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6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透過它可以全面地、系統地瞭解以往的學習和工作情況,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6篇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1

家訪是融洽師生關係、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是密切校羣關係、提升教育形象的科學手段。因此,我校一直就有正副班主任共同上門家訪的傳統,家訪一直是我校常規工作之一。本學期,根據湖北省中小學“課外訪萬家”活動總體部署,結合“十二五”羅家市中小學有效德育建設工程和20xx年羅家市教師隊伍建設年工作要求,我校更是持續、深入的開展了家訪工作,堅持全體教師必須參與家訪、必須與全體學生家庭搭建密切聯繫的原則,注重“突出重點、訪出實效”,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強化落實,拓寬了家訪工作範圍,規範了家訪工作程序,提高了家訪工作實效。

一、認真佈置,緊抓落實。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學校專門制定活動方案,成立家訪領導小組,建立學生情況檔案,設立校長信箱和班主任聯繫電話,確保活動有效推進。

二是召開專題會議。利用學校德育工作專題會議,對家訪活動予以重點佈置,要求全體教師深刻理解“落實”一詞,從抓好落實開始,持之以恆做好學生家訪工作。

三是開展經驗探討。在學校名優班主任工作室活動和德育備課活動中,將家訪工作作爲專項議題,就家訪形式、內容、技巧等組織班主任展開討論和交流,借鑑先進、有效的工作方式。

四是舉辦專家講座。針對一年級學生家庭情況相對陌生、新生入學需要幼小順利銜接等問題,學校特別邀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一年級家長及正副班主任進行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講座,指導教師做好家訪。

二、精心備訪,講究策略。

一是暢通家校聯繫。學校專門制發了《羅家小學“課外訪萬家”活動聯繫函》,將家訪活動目的、意義和對教師的家訪要求陳述清晰,徵詢家長對家訪工作方式的意見,懇請學生家長對家訪工作提出意見,以便學校和教師據此及時調整家訪工作方式。

二是收集家訪資訊。在班主任協助下,學籍管理人員牽頭,負責收錄學生地址、家庭情況、聯繫電話等相關資訊,進行分類整理。考慮到每個學生家庭的不同情況和不同需求,老師在家訪前,給全班家長髮放《問卷調查表》,對家訪形式、希望來家訪的學科教師、關於家訪建議和意見等方面進行先期瞭解,既尊重家長意願,也使教師家訪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有重點、更有針對性。在此基礎上,各班正副班主任共同商議、擬定班級家訪計劃。

三是探究家訪策略。爲紮實推進家訪活動,加強家校聯繫,學校對每一位教師家訪的時間、對象、內容、形式及工作要求做出詳盡佈置,要求家訪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做好“三備”,即:備學生,備家長,備家庭;做到“三要”,即:說優點要充分,講問題要到位,談措施要指導。

三、突出重點,訪出實效。

(一)、幹部關愛教師,深入教師家庭。

教師是學校的生命,教師生活情況直接影響到工作投入。根據不同教師情況,我校從黨政一把手到中層以上幹部,率先開展了“幹部訪教師”工作。

1、訪骨幹教師,重在激勵。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校骨幹教師發揚“羅家小學人”奉獻、敬業精神,兢兢業業戰鬥在教育工作中,在自我的專業化發展上取得了驕人成績。透過校長、行政幹部走進教師家庭,慰問教師家屬,感謝其對學校工作的支援和理解,對教師本人的工作成績更是予以讚許。受訪教師深感學校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再次煥發了工作的激情。

2、訪患病教師,重在暖心。對身體不好的教師家庭,給他們帶去營養品,噓寒問暖。

3、訪有困難教師,重在寬心。對家庭擔子重、工作壓力大的教師家庭,給他們帶去“寬心丸”,促膝談心,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壓力,盡力爲教師排除工作障礙。使教師用力、用心、用情地投入工作之中。

(二)、家校聯手築愛,潤澤學生心靈。

“用愛伴讀,不放棄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不掉隊”……這些簡單而樸實的話語最近一直縈繞在我校教師的心頭。

1、學生沒進校門,教師先進家門。

今年9月,我校將迎來300多位一年級新生。自8月21日起,我校12位一年級正副班主任冒着酷暑,連日走訪了新生家庭。這些老師自己家裏,有還在襁褓中的孩子,有需要輔導的孩子,有調皮好動的頑童,有需要上培訓班的女兒……可是,他們都暫時放下了自己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學生。

家訪中,老師對於“書包和文具的選擇要簡潔、輕便”、“逐步開始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接送學生的時間”等內容都做了具體介紹。這種“一對一”的家訪模式,拉近了師生、家校距離。儘管新生還沒有走進校門,可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家長就已經相當熟悉了。

遵照省廳的“六不準”,同時也爲了不給家長增添麻煩,家訪過程中,老師們從不接受家長饋贈的錢物,更是用善意的謊言婉拒了一個又一個家長的吃飯邀請,使得家訪這一工作更加單純,體現出教師高尚的師德素養,贏得了家長的良好口碑。

2、多學科相結合,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語數外的學習只是學生求學之路上的一部分,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將長遠地影響他的一生。所以學校將各學科教師的參與,作爲在家訪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問卷調查表》中,專門徵詢家長意願:“除班主任外希望交流的學科教師”。果然,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家長,在這一欄中有的填科學、有的是音樂、有的是體育等等。針對家長的這些意願,在班主任統籌安排之下,幾乎所有的學科教師都能和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繫。

在我校副班主任這支隊伍中,數學老師和英語老師佔絕大多數。在平時學科教學工作中,他們已經很注意同家長的溝通,並很好地取得了家長的信任和配合。在家訪中,他們更是將學生全面發展放在心中,在與家長溝通方式上,既有及時便捷的電話、QQ等途徑,也有與班主任一起上門走訪,進行深入、細緻地談話,更有常規性的每天堅持記載的《家校通》聯繫本。多形式、多維度地家校聯繫,形成了我校副班主任的常規工作模式,贏得了家長的極大認同。

3、帶着“禮物”家訪,澆開學生心靈之花。

在很多學生和家長的觀念中,總以爲老師家訪就是告狀。而我校教師用自己的行動,轉變了傳統觀念,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帶進每一個學生家庭。

有的老師,給學生帶去一張張精美的獎狀,一進學生家門,帶去的是“孩子進步大”“取得優良成績”“受到同學們的喜愛”等喜訊。教師化身“報喜鳥”,給整個家庭送去喜悅,更給孩子帶來成長的動力。

有的老師,給學生送去一本本好書,扉頁上寫滿了對孩子的期望與祝福,孩子收穫的不僅僅是十幾二十塊錢的書,更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與幫助。這是多麼寶貴的精神禮物呀!

4、跟蹤回訪,教師做“家教專家”。

儘管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習生活,可是,總有學生表現得差強人意。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在於家庭教育。透過上門走訪,老師們看到了學生和家長所不爲人知的一面。

爲了方便孩子上學,家長想辦法在外租房,相對來說,不太穩定的居住環境必然會對孩子有一些影響;有的家庭父母爲了生活忙碌奔波,根本無法顧及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家庭三代同堂,家長與老人的育兒觀念特別容易產生分歧……

這個時候,教師的家訪,就不單純是向家長提要求,更多的是給家長提供援助——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溝通協調學生父母之間的情感。而且,這種援助並不是立竿見影,需要長期、反覆、耐心地與他們溝通和交流,所以,不少教師的家訪,上個學期去過,這個學期再去;上個月去過,這個月還去。老師們反覆、多次,透過多種形式進行家校聯繫,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看到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有的教師較家長年長一些,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正確地給予引導。有的家長聽了老師專業意見後,甚至建議老師開一家心理諮詢室,專門就家庭教育等問題進行援助。

家訪是溝通學校與家庭、社會的一座橋樑。儘管我校學生分佈較廣,上門走訪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老師們放下牢騷、沒有埋怨,克服所有困難,將一顆愛生之心帶到每一個學生家庭。老師們深深地認識到,家訪不是簡簡單單地一項工作,更是一名人民教師的責任。

家訪活動中,教師們犧牲了休息時間,深入學生家庭,耐心細緻地與學生家長進行了交流,瞭解了學生及家庭情況,與家長共同商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養成良好行爲習慣的方法措施,並認真聽取了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及建議。老師們的家訪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羅家市教育局還專門將我校的家訪工作的.成績和特點,以“簡報”形式下發到各市直屬學校和區教育局,進行宣傳和肯定。

“課外訪萬家”工作的開展,爲學生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鋪墊了溫馨的情感基礎,使學生更親近教師,從而激發其積極向上的決心。讓我們家校攜手,共同開啓學生幸福健康成長之門。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2

爲了瞭解學生們的家庭情況,作爲教育系統的我們學校也開展了千名教師訪萬家”活動。這兩天我和搭班的的老師一起走訪了我們班的12名學生。這十二名學生主要包括學困生,貧困生,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孩子。

小學教師家訪第一個去的是我們班毛A家,費勁周折才找到了他家。有一個很小的院子,一進房子,狹小,昏暗,幾乎沒有什麼傢俱,我們只能坐牀上。(即使這樣的地方,也是租來的)家長很是誠惶誠恐,我趕緊說明了來意,並親切的摸着毛小云的頭,馮老師也關切的詢問家庭情況,孩子在家裏的情況,並告訴他們學校的辦學方針,努力方向,對學校和老師有什麼建議和意見,家長逐漸的放鬆了,開始和我們自然的交流起來。家裏三個孩子,父母都在打零工,冬天了,零工也不好找,就都在家裏歇着。一張陳舊的茶几上擺放着孩子的寒假作業,旁邊放着一個還放着饅頭的盤子,一看就知道茶几即是書桌,又是飯桌。此時,我的心頭涌入千般感受,總是責備他作業那麼不整潔,但卻沒有想到他就是在這個昏暗的房間裏,用心的寫着每一個字,努力的學習,愧疚的我不由得憐愛的把孩子擁入我的懷中.....

B家住的比較遠,害怕家長不在,我提前打電話和家長聯繫了。因爲不認識路,家長便就出來迎接我們。邊走邊聊,在寒風中走了許久纔到他家。沒想到這個孩子每天要走這麼遠的路去上學(步行四十多分鐘),真是辛苦啊!每次他遲到我就批評他,他總是低着頭一聲不吭,從沒有給我辯白過,真是慚愧啊!當坐到他簡陋的家的時候,我表達出這個孩子上學很辛苦,沒有想到,家長卻說,這沒有什麼,像他們這樣從內地很貧困地區來新疆的打工者,能上上學就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他們因爲在內地的偏遠山區,別說上學了,就是吃飽肚子都是問題呢!他們雖然很年輕,B的媽媽今年才26歲,但是一天學也沒有上,最大的收穫是給B又生了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嚴重超生啊!越是窮,越要生!)現在雖然比起其他同學家裏的條件差些,但是孩子能上學就是家長最大的欣慰了。

走訪的貧困家庭,父母都是內地來疆打工者,沒有固定收入。很年輕,但是因爲貧窮都沒有上過學,每個家庭至少有兩個孩子。居住條件差,學習環境差,父母每天早出晚歸爲生存奔波根本無暇關心孩子學習。透過走訪,瞭解了學生的情況,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學校80%是外地來疆打工者,被外面的人稱爲打工子弟學校,而在我們班,打工者就佔了70%。這些孩子和所有城市裏的孩子一樣,渴望知識,渴望成長。他們有着城市孩子所沒有的淳樸,吃苦耐勞,堅強的意志力,自理能力強這些優秀的品質,但是在行爲習慣,學習習慣,養成習慣等方面卻不容易教育,因爲父母忙碌和沒有文化,家庭教育缺失,學生的視野狹窄。作爲語文老師和班主任老師,應該把工作做的更細緻一些,更要有耐心一些,關鍵還是要有一顆愛心。父母忙於生計,孩子的愛的缺失,那麼作爲老師就應該多給這些孩子愛心。我想,即使是父母沒有文化,即使家境貧寒,只要學校能給一個寬鬆的充滿愛的環境,這些孩子一樣都會很優秀的!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3

一個月多月的家訪活動,終於搞了一個段落,在這次走訪活動中,我感受頗多。

一、確家訪目的,真情送家長,溫暖給學生

家訪目的在於與家長交流情況,交換意見,共同研究教育學生的內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教育引導學生一定要與家長聯繫,雙方只有同心協力,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育目的。一年來,自始至終,保持着與家長的聯繫。以真誠的愛,去溫暖學生的心,家訪讓我走進學生心裏,溝通了師生感情,家訪爲班主任工作揚起了風帆。

二、家訪工作長“報喜”,爲後進生的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查絲雷爾說:“稱讚對鼓勵人類靈魂而言,就象陽光一樣,沒有它就無法成長開花”。家訪的目的是關心、愛護、轉化、教育學生,而不是因教師管教不了纔去向家長“告狀”,因爲這無異於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學生回家不免要受嘮叨之苦。這樣做不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且學生還會遷怒於教師,給班主任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礙。我家訪的對象若是後進生,對於他們是“雪中送炭”,給以“溫暖”,多給差生家長“報喜”。我利用時間去尋找“雙差生”的閃光點。一個個“雙差生”轉化了,一次次給家長“報喜”是後果進生轉化的良藥。只有這樣,他們那柔弱的心靈之花才能在一個時時刻刻充滿陽光溫暖的環境中盛開,並結出豐碩的果實。

三、交換訪談方式,爲家訪工作增加新的內涵

隨着社會的發展,家訪的方式也隨着改變。由於人們的職業特點、個人閱歷、經濟狀況、文化素質、思想修養、性格脾氣各不相同,學生家長可分爲好多不同的類型。作爲班主任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如果家訪的方式不改變,有時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此外,家訪時,我也注意家長的精神狀態、身體情況、家庭氣氛等條件,隨機應變地調動訪談方式和內容。

總之,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儘管在這一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深知:家訪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我願虛心請教,在“三尺門外”,傾心奉獻,把家訪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4

現如今,對於孩子的教育,家庭和學校的聯繫越來越密切,本週是我們學校的家訪日,透過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每個人都感受頗深。

一、家訪中取得的成績

首先獲得了許多育人資料。透過與學生、與家長交流,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學生的個性,在家的表現,瞭解到家長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並做好詳細的記載,爲今後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解決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這就增強了家長的責任意識和信任度,使家長也主動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中來,更有信心地和學校攜手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二、家訪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現在孩子的家長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普遍較多,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導致有些家長無法參與到我們的家訪活動中來,我們教師也無法得到部分學生具體的資訊反饋。二是很多孩子日常生活都由爺爺、奶奶照料,老人大多比較溺愛孩子,無法適應學校有規章制度的教育生活。三是部分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忽視了行爲習慣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在校紀律差、不會做值日、書寫姿勢不正確,長期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不良習慣,使老師在日後的矯正過程比較困難。

三、家訪後的思考

第一,全面的家訪,與家長、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社會、家庭、學校的聯繫,瞭解了家長對子女的關切與期望,也瞭解了一些學生的家庭情況,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也讓我們更加熱愛學生,熱愛工作,對以後的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要注重訪談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家訪的方式也隨着改變。由於人們的職業特點、個人閱歷、經濟狀況、文化素質、思想修養、性格脾氣各不相同,學生家長可分爲好多不同的類型。作爲班主任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家訪的方式不改變,有時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第三,要學會體會家長的心情。也許一個學生在班上是很不起眼得,而在家裏,卻是家長的百分之百,寄託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訪時,透過交談,深深體會到家長的期盼,深感責任重大,對今後的工作絲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第四,要深刻了解家訪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總之,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作爲班主任,要本着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奉獻自己的愛心,努力做到關心每一位學生、瞭解每一位學生。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5

家訪工作是家校聯繫和溝通的重要橋樑,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班裏的學生、學生家長和學生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情況。家訪工作做好了、做紮實了,就能促進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對於教育好每個孩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使我們的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身爲一個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我是很重視家訪工作的,下面我就談一談從“我的家訪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幾個方面跟大家共勉。

一、家訪工作進行的時間問題:生活在節奏較快的現代社會人們都比較忙,所以在家訪之前我都會先對學生進行了解詢問或給家長打電話詢問以下幾個問題:他的父母是從事什麼工作的?一般情況下父母什麼時間段都在家?家庭的詳細住址是什麼?(因爲我們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大多來自務工家庭,經常搬家的情況普遍存在,比如開學初和現在的家庭住址不一樣的情況時有發生。)基於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我在家訪前都會做好詢問工作,然後最終確定家訪的時間,以免給家長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便的影響,同時當我們把工作做到位了,學生家長會更理解我們的用心,同時也會更加地配合我們的工作,從而使我們的家訪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二、消除家訪工作的誤區和誤解: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會誤認爲只要是老師家訪,那就肯定意味着學生在學校犯錯誤了,老師來“告狀”了。我們在家訪時一定要解除家長對家訪理解的這個誤區,我是這樣做的:先了解詢問家長孩子在家裏的一些表現,包括生活方面和學習方面,在談話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還是批評了孩子的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接着我再告訴學生家長孩子在學校表現好的一面,孩子還是有很多發光點的,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還是值得家長和老師以及同學的肯定的,這樣一來家長認識到:“哦,原來我的孩子還是不錯的,尤其在某些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讓他們認識到老師來進行家訪不是以“告狀”爲目的的,這樣來消除家長對老師家訪的誤區和誤解。在消除誤解的基礎上,我的家訪工作都進行得很順利,並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三、家訪工作時的談話藝術:在以上消除家長對家訪工作的誤區和誤解之後,我們就可以對學生家長進行順利的溝通,讓他們認識到家訪不是告狀而是幫助家庭、家長教育好孩子。在談話時我們應該談話的方式、方法,說話的語氣、語速、用詞等好所方面。比如:我在對我們班一個學生的家長進行家訪時,我是這樣說的:“家長朋友你們好,首先非常感謝家長對我工作的支援和配合,給了我一個與學生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那爲了促進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下面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向家長朋友做一下總結。”這樣讓學生家長認識到:老師這麼看重我家的孩子,這個老師很有責任心,我們做家長一定也得配合老師教育好孩子,教育好孩子是老師的責任,也是我的責任。

四、家訪工作應該從哪些方面瞭解學生:老師家訪的初衷是想和家長一起配合教育好學生,需要進行談話瞭解學生在家的生活、學習方面的表現,家庭教育的成功之處、存在的不足之處等等方面。只有把家訪工作做紮實了、做到位了,我們的家訪纔可能會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其實家長很願意告訴老師孩子在家的表現,尤其是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方面,類似於家長在向老師“告狀”。從家長的“告狀”中,我感到很欣慰,因爲家長開啟心扉願意跟老師溝通,願意告訴老師孩子在家的表現,想讓老師幫助家長教育好孩子。其實這是最好不過的,只要家長願意講就是最值得我們高興的。我曾經對一個學生的家長進行家訪,原計劃一個小時結束,結果家長給我在一塊交流了近兩個小時,他把學生在家表現的很微小的細節都一五一十得告訴了我,能看得出來有些家長還是很細心的。

五、家訪工作的作用:在進行過家訪之後,我發現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被拉近了,學生有某種想法的時候願意分老師溝通了,對我們從牴觸到願意溝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長對老師和學校的態度發生了質的轉變,從以前的不信任、不配合到現在的信任和配合,我們在做工作時真的省力了很多、也省心了很多,這些都歸功於家訪工作的順利開展。隨着時間的延長,我慢慢發現經過家訪過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進步,具體表現在紀律、衛生、學習以及其他方方面面,我們班進步最大的應屬範越同學,經過家訪我瞭解到這個孩子很內向,有事不願意跟老師說,包括同學。瞭解了這種情況後,我對她的座位和同桌進行了調整,並且分配她擔任小組長的職務,經過了這段時間我發現範越真的進步了很多,包括學習、與人交往和工作能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班的陳星星同學,他是一個很調皮的男生,在班裏的小毛病很多,經過家訪之後,我發現他的小毛病少了很多,也知道認真聽講了,作業也及時上交了,衛生打掃的也很及時、認真,比以前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切實地做好家訪工作,瞭解孩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同時給學生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和學習的環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會健康、快樂!

教育好學生是我們老師不懈的追求和責任,教育好孩子也是家長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和家長有共同的願望——教育好孩子“教好書,育好人”。

教師家訪階段性總結6

我從教30年,班主任總是年年任,總覺得自己還算是一個比較稱職的老師。這次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收益頗豐。作爲一名班主任,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性格等,單純的依靠自己的平時發現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很有必要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透過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可以更好的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性格,可以瞭解學生一些不爲他人所知的事情,也有利於在以後的學生工作中更好的處理學生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

一、老師要與家長相互瞭解和溝通。

俗話說“情感是教育的橋樑”,家訪真能讓我們和學生家長打成一片,情感融洽,透過交流,家長們對學校工作多了理解,少了誤會和責怨,我們的工作就能得心應手,同時大部分家長的熱情好客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爲一名教師的自豪。

在家訪中讓家長進一步明確了教師家訪的目的,是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教師也透過與家長的交談,更進一步瞭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透過家訪可以更深地從多個角度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透過家訪,可以讓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和感到老師更加親近。透過家訪,可以讓學生增強自信心,老師走訪的感動會比單獨說教收到的效果大得多。透過家訪瞭解到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過於粗暴,讓孩子在家裏產生了逆反的心理,從而也找到了孩子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不好的主要原因,幫助家長改進教育方法,深受家長的歡迎;透過家訪瞭解到部分家長過於溺愛孩子,過於包辦孩子,忽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老師幫助家長分析這些做法的危害,並建議相應的好的做法。

二、老師要取得家長的信任。

對學生進行家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一般開學初班主任就要開展這—項工作。這項工作開展得好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家長對班主任工作的信任與配合,也是班主任與家長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學生的一個好機會,更是班主任與家長相互瞭解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利於增強家長對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在家訪過程中,着重在學生面前樹立家長的威信,力求在家長心目中產生“若沒有家長的配合,對子女的教育將會更困難”的感受。從而讓家長有一種被重視的心理反應,增長自覺地配合班主任開展工作。同時,在家長面前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當然,對學生進行家訪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不宜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家訪。在家訪過程中,其中有許多家長都會認爲“是否其子女在學校犯了什麼錯誤”。這樣在家長心目中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識——小孩犯了錯誤時纔來家訪。我認爲,家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應該貫徹在每個學期的教育過程中。在家訪時宜採取閒聊的方式進行,在日常交談中取得應有的效果。不宜過於嚴肅,更不宜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纔去家訪。

2、對一些學生的點滴進步或取得榮譽時不妨也打個電話報喜,增強家長對孩子的信心,從而更好地進行溝通,能夠與家長建立私人感情,從而取得家長的支援和理解。

3、家訪時宜樹立家長對孩子的信心。在家訪中班主任宜與家長共同商洽教育學生的方法,樹立家長對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過多地指出學生的錯誤,而削弱家長對子女的信心。透過彼此的坦誠交流,家長對老師更加信任,家長願意把孩子在家的一些不好的行爲習慣透露給老師,家長願意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說給老師聽,讓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更有針對性,讓老師知道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老師也願意把自己在平時教育學生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告知家長和家長分享。

三、讓學生願意和家長及老師的溝通。

1、家訪中要學會了解。瞭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切中要旨。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麼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子女在家裏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瞭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的問題。

2、老師要用愛心感化學生。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纔可以教育孩子。”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爲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着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纔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敝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收到應有的效果。

3、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作爲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也要熱愛學校中的每一位學生,對待學生不能因爲他的學習成績好而特別親之愛之,也不因爲他的成績差,行爲不端而惡之厭之,而應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隨着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教師工作方法的改進,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不成爲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4、老師要專心聽學生傾訴。如果學生向你傾訴,你一定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不管面對一個怎麼衝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的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衝動的學生在自由的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透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問題已經被引起老師重視和理解,於是精神得到支援和鼓勵。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任何問題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透過坦誠和互信的家訪,孩子知道老師和家長是爲了自己的成長和學習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孩子更願意多和家長及老師溝通,願意當老師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樑和紐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