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感言

中學數學教師教育感言

感言8.87K

教學方法高低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的原則,教學反思是一項重要的事情,小編整理了中學數學教師的教育感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學數學教師教育感言

      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小學數學中,數學概念、法則、性質、規律、公式、數量關係等都可以視作“數學模型”,數學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生長過程,即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學與生活天然地聯繫在一起,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公園裏有數學、體育中有數學、購物中有數學、圖案中有數學、科技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要讓每一位學生擁有一雙發現數學、欣賞數學的眼睛,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思考世界。

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是學生理解數學的基礎。教師要善於創設多樣的情境,爲學生提供實物、圖、表等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情境去解釋同一個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個問題,豐富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數學問題產生於數學情境,一個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慾望。數學情境不等於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源於生活的有豐富現實背景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源於數學自身的純數學的'問題情境,還可以是源於其他學科的生活常識或科學探索類的情境。在數學情境的問題上,課堂教學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有的教師設定的情境不合理,有的情境偏離教學目標,有的情境不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二是有的教師不會用好數學情境,沒有發揮好情境的功能,使情境在使用中偏離了目標。

我們要努力把數學課上得簡單、快樂,使數學課充滿生機與樂趣,使數學課成爲學生學習創造的樂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數學好玩”,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享受數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個美麗的數學童年。

數學課成功與否的一個簡單標誌就是課堂上學生是否在“動腦筋”,也就是

學生是否積極地思考數學,而不是被動地聽講、簡單地模仿和機械地記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學習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學會“問”數學,要使更多的學生願問、敢問、會問。教師要用一個個問題串起課堂,使學生的學習從問題開始,經歷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到產生或研究新的問題結束。

教師的課堂智慧在一個個具體的教學行爲中體現出來。當學生髮表意見的時候,他能夠正確把握問題的實質;當課堂有精彩生成的時候,他能夠敏銳地捕捉最有價值的資訊;當課堂氣氛沉悶的時候,他能夠妙趣橫生地調整教學;當學生的思路受阻的時候,他能夠引出一條新的通道;當學生無法表達清自己的意見的時候,他能夠引導學生說出來

“節外生枝”是課堂的一份美麗,學生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課堂裏的一個偶發事件,甚至突如其來的“干擾”,都可以成爲難得的教育資源。對於這些突然出現、稍縱即逝的課程資源,只要教師及時地搶抓並有效利用,運用教學智慧巧妙發揮,就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活力、充滿智慧。

“試教”是一種有“爭議”的教學,有很多人認爲多遍的“試教”使“公開課”失去了本真的意義。其實,我認爲本沒有“試教”,每一次教學都是真實的教學(當然,我們反對同一內容對同一批學生的重複教學),在不同班級中的教學怎麼能說“試教”呢,應該更名爲“多次教學”。“多次教學”的目的是使教師更好地感悟學生,感悟課堂,積累教學實踐智慧,提升教學水平。

有位詩人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們很多教師也有這樣的感覺,每天上課、下課,好像也沒什麼好研究的。其實,課堂是研究的最佳場所,教師處於研究的最佳位置,教師可以從一節課的對比,一個案例的解析、一次學生訪談、一個問題小調查開始進行研究,研究要做得細、做得實,把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的感悟記錄下來就是一份好的研究。於是,當你真正走進研究的時候,你會驚呼:這邊風景獨好!

“課例研究”是一種適合教師的研究方式。“課例研究”使教師經常處於一種反思狀態,有助於教學理論的內化與實踐水平的提升,有利於提高教師形成敏銳的課堂觀察能力,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自我監控能力,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領悟能力。教師經常開展“課例研究”,教學纔會常教常新,教學纔會變得鮮活有趣、充滿生機、充滿智慧。

孩子的世界像神祕的海洋。走進孩子的世界,你能看到孩子的世界色彩斑斕,你能聽到孩子的“一百種語言”,你能感受到孩子心靈的美麗;走進孩子的世界,你能知道孩子每道錯題的根源在哪裏,你能知道孩子不喜歡數學的原因是什麼,你能知道孩子的個性差異有哪些我們要學會“蹲下來”,走進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