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思想總結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老師教學工作總結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經過這段時間辛勤付出,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總結吧。那麼教學總結怎麼寫才能體現你真正的價值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老師教學工作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老師教學工作總結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老師教學工作總結1

本學期我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本學期即將結束,現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分析

我所擔任的這個班共有學生44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9人。總體來說,學生熱愛集體,互幫互助,勤奮努力,有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進取心。但是有個別學生還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採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績

(一)努力鑽研教材,正確把握課程標準,領會教學意圖和教學目標,探索教法,根據學生髮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重視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爲基礎,提供孩子們熟悉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並能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增加聯繫實際的內容,使孩子們瞭解現實生活中處處有品德,品德與社會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

(三)選取有趣的內容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中成長進步。

(四)堅持每天閱讀,不斷提高自己學科水平,在拓展自己知識面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髮展。

(五)不斷加強自己的教學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努力鑽研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氣氛能夠充分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六)在平時的學習中,允許每個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品德與社會。

(七)認真作好教學反思,對每堂課的成敗及時地進行總結和反思,適時總結經驗教訓,找出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的過程,將在課上所遇到的問題和失誤,及時記錄下來,尋找原因,努力解決,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

(八)認真備課,上課,加強與優秀教師的交流溝通,向優秀老師學習、請教。

三、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一)如何蒐集、整理、設計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展現更大、更豐富的世界。

(二)如何增強個別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四、今後的打算

(一)針對學校情況、家庭情況、班級情況、學生情況有的方矢的地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閱讀一些相關的教育理論書籍,力爭與實踐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與社會相結合,促進自身發展,促進學生髮展。

(二)認真耐心地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促進學困生的轉變與進步,成長與發展。

(三)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並着眼於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爭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歷,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更感興趣、更加熱愛、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老師教學工作總結2

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本人承擔了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進行熱愛家鄉教育,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單元是《歡迎到我家鄉來》,教材充分關注本省的社會發展特點,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將“一山一水一聖人”拓展出去,將我國的名山大川、傳統文化、古老文明、歷史人物等知識有機的串聯起來。我充分挖掘本地資源,讓學生透過問大人、上網調查、蒐集資料等方式蒐集本地的'名勝古蹟、風景秀麗的地方、土特產、傳統風俗、家鄉工藝品、家鄉名人,舉行家鄉風情博覽會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麗,感受家鄉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爲依託,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

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以“參加集體活動有益還是無益”爲題展開辯論會,學生積極性很高,多方蒐集資料,派選正、反方隊員,積極進行辯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深地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的好處。在學習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時,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讓學生讓王查一查、實地看一看培養學生動手蒐集能力。

三、宣傳環保,讓學生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第三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生活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本單元“源於生活、貼近生活、引導生活”,我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爲探究性學習,在“垃圾帶來的煩惱”、“節約用水”、“環境好我快樂”這幾個主題活動中,我安排了討論、調查、表演、製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對環境污染有充分的認識。同時我也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資料,讓學生對環境問題認識更充分,透過舉行保護環境報做什麼“演講會、“環境保護從我做起”黑板報等讓學生在自己環保的同時宣傳環保。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脹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老師教學工作總結3

本人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德育成績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透過本期教育,學生整體有所提高。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對學生的評價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

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總之,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