紀。柏拉圖《斐多》篇論靈魂不朽[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