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人物作文 > 人的作文

書神馮立:我讀完了1738本書

導語;你能想象一個人讀了1700多本書麼。是的,這貌似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書神做到了。這其中的祕訣不過是堅持和興趣。堅持很重要,滴水穿石靠的就是一股韌勁。

書神馮立:我讀完了1738本書

2015年10月2日上午,馮立在豆瓣網上推送了他的第79篇日記,題目是《如何讓你的閱讀更高效——1700本書閱讀總結》,這是他所寫的“閱讀總結”系列中的第17期,而如果你是一名資深豆瓣用戶,或許讀過他那篇著名的《海淀知名書店指南》,也會更熟悉馮立在網絡上的化名:王韌勉。目前爲止,他的豆瓣主頁上,記錄着讀過的1731本書,聽過的3336張唱片,看過的1232部電影,以及衆多評論和日記——多年的堅持使得這些數字顯得異常龐大,王韌勉這個名字也成爲豆瓣讀書類推薦欄的常客。

  從300本讀書計劃開始

馮立一直保持着這樣一個習慣,每讀完100本書,就要寫一篇總結性的文章,從一個主題入手,或談談讀書所得,或談談閱讀技巧,最後還要爲這100本書評選出一個前10名的最佳榜單。已是歷史系博士二年級的他已經完成了第17個100本讀書計劃,仔細算一下,相當於一年讀200多本書,平均三天讀兩本。這樣的速度,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望塵莫及的,更別提長期的堅持了。

在想象中,這樣一個讀書大神不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還有可能有些“呆氣”。然而在咖啡館見面時,他與所有普通的清華同學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有些胖,笑眯眯的,若非要說有什麼不同,大概是他身上有一種少見的自信,有點像老北京的侃爺,彷彿見慣一切隨時都能說個不停。他幾乎可以輕快流暢地回答所有拋出的問題,對人名非常敏感,對讀書時間和數量有着精準的記憶,對陌生人的好奇也早有準備,唯獨在提及女朋友的時候才從一個經驗分享會的模式中走出來。“我和我女朋友就是在甘陽老師辦的一個學術夏令營上認識的”,這是他第一次露出靦腆而放鬆的笑容,提醒着大家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男生。

談及讀書的緣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覺得大學過了一年有些荒廢,想看看能讀多少書,馮立很輕鬆地說,沒想到大四上學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讀完300本書的目標,一讀就停不下來了。

  碎片化時代的閱讀適應

被問到如何有這麼多時間看書,馮立閉眼想了一會兒,“大概是有空就看吧,我很少拿出整塊的時間來讀,日常生活往往是見縫插針地閱讀,再一個讀得多了速度也會上去”。他的作息是“朝八晚十二”型,其實他並沒有因爲大量看書而耗費太多時間,甚至如某些猜測那樣“不通世事”,他數了數,大學生應該體驗的生活從打遊戲到談戀愛,從上課到做助教,從實踐到旅行,一個不落全都體驗過。

他的身上有很多打破人們通常設想的地方,滿足着人們的好奇心,其中有一條就是人們對紙質書與電子書樂此不疲的優劣爭論,在他這裏似乎失去了意義。有的人可能就是喜歡“讀書的感覺”吧,提到現在有些人對紙質書的執着,馮立不以爲意,“有讀書的感覺不等於有效率,讀書這東西入門很重要”。

比起讀書形式和讀書心得,馮立更看重實在的內容和深入的思考。透過對各種學術著的閱讀與思考,他寫道“讀書要讀出不同的維度,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閱讀的表層,簡單閱讀就去表揚或批駁某本書的優劣”,在用顯眼的數字打頭作標題的總結文章裏,這樣的思考和各個角度的點評纔是主角,恍惚間有指點江山的氣勢。“讀書多了寫得多其實很容易,讀得多了,寫得不多但能給別人傳遞得更多才見功力”,馮立並不只單純追求知識的輸入,他覺得,大學給大家提供了很多知識,但“忽略了傳授學習方法”,例如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讀書寫作。在最新一篇《1700本書閱讀總結》裏,馮立推薦了《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如何閱讀一本書》等書,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還將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結果帶到了他擔任助教的課堂上,讓自己的學生讀書評,練習寫作。“說理工科學生不擅長寫作,這完全是誤解”,在馮立的眼中,不少理工科學生表現優秀,很有潛力,而他也露出一種爲人師的喜悅,晃了晃頭。

  唯有愛與學業不可辜負

雖然讀書、思考甚多,馮立卻坦言自己不算是一個成績好的學生。中學時代,他一度不被看好,但超常發揮的高考和自招還是讓他幸運地進了人大國學實驗班,學了自己最感興趣的專業。凡是感興趣的東西就去學,本科期間他在人大、北大、北師大學校旁聽了20門課,“是像選課一樣聽課寫作業的”,他補充,“比起爲了名氣去聽課,可能真正教得好的老師反而幫助更大”。本科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三位老師——講授社會調研方法的潘綏銘老師、講授文學閱讀的王以培老師和指引音樂賞析的畢明輝老師——都是在旁聽課時認識的。

“除了與學習有關的獎學金,其他的獎學金我都拿了”,他帶着一點自豪,特別說起自己本科時期參加的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這個項目他帶着兩個同學一起,寫了八萬四千多字的報告,獲得了全校人文組的第一名。課題與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有關,初時沒人願意參加,他只好拉來好友與下鋪的哥們兒,三個人一起回到他的老家湖北黃岡做調研。“很多名人啊,李贄、聞一多、黃侃、熊十力……”一連串被寫在中國歷史上的人名從他的嘴裏冒出來,“這些人的故居和講學之地我們全都跑遍了”,“不過收穫最大的應該是呼籲復建了黃侃夫妻的合葬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必是很多人的夢想,對馮立來說,這也是他正身體力行的東西。

2015年是馮立在清華歷史系讀博士的第二年。從人大搬到清華,問到清華有哪些不一樣的資源值得同學們珍視,他最先稱讚的不是大家引以爲傲的食堂和宿舍,而是彷彿挖到寶藏一樣得意揚揚地說,清華圖書館能提供的服務超出一般同學想象,比如說可以辦北大圖書館的借書證,這一點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清華圖書館的借書期限爲8周,遠遠長於一般學校,特別是還能借很多臺版書,這都是其他學校所沒有的資源。這樣的口袋一旦被開啟,話題就一個接一個被倒出來,他彷彿是對自己的玩具瞭如指掌的小男孩,坐擁數座自己無比熟悉的圖書館,大到歷數全國能夠外借臺版書的高校,小到一個博士生一個月最多能借59本書,侃侃而談,顯得異常滿足。他在文章裏寫閱讀速度時說,“沒有100本的閱讀量無從談技巧,沒有300本的閱讀量無從談速度”,而認識他的人則戲稱,他有時候讓人覺得“沒有讀過幾百本書無從與之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