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培訓總結範文(精選3篇)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透過它可以全面地、系統地瞭解以往的學習和工作情況,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培訓總結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培訓總結範文(精選3篇)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培訓總結1

透過一天的教師教師素質能力提升的學習,無論是津之悟還是聚焦核心素養創新德育模式都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素質。因此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尤其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一、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認識

1、高尚的師德

教師綜合素質的核心是師德的塑造。而師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而是愛心,這是良好師德產生和維繫的源泉。知識不夠可以繼續學習,經驗不足可以積累彌補,教師若缺乏愛心則萬事無補。愛心,能夠衍生責任心、上進心、事業心與使命感,能夠使教師以飽滿的熱情耐心、細心地處理工作,真心、誠心地對待學生,關注他們的成長與進步,重視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如此不斷產生教育、教學創新的動力。

2、淵博的知識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瞭解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只有教師深入的掌握知識才能讓學生從疑惑中淺出。面對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師只有具有了淵博的知識,才能贏得學生,教對教師產生敬慕心理,從而使學生產生交流心理,願與教師溝通,達成共識,產生渴求心理,從而提高教育效果。教師還應隨着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能夠說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具備英語及計算機使用等各種知識及能力。

3、精湛的“技藝”

這裏的技藝指的是教師的教學藝術和科研能力。教師要形成教學藝術首先就要有深厚的專業造詣和紮實的教學功底,教師的專業造詣必須精深、厚實,才能夠確保“言傳身教”的質量與效果。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所必備的能力。現代教師要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要成爲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方法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爲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造性人才,高效率地提高學生素質,迫切地呼喚着教師的創新智慧。所以,教師必須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教育教學並在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中,根據現實需要改革、變通教學方式,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4、健康的心理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心理素養尤其是個性品質,如情感、態度、性格、自我意識等是直接影響教育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教師的心理素養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心理素養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的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感情、意志、自我意識。這些領域也只能用同樣的東西,即智慧、感情、意志和自我意識去施加影響。”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十分重視對青少年一代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而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教師本人首先必須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永遠保持樂觀的心境,性情穩重、大方而不易急躁,活潑開朗,爲人和氣,情緒穩定,不易激變,保持穩定的情緒,辦事認真、在與學生的交談、講解、問答等細節方面,要細緻而有耐心並具有較強的觀察力,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意志堅強,能吃苦耐勞和樂觀面對困難。不能因爲學生的沒完沒了的發問而厭煩:不能因爲學生的“不明事理”而暴躁;不能因爲學生的沒言沒語的沉默而氣餒。

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的建議

(一)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

1、開展師德教育培訓。開展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基礎和前提。要使教師能夠自覺地愛崗敬業,忠於職守,教書育人,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加強對教師的師德教育是必須和必要的,只有不斷的加強對教師師德教育才能夠使廣大教師免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和腐蝕,始終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加強師德建設不能單純依靠抽象的說教,必須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與教師的工作實際、生活實際相結合,學校要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廣闊的舞臺,使廣大的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充分地發現自身的價值,有效地實現自身的價值,充分地感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從而把加強師德修養內化爲廣大教師自覺自願的內在需要。學習和教育是規範師德的基礎,激勵是一種促進師德形成的一種必要的手段,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較全面的知識結構,渴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取得讓人矚目的成就,這種心理需要是學校加強師德建設的強大動力,不能光靠教師自身的努力,學校要大力爲教師創造條件,建立激勵機制影響着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生活上關心教師,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發動廣大教師以不同的形式如參加學校工會和教師代表委員會等參與學校的管理和重大問題的諮詢與決策,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並透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激勵教師並督促教師自覺規範自己的言行。

(二)加強學習,優化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

1、加強知識學習,開闊知識視野。

學校領導應重視引導教師加強學習,把集體學習與個人自修結合起來。拓寬教師的文化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2、開展橫向聯繫,活躍學術交流,彌補專業知識不足。在國際化程度日漸提高的現代社會,要培養有國際視野的學生,就必須要有國際視野的教師。而爲教師提供豐富的專業培訓資源是開闊教師視野、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外出學習的教師回校後要有成果彙報,或寫學習心得,或上示範課,或作專題講座,或報教改提案,切實提高學習的成效。

3、認真開展教研活動,靈活調節求知動態。教研活動是教師進行業務學習、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形式。學校要成立教研組,每個教研組的教研活動有計劃、有負責人、主持人、有中心發言人、有研究內容或主題,教師有書面發言材料。透過教研活動的開展,反饋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知識的不足或欠缺,及時發現、及時填補,增前教師專業知識的完備性,同時增強教師預見能力,從而順利開展教學工作。

4、開展現代技術培訓,提升教師資訊素養教師掌握現代化的技術已經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國家對於教師進行現代化的資訊技術培訓已經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教師資訊技術的掌握是衡量教師資訊素養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和相應的激勵措施,營造有利於教師資訊素養提高的氛圍,學校應建立和完善教師的資訊技術培訓制度,分期分批分層次地組織在崗教師進行資訊技術培訓;對資訊技術基礎好的中青年教師應從嚴要求,培訓內容主要是多媒體課件製作、網絡使用和網頁製作及軟件的設計開發,以點帶面,帶動本學科教師大膽嘗試;對計算機基礎差的老年教師從寬要求,培訓內容主要是計算機應用能力,透過培訓使其掌握計算機應用的一般操作,讓計算機真正成爲教師教學可使用的工具之一。學校要激發教師運用資訊技術的積極性,組織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方面的公開課、展示課和科研課,並與學期評估、考覈聘用和評優晉升掛鉤。

(三)加強心理素質的“管養”

教師心理素質的管養是指學校對教師的心理素質的管理和培養。學校領導,要把重視教職工的心理素質的管養作爲學校工作的重要環節,在實施學校管理方案中要適當努力爲廣大教職工營造既有競爭氛圍又有和諧氣氛的校園工作環境。學校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如利用一些重大節日國慶節、教師節等組織教師開展歌詠、演講、書法比賽等多種活動,用積極的形式引導教職工參與文體活動,幫助教師提高情趣、開闊心胸,達到活躍生活和改善情緒的目的,學校要創造條件,使教師在不同的環境中得到鍛鍊,同時學校還應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多聽有關的報告,使教師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培訓總結2

20xx年2月26—28日,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20xx年教師綜合素質培訓,透過學習收穫很多,結合多年的教學工作,我認爲愛心是師德的根本,博愛之心是師德之魂。

“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壇幾載風雨,我備嘗苦辣酸甜,也深深認識到:愛是教師最美麗的語言。要當好一名教師,就要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愛得專心致志,愛得無私無畏!

熱愛學生是師德教育的核心。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是否高尚,主要從以下方面看:看他是否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能否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看他是否熱愛學生,能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隨着社會的發展,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深切關注,真誠地熱愛學生已被視爲當代教師的師德之魂。因爲:

一、熱愛學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

任何教育的結果,都是伴隨着一定的師生關係產生的,其結果的好壞有時受師生關係好壞的影響,不同的師生關係往往導致不同的教育結果。今天的學生需要有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而要做到此點,師生關係的建立必須是“民主型”的。因爲在民主型的關係中,由於師生之間注意協商、溝通,關係比較和諧,學生的情緒就會輕鬆愉快,有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在他們所認同的目標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都高。反之,若師生關係是“專制型”、“放任型”的。則會帶來學生情緒上的緊張或放任,造成內心煩躁、恐懼等,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高效的學習,學習效果也不會好。這種情況,正如英國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兒童從導師方面受了無情的言語和鞭韃,他的心裏,就充滿了恐怖,恐怖立刻佔據了他的整個心理,使他再也沒有容納別種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多方面的互動,會產生種種矛盾。倘若教師沒有尊重,關心和熱愛學生,即沒有與學生溝通關係的法寶“博愛之心”。不把其視爲親人,視爲可傾吐心聲解決困惑的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愛和保護。要真正化解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時由於學生偏見或教師有“寧給好心,不給好臉”的觀念和行爲,可能會產生學生對教師的“好心”的誤解。但是教師只要走出這種愛的誤區,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關心,就能爲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說,熱愛學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的基礎。

二、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

學生的成長不只是陽光、雨露、麪包和開水就能完成的。他們需要一樣與植物和其他動物所不同的東西——這就是火熱而真誠的心。中國有句古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鳥。”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爲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道”,因此愛的教育是我們教學上的巨大推動力。教師關心學生,就能載起我們教育界稱之爲嚴格要求的那條很難駕馭的小舟。沒有這種關心,小舟就會擱淺,用任何努力也無法使它移動。教師熱愛學生有助於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利於創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利於……而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

從教二十載,我是這樣熱愛學生的。

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衝動的。盲目的愛缺乏是非感,無明確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我對學生的愛是正直、公正、坦蕩、無私的,不是偏狹、庸俗的。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這種愛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學生純潔的心靈。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爲有熱愛美好事物而仇恨醜惡等行爲的真正公民,我們就應當真誠地對待他。

堅持“三不”。不挖苦學生。當學生做錯事時,我耐心開導,不挖苦、不訓斥,不拿大話威脅恐嚇。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如有的學生因作業沒寫好,或沒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師那樣讓學生寫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單獨找他談話,幫他找出原因。不心罰。“心罰”即對學生內在心理和精神的懲罰,它是與體罰相對應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師說學生“生來就不是讀書的料,還有臉往這兒坐。”“灌鉛的腦袋!”“死榆木疙瘩!”……這種心罰侮辱了學生的人格,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他們的情感,損傷了他們爲人的尊嚴。大家想想,學生真的遇上這樣的老師日子該多難過。所以,我們應愛護學生。維護其自尊心,儘量避免對學生造成傷害。“老師的生命是一團火,老師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師的事業是一首詩。”……有關對教師以及教師職業的讚美之詞確實不勝枚舉。但我們應常常進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們的行爲是否與那些讚美之詞相符。

嚴愛結合。現實中往往愛好學生易,愛差學生難。我就要求自己不僅要愛“小天鵝”,還要愛“醜小鴨”。採取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對待學生,即嚴愛結合。首先,我善於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其次,我善於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去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友愛,努力創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並且做到愛得得體、嚴而有理、有度、有方與有恆。

二十一世紀呼喚着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高素質、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呼喚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也呼喚着高尚的師德修養。《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切合實際、高瞻遠矚。不錯,教師擔當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師德修養,才能振興教育,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愛是教師美麗的語言,我們教師應有那顆與學生溝通的法寶——博愛之心,用愛去對待學生,影響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正如某私立中學校訓所言: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愛護別人的孩子是神。倘若我們每位教師都是“神”,那麼,我敢肯定師生關係始終是一片片晴朗的天空。

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培訓總結3

我是一名有十年教齡的教師,長期在農村工作。非常渴望得到名師的引領,渴望能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內涵,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教學,享受教育的幸福。

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的實施,如春風化雨滋潤了我們農村教師的心田,也如點點燈光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當我在暑期拿到一大疊散發着油墨清香的嶄新的學習資料時,頓感無比的清新和喜悅,在炎熱的暑假空閒,我開始如飢似渴地閱讀這些書籍,當我讀完《教師職業道德與修養》一書中《做一個有奮鬥感的老師》這篇文章時,更是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是啊,我們的教師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教育信念,這樣的教育理想。於是,我欣然坐到電腦前,寫下了《農村教師素質工程提升》中的第一篇學習心得,以不斷激勵自己,鞭策自己。當我在認真學習精彩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教學評價時,深感自己當前教學水平的低下,教學能力的薄弱,而當這一些精湛的教學設計、理論等都在暑期的最後幾天由我縣的名師、學科帶頭人親臨指導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學習的快樂,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許多一直困繞我的難題迎刃而解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我們怎樣做教師,怎樣有效地展開教育教學工作又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和新的認識。

透過這次學習,我接觸到了很多新的名詞。教育資訊化就是其中的一個。教育資訊化是以現代資訊技術爲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教育資訊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計算機化或網絡化,而是一個關係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發展教育資訊化的目的是使我國現有的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資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從技術上看,教育資訊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上看,教育資訊化的基本特徵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教育資訊化是一個漸進的社會過程,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意味着一定要與傳統的教育形態發生作用,它的性質決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及如何適應環境。

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資訊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蹟,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爲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教育資訊化還是網絡化、智能化的統一。教育資訊化要求創設教育資訊貯存、處理和傳遞的教育資訊環境。它包括用於遠程教育的資訊網絡系統、學校的校園網、CAI教室、網絡教室、用於教和學的各種支援系統及用於各種教育資源、教育設施管理的管理資訊系統。教育資訊化爲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教育資訊資源。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能夠接受終身教育觀念並躬行終身教育實踐的人,不可能在現代社會裏自發產生,而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成功實施素質教育的結果。也就是說,只有貫徹了素質教育思想的學校,才能向社會輸送處於求知未完成狀態的、有着極強繼續教育意識與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教一篇課文,我們可以把有關這篇課文的研究資料提供給學生,出示若干討論題,讓學生任選一題寫出心得,看看學生能否根據資料來證明觀點,能否對自己提出的看法多方面地尋找同一性質的論據,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這些都是創造的根基、創造的素質。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勤于思考、探索、總結、學習、創新出一套先進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可以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比如在教詩歌散文時,可以藉助配樂欣賞,在欣賞配樂朗讀中,學生們受到了情的感染、美的薰陶和理的啓迪,不但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而且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以情爲線索,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現主題的寫作特點。總之,要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就得先創新,先學習,摒除自滿意識,先作學生,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加快自身知識結構更新的速度,增強教育教學的創新能力。要拓寬學習領域,擴大知識層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爲一個開放型的教師。

教師要有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的能力,這就需要不斷地接受“繼續教育”,加強學習,而學會讀書,愛好閱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而要讓閱讀成爲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教師是很重要的,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的風尚。當書籍成爲教師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爲學生的第一愛好。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如同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玩具一樣,教師的第一至愛應該是書籍,只讀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

教師在教學中要具有平等意識,既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又要使自己與學生平等,教學相長,師生共進。作爲教師,必須辯證地看待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教師本身需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中的“快節奏、高競爭、高風險和高壓力”環境的需要。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關鍵是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着重大的意義,也有利於培養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師生關係的好壞首先取決於教師。第一,教師必須善於瞭解自己,善於自我鑑定。自我瞭解是教師本身心理健康和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善於瞭解自己的教師才善於瞭解學生。第二,良好的教學藝術是師生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教師的教學藝術包括教態、板書、語言上的繪聲繪色、表情等。第三,教師要做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對於成績好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繼續努力。對於後進學生,應研究他們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從多方面摸清他們的心理狀態,找出原因,擬定教育措施,再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尊師愛生的關係也就自然形成了。

總之,要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就得先創新,先學習,摒除自滿意識,先作學生,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加快自身知識結構更新的速度,增強教育教學的創新能力。要拓寬學習領域,擴大知識層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爲一個開放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