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

語文課文《雲南的歌會》練習題

試題6.38K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透過課文《雲南的歌會》的學習,我們又掌握了不少的語文知識。今天小編還給大家準備了“雲南的歌會練習題”,同學們可以動手寫一寫,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語文課文《雲南的歌會》練習題

教師寄語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民俗文化是其中流光溢彩的一部分。因爲來自民間、反映民生、融匯人情、體現人性,這個單元宛如一幅有聲有色、盡善盡美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些課文,你不僅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小事中蘊涵的樂趣和文化氣息,還能品味到現當代文學大家們平實質樸的語言中傳達出來的無限情趣和意蘊。你一定會喜歡的!

單元學習建議

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用心感受美好的民風民俗和人情人性,感受生活中蘊涵的詩意;學習揣摩品味含義幽微的詞語和句子,體會平實、口語化的文字所傳達的韻味和情致,感受漢語豐富的表現力;並學習多角度、多手法描寫事物的手法。

課前預習

1.請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⑴蹲(jù) 在松樹林子和灌木溝凹處。

⑵戴勝鳥喜歡在晨光(xī) 微中,坐在人家屋脊上,叫個不停。

⑶這種年輕女人打鞦韆,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yoú) 遊自在,若無其事。

2.下面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應和 和煦 酬和 和麪

A.hé hé huò huō B.hē hé hè huò

C .hè hé hè huó D ō hé hè huó

3.本文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散文,作者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請你閱讀全文,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提煉資訊,概括要點作答,並將自己感受到的情趣記錄下來。

三個場合歌唱的特點文章側重表現的內容文章傳達的情趣

山野對歌使用各種技巧比拼才情唱歌的人

基礎積累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至8題。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就jì( )多內行,開口jí( )見高低,含糊不得, 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

4.根據拼音在括號裏寫出漢字。

5.根據語言環境,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關聯詞。

6.結合語言環境,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譬喻,比賽機智才能。

7.根據文段內容,“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以下幾種方式: ; ; 。

8.“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一句中“多”字能否刪去?談談你的理由。

閱讀探究

(一)

閱讀課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9.節選的文段介紹了雲南歌會的兩種形式,請你各用一句話分別概括文段的大意,要求講明演唱者、演唱的地點、方式和內容。

10.第四自然段用了許多筆墨描寫自然風光,這些內容與“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麼關係?你覺得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11.第四自然段的動詞富於表現力,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結合語言環境進行品析。

12.根據第五自然段的內容,作者認爲舉行“金滿鬥會”的實質意義是什麼?請你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2分)

13.請你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這個句子:

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

(二)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問題。

夜來聽到淅瀝的雨聲,還夾着嗡嗡隆隆的輕雷,屈指計算今年消失了的日月,記起小時覺得有趣的端陽節將臨了。

這樣的雨,在故鄉說來是爲划龍舟而落。若在故鄉聽着,將默默地數着雨點,爲一年來老是在龍王廟倉房裏那幾只長而狹的木舟高興,童心的歡悅,連夢也是甜蜜而舒適!北京沒有一條小河,足供五月節龍舟競賽,所以我覺得北京的端陽寂寞。既沒有划龍舟的小河,爲划龍舟而落的雨又這樣落個不止,我於是又覺得這雨也落得異常寂寞無聊了。

雨是嘩啦花啦地落,且當做故鄉的夜雨吧:臥在牀上已睡去幾時候的九妹,爲一個炸雷驚醒後,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又怕又喜,將摟着並頭睡着的媽的脖頸,極輕的說:

“媽,媽,你醒了吧。你聽又在落雨了!明天街上會漲水,河水自然也會漲水。莫把北門河的跳巖淹過了。我們看龍舟又非要到二哥乾爹那吊樓上不可了!那橋上的吊樓好是好,可是若不漲大水,我們仍然能站到玉英姨她家那低一點的地方去看,無論如何要有趣一點。我又怕那樓高,我們不放炮仗,站到那麼高的樓上去看有什麼意思呢。媽,媽,你講看:到底是二哥乾爹那高樓上好呢,還是玉英姨家好?”

“我寶寶說得都是。你喜歡到哪一處就去哪處。你講哪處好就是哪處。”媽的答覆,若是這樣能夠使九妹聽來滿意,那麼,九妹便不再做聲,又閉眼睛做她的龍舟夢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倘若說:

——老九,老九,又漲大水了。明天,後天,看龍船快了!你預備的衣服怎樣?這無論如何不到十天了啦!

她必又格登格登跑到媽身邊去催媽趕快把新的花紡綢衣衫縫好,說是免得又穿那件舊的花格子洋紗衫子出醜。其實她那新衣只差的一排扣子同領子沒完工,然而終不能禁止她去同媽嘮叨。

晚上既下這樣的大雨,一到早上,放在檐口下的那些木盆木桶會滿盆滿桶的裝着雨水了。這雨水省卻了我們到街上喊賣水老江進屋的功夫。包糉子的葉子便將在這些桶裏洗漂。

……

僥倖雨是不落了。那些小孩子們對天的讚美與感謝,雖然是在心裏,但你也可從那微笑的臉上找出。這些誠懇的謝詞若用東西來貯藏,恐怕找不出那麼大的一個口袋呢。

我們在小的'孩子們(雖然有不少的大人,但這樣美麗佳節原只是爲小孩子預備的,大人們不過是搭秤的豬肝罷了。)喝彩聲裏,可以看到那幾只狹長得同一把刀一樣的木船在水面如擲梭一般拋來拋去。一個上前去了,一個又退後了;一個停頓不動了,一個又打起圈子演龍穿花起來。使船行動的是幾個紅背心綠背心——不紅不綠之花背心的水手。他們用小的橈槳促船進退,而他們身子又讓船載着來去,在他們,真可以說是用手在那裏走路呢。

……

過了這樣發狂似的玩鬧一天,那些小孩子如像把期待儘讓划船的人劃了去,又太平無事了。那幾只長狹木船自然會有些當事人把它拖上岸放到龍王廟去休息,我們也不用再去管它。“它不寂寞嗎?”幸好遇事愛發問的小孩們還沒有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爲難他媽。但我想即或有聰明小孩子問到這事,還可以用這樣話來回答:“它已結結實實同你們玩了一整天,這時應得規規矩矩睡到龍王廟倉下去休息!它不像小孩子愛熱鬧,所以他不會寂寞。”

14.從上面的文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家鄉端午節有什麼風俗?

15.作者爲什麼說“雖然有不少的大人,但這樣美麗佳節原只是爲小孩子預備的,大人們不過是搭秤的豬肝罷了”?請聯繫具體內容說明原因。

16.結合語言環境,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含義:

⑴北京沒有一條小河,足供五月節龍舟競賽,所以我覺得北京的端陽寂寞。

⑵它不像小孩子愛熱鬧,所以他不會寂寞。

17.文章的語言很有表現力,而且情趣盎然,請你從文中選一個句子進行賞析。

18.文章開頭寫北京端午節,有什麼作用?

答案

課前預習

1.⑴踞⑵熹⑶悠 2.c 3.山路漫歌;即興的自由唱歌,發乎性情,自然成趣;唱歌的環境。村寨傳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唱和相續,傳承歌曲;唱歌的場面。文章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和讚賞。

基礎積累

4.既;即 5.卻;所以。 6.開頭先詠他物起興抒情。 7.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互贊。 8.不能,因爲雲南對歌以情歌爲主,但“也唱其他故事”,所以不能刪去,這個字型現了語言的準確精當。

閱讀探究

(一)9.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在山路上邊趕馬車邊唱山歌;全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在住處院子兩樓和長廊下,圍坐各自輪流低唱《十二月花》等民歌。 10.這些內容爲“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美麗的場景,以秀麗的自然風光來烘托映襯女孩清麗的歌聲;寫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聲交相應和,交織成一首田園交響曲,更能表現人與自然共處的和諧之美。 11.如“鑽”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雲雀飛向天空的速度,形態,顯得生機勃勃。如“鼓勵”這個詞,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雲雀天生膽小、善良的特點,使雲雀羣顯得活潑可愛、情趣盎然。 12.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13.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的松濤,體現了聲音雖小卻雄渾有力、氣勢恢宏的特點。

(二)14. 賽龍舟、包糉子、小孩穿新衣。 15. 因爲這樣的佳節給小孩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充滿期待,又對天心存讚美與感謝,還能享受到穿新衣、看龍舟的快樂,而大人的情感體驗沒有這麼強烈,所以作者以一種童真、風趣的語氣表達了這種差別。 16. ⑴不熱鬧。⑵孤獨。 17. 示例:比如“這些誠懇的謝詞若用東西來貯藏,恐怕找不出那麼大的一個口袋呢”這個句子,將無形的語言具體化,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心中的謝意,又充滿童真童趣。 18. 文章以北京端午節的寂寞來爲下文作鋪墊,襯托出故鄉端午節的熱鬧和溫馨,表達出作者對童年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