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人物作文 > 心理作文

【推薦】心理的作文三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的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心理的作文三篇

心理的作文 篇1

哎!又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心情不由地緊張起來。

一大早起牀吃完飯,老師親切地把我叫到跟前,叮囑我考試的時候一定要細心,該寫對的一定不能失分。

進入考場,監考老師發下考試卷子,我粗略看了一下,嗯,有點難,頓時便更加揪心了。可就在這時,坐在我後面的同學一直在嘮叨:“題難不難,題難不難?”這聲音可真叫人心煩意亂,我實在受不了了,便狠狠地迴應道:“難!別再說話了好不好”。

開始答題了,寫着寫着,呀!有一道題居然不會寫了,我的心情更加緊張起來,小心臟砰砰砰直跳。可緊張歸緊張,還是得努力思考啊!我想呀想,可是怎麼也想不出一點兒思路,急死我了,急死我了!心急得都快跳出來了。

哎,空到那兒,先寫其它的題吧!我當機立斷調整了思路,經過一番艱苦奮鬥,終於寫完了剩下的題。我又開始接着想這道題。哈哈!靈光一閃,居然想起來了,我興奮地叫了一聲,把安靜的考場給哄亂了,老師點了我的名,心裏雖然有點不舒服,但還是在偷偷地樂着。

寫完了所有的題,我開始認認真真地檢查起來,經過一遍又一遍地檢查,終於,查出一道錯題,快速把它改過來。收捲了,我竟然還有點緊張,真想再檢查一遍,可是,已經不可能了。( )

我心裏也在不停地安慰自己,不要太緊張了,還是專心迎接下一場考試吧!

心理的作文 篇2

作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學生必須藉助觀察才能積累作文素材;必須進行積極思維,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確、結構合理、立意新穎;必須展開大膽想象,才能使文章內容豐富,具有創造性、獨特性,並使語言更 生動形象。所以,作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使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綜合訓練、心理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和發展的過程。

一、轉變學生作文的心理狀態

從作文心理來說,作文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一般來說,主動作文,是學生出於自覺的要求,有材料可寫, 有感而發,這好寫,也容易寫得好些;而被動作文,是學生沒有寫作的要求,感到無材料可寫,這就不好寫, 也不容易寫好。有的學生說:“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還有的學生說:“我最討厭作文,我希望今後的 各種考試都沒作文這個項目就好了。”這些都是被動作文心理的反映。

爲什麼不少小學生不喜歡作文呢?可以概括爲“沒有東西寫”或感到“不知道怎麼寫”。因此小學語文教 學中,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什麼?”“怎麼寫?”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作文教學過程,是要變學生被動寫 作心理爲主動寫作心理的過程。使學生從沒有什麼可寫到滿懷激情地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而又感興趣 的有意義的人和事。

從客觀方面來說,作文是用書面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與口頭語言有很大不同。口頭語言是在面對面的交際 活動中進行的,可以藉助於手勢、語調、表情、動作等來補充其思維的不足,因此,允許簡縮,邏輯順序也不 要求那麼嚴格。而寫文章是從小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接受成人語言(口頭和文字)開始,按邏輯要求, 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後,轉化爲自己的書面語言的複雜過程。對小學生而言,作文比口頭語言的要求高、難 度大。從主觀方面來說,低年級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還不充分,知識經驗也很缺乏,掌握詞彙還不多,思維的 形象性還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還不善於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這就決定了他們還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命題作 文,而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口頭造句、書面造句、看圖說話、看圖寫話等的寫作基礎訓練。因此,教 師要掌握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十分重視對兒童口頭敘述的訓練,爲他們將來進行命題作文作必要的準備。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較高的發展,相應地,寫作活動也進入了命題作文的階段,但是這階 段寫作的各種水平還是不高的,需要在口頭言語的基礎上,經過專門的、科學的訓練才能逐漸發展起來。因而 ,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方面還存在着許多困難,害怕作文,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

要變被動寫作爲主動寫作心理。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命題。小學生的作文是先有題目後寫文章。理想的新穎 的題目要從學生中來。來自小學生的生活、思想、興趣、愛好、心理活動內容都是命題的依據。對小學生來說 ,要讓他們寫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就是說,讓他們透過作文把自己的經歷過的有意義 的生活、思想,圍繞着一箇中心,按着一定的順序用文字表達、重現出來。

在一個學校裏發生這樣的一件事,一位姓羅的學生,身患了淋巴惡性腫痛,急需一筆較大的醫療費,學校 發起了向這位同學獻愛心的捐款活動。教師即以這個捐款活動爲題,佈置學生寫一篇“捐款動員以後”。這次 學生的作文寫得很好,有的學生用日記形式,寫下了自己的真心話,表達了對同學的一份真摯的感情,而有的 學生則是從記敘的方式,敘述捐款事件中,表現同學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這樣的命題,是讓學 生取材於身邊的人和事,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學生能“因事而發”,學生感到有事可寫,也寫得動人。

二、奠定寫作基礎,豐富寫作的心理內容

從學生的作文實踐來看,他們感到最大的困難之一是無話可寫,而且,最常見的毛病是內容空洞,寫不具 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缺乏觀察力,不善於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實 ,小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果細心觀察應該是他們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 竭的源泉。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衝破學校課堂狹小的天地,在社會大課堂中去感受 時代的脈搏,接受新鮮事物,從中豐富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的知識。而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較多是考慮 怎樣寫的指導,很少或忽視如何把小學生的視野引向身邊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從生活中得到感受 。葉聖陶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作文教學偏於形式……是一種弊病。偏於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 殊的事,跟實際生活並不怎麼切合,於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容之苦。”因此,只有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才能豐富 學生作文的心理內容。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觀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學生只有對生活中的事物細 心觀察,如對象的形體、色調、質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動筆纔有內容可寫。因此,語文教師要像“有心人 ”,一方面要注意在語文分析中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領會優秀作品的寫作,學習別人是怎樣以觀察各種 人物、各種事物爲基礎,從而寫成內容豐富的文章的。小學生的作文訓練,不同於一般作家的創作活動,它是 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課內容的模仿、借鑑範文學習寫作。因此,作文教學時必須以課本內容爲依據來進行作文 訓練。這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一切細心觀察,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現,少年 兒童的觀察力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覺 性、穩定性、精確性和概括性發展,並逐步形成較全面深刻的細緻的良好觀察力。教師應瞭解學生觀察力發展 的規律,有意識地透過多媒體教學途徑來培養和鍛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

學生觀察的要領是什麼呢?

一是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在採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命題作文教學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儘量把與命題相應的目的任務提得明確些、具體些。二是要細緻準確。觀察時不能只着眼於大概輪廓而忽略了 細小的地方。比如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歡笑、冷笑、譏笑、苦笑等等。觀察自然景物也一樣。比如下雨, 在一般人的眼裏,不過有大雨、中雨、小雨之分。有位小學生經過細心觀察,這樣描寫雨前的景物變化:“鉛 塊似的烏雲聚攏在頭上頂”,閃電像“一條條皮鞭劃過長空”。而描寫雨中的情景是:近看,雨點的形狀如“ 小葡萄”,打在地上濺起“水花”、遠看是一層“輕紗般的水霧。”繼而“水霧”又變成“雨簾”,馬路兩旁 出現了“小溪”。這位小學生之所以寫得自然逼真,就是因爲他能仔細觀察。三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方法。觀 察是一種特殊的知覺,只有循着一定的順序和方法纔不致掛一漏萬。一般可以先整體後局部。從空間特性來說 ,可以象電視掃描式從上至下,從前到後,從外到內。注意形態、數量、質地、色彩的變化,從而使學生把握 對象的外形和實質,這樣學生寫作有內容且生動而有條理。四是做好觀察記錄。作文是要有寫作素材的。素材 就是在作文中要寫的尚未經過加工的材料,平時學生若不注意素材的積累,動筆時就會覺得沒東西可寫。只有 注意營造起一個“材料倉庫”,寫作時才能“言之有物”,而觀察正是積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 些最重要的現象、細節,而細節正可以將觀察對象的特點、個性再現出來,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積累寫作 素材,從而奠定寫作基礎。

三、發展各種認識能力,提高作文整體水平

學生作文內容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透過觀察從現實生活中提供的直接素材;一個是課本、書報、圖畫、 音樂、影視提供的間接生活素材。這兩方面的“材料”,透過學生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心理活 動,成爲他們的心理積蓄,使表達變成爲可能。爲此,從心理學觀點看教師的作文指導,不只是作文方法的指 導,它本身還包括豐富學生的心理內容的意義,尤其是發展他們的各種認識能力,在感知的基礎上,拓展學生 思維和想象力,在作文訓練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那麼就使學生更快有效地提高作文整體水平。

作文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學生作文,從審題立意,到佈局謀篇、遣詞造句,直到最後的推敲修改,每 一環節都離不開思維這一心理活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的高低。但小學生在作文中往往未 能很好地展開思維,因爲在小學高年級時,思維才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小學生思 維能力較弱,他們觀察了某些事物,有的卻不瞭解其意義,找不到事物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因而作文時往往 難以確定文章的中心主題。根據學生形象思想的發展先於抽象思維這一年齡特點,要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 ,逐步進行思維概括性的訓練。

如逐步培養提煉中心思想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煉中心的能力:第一,教師注意在平時的閱讀教學時,讓學生明白,寫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 讚頌人物的思想品行;論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從事件中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第二,訓練學生在審題中抓住 中心。一般作文命題,有的中心主題是在題面,或在寫作提示的要求中已點明,而有的則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 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覆分析課文,提高捕捉中心主題的能力。第三,在生活中提煉主題。學生作文的主題, 應該是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不斷觀察,反覆思考,逐步加深認識,提煉出來的。

開拓思維的訓練。開拓學生思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 的心理過程。如《從一條小路想到的》《××的啓示》等類題目,就需要豐富的聯想。開拓思維的訓練,還可 以引導學生相互啓發,發揮集體的擴散思維的優勢。可以預早佈置作文題,學生自己準備素材和編提綱。在作 文課時,讓學生討論,如寫什麼?怎樣安排順序?中心是什麼?這些訓練是十分有益的。

有的作文題,就不是簡單的生活再現,而讓學生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從而產生新的形象。如 《我的理想》《我和嫦娥遊太空》《十年以後》《將來的教室》等這類作文,就需要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學 生作文的心理過程需要想象力的參加。小學生想象的.基本特徵是有意想象在發展,再造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低年級小學生在作文時,很大程度上是描寫或記述人物的外貌或事件的過程,而到了中、高年級,在有效的培 養訓練下,詞的作用越來越促使他們的想象力的發展,經過構思而概括出事物的形象,其概括性和邏輯性有了 明顯的提高。想象過程和其它心理過程一樣,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小學生的想象力也是在良好的教學影響下發 展起來的。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豐富學生的感知表象。因爲想象是在 事物的影響下,在言語的調節下,在兒童大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改造和結合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所以, 想象的水平是依學生頭腦中所具有的感知表象的教學和質量的情況爲轉移的。學生頭腦中表象越貧乏,其想象 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其想象越開闊、深刻,因而教師要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二要善於用生動的語言 描述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爲想象創造表達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是啓發學生想象的重要因素,教 師如果語言生動、帶有感情,描述會使學生進入想象的境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濡染其情。教 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在教學中可以以一概念或詞語爲題,讓學生用形象來表現,如“慈祥”、“ 細心”這樣的詞要求學生以語言描述人物的神態來表現,也可以反過來進行。

國外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日本學者認爲:想象與創造有關,發展想象力是爲發展創造力打下基 礎,因此,他們把豐富想象力的閱讀、寫作指導爲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向。

根據大綱要求,小學的閱讀教學中,主要讓學生對課文的場面、人物、情景、背景和作者展開想象。想象 的具體內容是:由標題想象到課文的內容;由插圖、圖表想象故事的情節;由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動作想象到 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動的展開;由整篇文章想象到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主題,由此引入作文中。

四、重視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懼心理

文章是表達思想、表現感情的。劉勰說過,“情動而言行,理髮而文見”。思想和感情既有聯繫,又有區 別。思想作爲人的認識活動及其結果,既構成文章的內容,又指導着寫作的方向,沒有好的思想,自然寫不好 文章,但是,光有好的思想而沒有表達這種思想的興趣與強烈感情,同樣寫不出好文章。人的感情不僅是構成 文章內容的一個方面,而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還有執行調節人動機的動力作用。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 是沒有興趣,沒有領略到作文的樂趣,因被動寫作而沒有情感的投入。

語文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時,要打破恐懼感。但這不是靠大談作文的意義,重要性之類抽象大道理所能 奏效的。較好的辦法是“寓教於樂”,而且要善於激起他們非說不可的感情。有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功課甚差 ,對作文更感頭痛。有一次同學將他藏在課桌裏的“金鈴子”,交給了老師。老師見這學生對小動物很喜愛, 便把“金鈴子”發還給他,並引導他仔細觀察,後要求他寫一篇小作文《可愛的“金鈴子”》。這位學生寫起 “金鈴子”,忽然靈感頓來:“金鈴鈴,金鈴鈴……那是誰在彈琴和唱歌?……你看,那小小的圓腦袋上伸着 兩根觸鬚,掃

來掃去,多威風!身體那樣小,卻長着四隻腳,還有兩條長長的後腿,屁股後面拖着‘雙槍’… …”(見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實例》)。可見語文教師要捕捉時機善於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讓學生頭腦中儲存有的感性材料轉化成某種感情色彩的記憶映象復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寫作訓練, 即寓寫於樂中,使命題作文引起學生的熟悉感親切情,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好文章。

學生作文,多喜抒情。尤其是記敘文,透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而發、且能動人以情的文章 纔是好文章。怎樣才能使文章感人呢?很重要的是寫出真情實感。小學生在《我童年的小屋》裏寫道:“搬進 三室一廳的單元樓已一年多了,但我卻依然留戀着那間只有15平方米的小屋,小屋擺滿了傢俱,顯得擁擠不 堪;小屋只有兩扇朝西開的窗戶,顯得昏昏暗暗;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在那裏我度過了九 個春秋,小屋留下了我童年的快樂”。

這篇小文章感動之處在於“實感”出“真情”。文章一開頭就把讀者帶進了童年的小屋中去,和新樓房相 比,小屋是擁擠的、黑暗的、潮溼的,但是那裏卻留下作者寶貴的童年歡樂和留戀之情。

人的情感儘管是一種主觀經驗,但它畢竟是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關係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且,情感的 內容及其深度,又往往取決它所反映的各種現實的廣度。因此,語文教師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要準確地把握 學生的感情脈搏,並引導他們用適當的詞彙具體而形象地揭示出客體是怎樣引起他們的某些情感體驗的。在課 堂教學中,一般說來,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取決於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都伴隨教師 強烈的情緒、情感。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醞釀良好的心境;命題要有師生情感的共鳴;指導要有柔情;批改 要有韌情;講評要有熱情;要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只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才能仔細觀察生活,他們才能寫 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心理的作文 篇3

小時侯,我很想長大,因爲長大了,就可以幹許許多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揹着媽媽的叨嘮,爸爸的責備。

可是真正等到自己長大了,卻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煩惱。長大了,作業漸漸像小山似的多起來。放學後,我不敢去玩,去看自己喜愛的書,我怕自己的作業完成不了,我只能拼命讓自己的筆在本子上蠕動着,等到華燈初上,我又騎着自行車狂奔在回家的路。課程也逐漸地繁重起來。每當晚上回家複習時,我望着一大堆的書 ,真不知該去複習哪一科,是語文?還是數學?還是地理?還是……

成長在這時似乎已化作一張作文紙:你走過了多少,你也就寫下了多少,如果你真的用心了,你成長的紙頁上就會散發出燦爛的光芒;但如果你只爲了成長而成長,那麼,我不知道紙頁上的結果了,是鋒芒畢露,還是碌碌無爲?

終於,成長 到了可以深入的思考,它爲什麼那樣令人嚮往,又那樣令人恐懼?嚮往時,偶爾想到兒時,那早已不復存在的友誼,都隨着我的成長消失了嗎?兒時那純真的臉龐,可愛的笑容,自由自在的生活,稚嫩的童心,還有對自己所相信的奇蹟的執着,都散入了成長的微風中了嗎?

太多困惑,太多的不想面對,厭倦的時候,又常常看到朝陽在東方升起,天邊那絢爛的彩虹,成長的寶石就在前言閃爍着璀璨的光芒,似乎是很近,但是,真的再前進一步就夠得到嗎?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不一定鮮花滿地,也許會有學業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失意,情感上的煩惱……它們就像橫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道坎,需要我們去跨越。

太多疑惑,太多的不想面對,厭倦的時候,又常常看到朝陽在東方升起,天邊那絢爛的彩虹,成長的寶石就在前言閃爍着璀璨的光芒,似乎是很近,但是,真的再前進一步就夠得到嗎?成長的腳步離不開煩惱,我成長着,感受着成長,享受着快樂,也享受着煩惱。

標籤: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