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描寫靈隱寺的導遊詞

導遊詞2.93W

靈隱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爲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築構成。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描寫靈隱寺的導遊詞,歡迎大家的閱讀。

描寫靈隱寺的導遊詞

描寫靈隱寺的導遊詞一

到杭州旅遊,一看西湖,二看靈隱,靈隱位於西湖西部的靈隱寺飛來峯旁,離西湖不遠,可謂“不可不去”。

相傳始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裏山峯奇秀,以爲是“仙靈所隱”,就在這裏建寺,取名靈隱。

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

靈隱一帶的山峯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爲“靈隱寺飛來峯”。

靈隱寺飛來峯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靈隱寺飛來峯”的詩句

1993年,靈隱景區新闢了“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它借靈隱寺飛來峯山林之勢,把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經典造像(如:樂山大佛、龍門石窟等)微縮於此,值得一看。

特別關照:到靈隱旅遊,一定要到靈隱寺飛來峯最大的石刻--大肚彌勒佛前照個像,取景費1元。

餐飲:遊靈隱,看靈隱寺飛來峯,可別忘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領略佛教文化之後,你可以到合澗橋畔的天外天菜館重食人間煙火。澗水在樓前潺潺流過,古剎鐘聲隱約可聞,在此品嚐美味佳餚,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靈隱寺位於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峯山麓靈隱寺飛來峯前,是中國佛教著名的“十剎”之一。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裏山峯奇秀,以爲是“仙靈所隱”,就在這裏建寺,取名靈隱。

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入口的彌勒佛坐像,已有200年曆史。彌勒佛背後的護法天神韋馱像爲南宋時作品。大雄寶殿高33.6米,是中國儲存最好的單層重檐寺院建築之一。殿內正中有貼金釋加牟尼像,淨高9.1米,加上蓮花底座和佛光頂盤,高達19.69米,坐像用24塊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細而莊嚴。大殿兩側分列“二十諸天”和“十二圓覺”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後側有海島立體羣塑,共有浮雕150多尊。大雄寶殿、天王殿兩側有五代時所建的石塔和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所建經幢,距今已有1000餘年。清康熙皇帝曾題“雲林禪寺”四字。

靈隱一帶的山峯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故稱“靈隱寺飛來峯”。靈隱寺飛來峯又名靈鷲峯,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與周圍羣山迥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靈隱寺飛來峯的廳巖怪石,如矯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彷彿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峯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讚:"湖上諸峯,當以飛來爲第一。

靈隱寺飛來峯奇石嵯峨,鍾靈毓秀,在其巖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爲珍貴,堪稱我國石窯造像藝術中的瑰寶,故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隱寺飛來峯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清澈明淨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涌不息,飛珠濺玉,如奏天籟。明代畫家沈石田詩云:"湖上風光說靈隱,風光獨在冷泉間。"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描寫靈隱寺的導遊詞二

我曾經經遊覽過許多山川名寺,靈隱寺就是其中之一,靈隱寺作文。公元326年,從印度來了一個和尚,名叫慧理,他見這裏山清水秀,白雲飄飄,怪石嶙峋,很像印度的'靈鷲山,於是驚訝地嘆道:“此中天竺國靈鷲山下的小鋒,怎麼會飛來此地呢?佛祖如來在世時,靈鷲山多爲仙靈所隱藏之地,看來這地方也將成爲佛國佳境。”於是他便在這裏建寺,取名“靈隱”,將寺前這座峯稱作“靈隱寺飛來峯”。

靈隱寺的正門有面黃色的牆壁,上面寫着“咫尺西天”四個大字,導遊阿姨說這就是告訴我們此處離佛境不遠了。旁有天竺三寺,前有靈鷲飛來,只要再跨上一步便到了佛國世界——靈隱寺了。走在恬靜的小路,參天古樹遮天日,身邊潺潺清流伴隨,一溪之隔是幽幽秀峯,那種消除塵意的感覺,真彷彿來到仙靈所隱之地。走着走着我們來到了冷泉亭,這建立在溪流之上的冷泉亭,是一千多年來詩人留戀、聚會、休息、賞景的地方,特別是白居易、蘇東坡常在亭上飲宴賦詩,處理公事。

接着,我們來到了靈隱寺天王殿的正門,只見殿屋重檐下縣掛的兩塊橫匾,一塊是靈鷲飛來,一塊是雲林禪寺。說到這個還有個小故事。傳說康熙六下江南,四到靈隱 。有一次,在寺院主持諦暉法師陪同下,登上了寺後的北高峯,只見寺院籠罩在晨霧之中,眼前的靈隱寺飛來峯雲林漠漠,分外幽靜。回寺後心情仍然激動不已。酒過三巡,主持請皇上題一塊匾額,留下墨寶,康熙乘着酒興,滿口答應,便鋪開紙張大筆一揮,那知一落筆,就把繁體字靈隱的靈字寫的過大,下面就無法寫了,這時康熙的大學士提醒他杜甫的詩句“漢江終吾老,雲林得爾曹“的詩句於“靈隱寺”就寫成了“林雲禪寺”,這是寺中的拄持納悶了,這“靈隱寺”怎麼就成了“雲林禪寺”呢?康熙皇帝解釋道:“靈隱寺身在山坳裏,前有山必有林,上有天必有云,我乃寫風景之幽雅矣;再看看寺院裏燒香人之多,就像樹林那樣密不可數,香的煙霧環繞在寺院的上方就好像雲彩一樣,我乃寫寺院規模之大矣,不好嘛?”這一說隹持也無話可說,只得高高的懸掛着,雖然這四個大字在天王殿已掛了300多年了,但杭州人至今也沒人叫它“雲林寺”的。靈隱寺中的故事多又多,說也說不完,希望下次再遊這佛門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