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日記作文

“舌尖”上的鄉愁的心情日記

隨着《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開播,就不時被那樸素、誘人的家鄉色香、味感挑戰着舌蕾的耐受力,那種純樸而深沉的鄉愁也時時襲上心頭,而對故鄉那悠遠雋永的思戀則在心底蔓延……

“舌尖”上的鄉愁的心情日記

我的童年時期,正是食不果腹的年代,雖也能勉強維持溫飽,但如果想在伙食上推陳出新、翻起花樣卻並不容易。但食物的貧乏並不能妨礙祖母、母親那通靈的心思與巧手,總是用那些最普通的、最廉價的食材帶給我們諸多的驚喜,讓我們年幼的身體茁壯成長。

印象最深的就是“餄餎面”了吧!從進入初夏,祖母、母親就會把餄餎牀子擡出來,用刷子蘸水好好涮洗一番,然後在陽光下暴曬,做好準備。餄餎面一般是在中午吃,因爲中午天氣熱,適合吃涼麪,且當時的餄餎面原料是地瓜面,黑、硬,晚上吃不易消化。上午母親去地裏幹活,祖母早早就開始了和麪等系列工程,等在地裏勞作的人們快下晌的時候,爐竈裏柴火噼啪作響,大鍋裏的水已經熱浪滾滾,把牀子架到鍋臺上,把和好的面放入牀窩裏,用槓子壓出的麪條正好落在水裏……其實滷子也簡單得很,就是搗些蒜泥、涼拌些清脆的菜瓜(我們小時候沒有黃瓜,只有菜瓜),黑乎乎一碗,筋道、美味,深深留在我童年的記憶裏……

兒時的記憶總是那樣純真、清晰,那些記憶沒有現代城市化的污染和工業化的喧囂,只有親人精心製作、飽含親情的純樸。那些食材都是大自然最天然的饋贈,食物的製作也並沒有炫目的技巧,卻絕對是最安全、最自然、最樸素,最能滿足我們食慾與心靈之需,也最令人懷念。

過年時,兒子品嚐着從超市購置的各式的糕點,我則在一旁回憶着童年時食品,“那時候,我奶奶每到年關,就會用黍子面蒸‘粘燈盞’,用面捏成長長的‘九龍燈’,每個‘燈盞’裏倒上食用油,插上用火紙捻成的細捻,點着後供在‘竈王爺’牌位前,來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剩下的面就捏成單個的‘燈盞’,給我們小孩子端着到街上玩,比誰的燈更亮、更好看,玩夠了就當成乾糧下肚了……”

“那你現在還會做‘九龍燈’嗎?”兒子饒有興趣地問我。

“沒做過,但記得我奶奶做的.樣子。”

“我也沒見過我外婆做過。那以後不就失傳了?”兒子口氣裏竟是淡淡的失落。

記憶裏惟一濃墨重彩的食物就是“花糕”了吧!孩子過“三生”(在我們農村老家,孩子過三週歲生日可是個隆重的大日子哦!親戚朋友都會到場祝賀的)、婚嫁、過年等重要節日,就到了鄰家嬸孃、小媳婦們出彩的時刻了,個個躍躍欲試,幫忙做“花糕”。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長輩來擀那個龐大、厚圓的底座,再由那些媳婦們動手捏出各種造型的祈福吉祥物,仙桃、石榴、壽果、蓮花,配上紅色的大棗,層層疊疊,花糕的層數與大小是代表主家的誠意,馬虎不得!經過長時間的等待,終於到了蒸熟出鍋的時候了,用五彩的顏色來點綴吧,粉紅的仙桃、火紅的石榴、閃着金光的小魚兒……大家熱鬧地圍觀、品評着各人的手藝,溫馨而和諧……

時間總是如流水般靜靜淌過歲月的四季變幻,有着成長的歡欣,也有着不可挽留的悵然。如今祖母已經作古,父母也隨我弟遠遷他鄉,那些記憶裏的味道也漸行漸遠,但心裏的溫暖卻依舊如昨,歷久彌新。

標籤:鄉愁 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