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在過去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收穫不少,一起好好總結過去這段努力的時間吧。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內心崩潰的狀態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與社會課,透過瞭解,三(1)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總會有幾個學生頑皮,組織紀律渙散。雖說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們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規教育大部分還是來自於學校,這就需要老師能耐心地指導,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和常規教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督促學生改正缺點。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我國小學低年級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勞動、手工和活動課程等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但主導價值是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準確的判定和評價。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樸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發言。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用電教手段爲教學服務,提高思品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2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家鄉的歷史。

2、知道近代家鄉以來著名的人物及重大事件。

3、知道改革開放以來家鄉取得的成就,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

4、掌握幾種簡單蒐集資料的方法和調查的方法。

二、設計思路

本課承接上三課的思路,從家鄉的自然景觀、人爲風情,延伸到認識和了解家鄉的歷史和變化,從而在設計思路上與前三課一氣呵成,使學生對養育自己成長的家鄉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人數和了解,進一步萌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並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三、教學活動

1、讓學生課前透過各種形式收集有關教學歷史及名人的資料。

2、讓學生分組從不同的角度瞭解教學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3、讓學生蒐集家中不同歷史時期的照片。

活動一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瞭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故事,樹立發憤圖強的愛國志向。教師要注意做好活動的組織工作。此活動可以結合少先隊進行。

活動二故事會:讓同學們將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家鄉名人的.故事透過故事會的形式向大家講述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的激情。

活動三老照片和新照片:讓學生將蒐集到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新老照片向同學們展示出來,並說說其中的故事,由此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所取得的成就。

活動四我爲家鄉繪新圖:要求同學們或爲家鄉做一件小事,或設計一句廣告詞,或畫一副宣傳畫,以此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並將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同學目前展示出來,說說自己的創意。選出學生中最具創意的作品,也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做成一個小型展覽。

四、活動實施建議

1、此課的教學要求教師一定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要重在啓發學生感受改革開放以來家鄉所取得的成就,萌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和氛圍,讓學生自由發揮,將自己的所想所感表達出來,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

3、在調查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髮揮團體合作精神,做好分工合作,從而保證全面、準確的資料資訊的獲得。

五、教學評價

1、知道家鄉的歷史和歷史上的名人及其簡單的事蹟。

2、能夠說出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3、知道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獲得資料的不同途徑及手段。

4、具有初步表達自己創意的能力。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3

一、學生基本情況

三年級共有三個班,大部分學生熱愛學習,能按照《小學生守則》要求自己,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正。在去年的期末檢測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數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性不夠強,表現在上課愛講小話,課餘時間不夠自覺。這學期,將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爲他們成長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綜合課程,本教材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歷史等相關的內容有機融合,設定了綜合性學習主題,按單元結構呈現,分五個單元。教材具有綜合性、開發性、情感性,形式活潑等特點。每個主題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突出主題間合乎生活邏輯的聯繫滲透。這樣有利於形成社會的整體認識,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協調發展。

本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面向廣闊的生活空間,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的開發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潑,富有童趣。它版面新穎,圖文並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並採用對話,富有親切感。

三、教學要求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生活中要養成文明禮貌關心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他人,樂於助人。關愛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6、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互相依存關係,瞭解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7、初步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8、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具體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

2、樹立以人爲本的學生觀,努力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念,去探究。

3、充實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切感。

4、拓展教學空間,創造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念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採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