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導遊詞2.74W

作爲一位傑出的導遊,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涪陵白鶴梁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1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我代表中國旅行社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叫溫雨嫣,大家可以叫我小劉,我希望帶給大家如春風般溫暖的服務。

白鶴梁題刻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樑。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纔會部分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這就是名揚中外,被譽爲世界水文奇觀的“白鶴梁題刻”,1988年國務院頒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常年受到江水浪潮沖刷,石樑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譽爲水下碑林的“白鶴梁題刻”,主要分佈在220米長的中段上。據考察,石樑上刻有自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至當代,白鶴梁共有題刻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誌者3尾,計三萬字。其中,有姓名可考者300餘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現代1200餘年的史蹟。白鶴梁所記載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況,忠實地記錄了唐朝廣德元年以來1200餘年間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統的反映了長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規律,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白鶴梁題刻堪稱“長江古代水文站”,可說是“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水利專家們據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長江枯水水位和洪水發生的週期,爲長江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爲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動工興建,提供了確切可靠的科學依據,可見“白鶴梁題刻”科學價值之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爲“儲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朋友們,白鶴梁更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銘刻的石魚水標和現代水文站測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標系統觀測江河的水位變化,至今不足百年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鶴梁上鐫刻的石魚,就起到測量水位變化的作用了,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和聰明才智的體現。爲此我深深爲我們國家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而感到自豪而驕傲!

“白鶴梁題刻”不但很有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而且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可說是書、藝、文三絕,美不勝收,100多段文字題刻共三萬多字,既有古今官員,文人墨客的手跡,又有名不見經傳的無名氏題字。

其中,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衆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這些石刻當中最出名的得算唐代的所見魚和清代的雙鯉魚。

白鶴梁石刻歷來爲世所重視,那是因爲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由於江水每年枯盈不同,前人刻下的石魚並不是每年都能夠露出水面。人們慢慢發現,石魚“露面”的第二年往往是個豐年,於是乎,“白鶴繞樑留勝蹟,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說法就流傳開了。

三峽工程的開建,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夢想。然而,當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鶴梁題刻也將永遠眠於水下40米深處。如何保護好這一“國寶”,成爲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考驗。經過無數專家學者的科學考證,最厚採納了再原址修建沉箱式博物館的意見。因爲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又形成了一個旅遊景點,而且增加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能性。從2003年正式開工, 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行落成儀式。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於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遊客可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

待會兒,各位朋友到了白鶴梁,有三種方式參觀這些石刻,一是透過廊道的玻璃窗觀看,二是透過操縱攝像頭觀看,三是對潛水較感興趣的,可以身穿潛水服與我們的石刻來一個親密接觸。

各位朋友,白鶴梁的遊覽現在已經圓滿結束了,非常高興今天能夠陪同大家一起參觀白鶴梁,同時也謝謝各位對我的工作的配合和支援。希望大家旅遊順利,一路玩得高興!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2

各位團友:

       大家好!

我是來自重慶——旅行社的導遊,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這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別看—師傅年紀輕輕,駕駛技術可是一流的喲,所以我們大可放心乘坐。在這裏,我代表——旅行社對各位團友的光臨表示最衷心的歡迎,同時,也希望在我們兩的真誠服務和各位貴賓的支援下,在重慶的享受得到一個圓滿的快樂的旅程。

白鶴梁題刻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爲“儲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樑。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衆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繞樑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爲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之後我們去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已於20xx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 遊客朋友們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裏又藏着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遊客朋友們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透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透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好了,現在我們前面馬上就要到景區了,請大家做好下車準備,去感受這神奇的景觀吧。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3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早上好!看大家面色紅潤,生氣勃勃,可想昨晚定時做了好夢吧!很高興能在這陽光明媚的週末與大家準時相約在這臺旅遊車上,我是今天的導遊——,這位是今天的安全使者x師傅,今天將由我們帶領大家一同走進涪陵的白鶴梁。

白鶴梁,是位於長江上游重慶直轄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m,寬約15m,因長年有白鶴駐足於此,故得名白鶴梁。 也有人說這個名字的由來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今合川),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雲集之石樑,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爲至交。漁人仍然輕舟佈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後,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白鶴梁大部分時間都沉澱在江水之中,只有在冬春交替之際,長江進入枯水期,咋們的白鶴梁纔會水落石出,露出真容。但是出水時間一般不過二十天,有時僅僅幾天而已。白鶴梁之所以被稱爲奇觀,是因爲它有重要的科學和文化價值,至今爲止,仍保留着許多歷代的石刻,其中不乏歷代大書法家,大文學家的真跡。因此,白鶴梁有“水下碑林”之譽。這些石刻當中最出名的得算唐代的所見魚和清代的雙鯉魚。

建國後我國研究文物的學者和水文科學工作者到這裏考察,他們發現白鶴梁石魚石眼所處的水位與現在航道部門記錄的當地水位零點位置基本一致,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這意味着早在12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對長江水位的變化有一個準確的記錄。所以,白鶴梁又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古人不僅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記錄下了長江水位的變化,還從中發現長江水位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他們觀察到每當長江水位在枯水期落到石魚下面的時候,第二年往往是一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所以自古就有“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說法。

三峽工程的開建,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夢想。然而,當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鶴梁題刻也將永遠眠於水下40米深處。如何保護好這一“國寶”,成爲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考驗。經過無數專家學者的科學考證,最厚採納了再原址修建沉箱式博物館的意見出自因爲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又形成了一個旅遊景點,而且增加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能性。從20xx年正式開工,到20xx年9月三峽大壩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兩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壓縮爲一年,期間又經過了兩年多時間的漫長停工期。20xx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行落成儀式。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個部組成。

待會兒,各位朋友到了白鶴梁,有三種方式參觀這些石刻,一是透過廊道的玻璃窗觀看,二是透過操縱攝像頭觀看,三是對潛水較感興趣的,可以身穿潛水服與我們的石刻來一個親密接觸。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的景區就要到了,請各位做好下車準備,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注意安全,謝謝!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4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夠在涪陵和大家見面,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唐。歡迎大家來到涪陵,接下來幾天就由我陪大家一起度過了,我會熱情地爲大家服務,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儘管找我。希望大家能夠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

今天我們要去的第一站就是白鶴梁了,它也是我們涪陵最富盛名的景點。白鶴梁位於我們重慶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爲“儲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樑。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白鶴梁長年淹沒在江水中,僅在冬末枯水季節露出水面。考古學家在石樑上共發現文字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題刻記載了唐廣德元年至本世紀初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爲研究長江上游的歷史枯水水位變化規律提供了可靠資料。被譽爲“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

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等歷代騷人墨客衆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它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位於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於江底。爲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的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你們可以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透過航空玻璃窗觀看白鶴梁水下題刻。除此之外,你們還可以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岸邊陳列館內,透過電腦屏幕觀看水下攝像頭拍攝的水中白鶴梁題刻實況;甚至部分有需要的遊客也可以潛水參觀。

目前涪陵白鶴梁已經納入重慶市六大精品景區之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提檔升級改造。另外,下一步,我們白鶴梁題刻還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到時候歡迎你們再來,會有更多的驚喜。

涪陵白鶴梁導遊詞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賴,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遊,我會熱誠爲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遊覽之前,我想先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樑。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纔會部分露出水面。樑上有石刻碑文160餘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爲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xx年2月開工,20xx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稱巴子樑,關於其名稱的來歷,一說是因爲白鶴羣聚集樑上得名白鶴梁,還有一說是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樑,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樑上題刻有衆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被譽爲“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誌,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爲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衆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位於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於江底。爲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於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遊客可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透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 ,關於遊前簡介我就先說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