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這本書,是半年前的新教師培訓大會上,主講教師向我們推薦的,本書由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蒙臺梭利是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是意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醫學女博士。

蒙臺梭利致力於診斷兒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她從智力、節奏、運動、人物角色認識等多個方面對兒童的發展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敏感期”理論,抓住“敏感期”,對兒童的成長可以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閱讀本書時,我常常被作者溫柔的話語打動,蒙臺梭利女士把兒童放在與成人平等的地位,觀察兒童的行爲,分析成人應該改進的方面,讓我尤爲感動的是《愛的智慧》這一章節。

兒童熱愛成人,並且尊重成人。很多時候,作爲家長的成人,發出的命令如果兒童沒有聽從時,就會認爲是兒童在鬧脾氣,卻沒想到,這是兒童成長中的必然,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立即大發雷霆,而是理解兒童的成長規律,用愛去包容兒童,用愛去理解兒童,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避免一味地指責。

我一直認爲,用愛澆灌長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是不同的。在學校裏也能感覺到,有的孩子會非常勇敢地表達內心的愛,會在課餘時間大方自然地與老師表達情感,不畏懼老師,在這些孩子的心裏,成人和他自己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但有的孩子總是很靦腆,甚至有時面對老師的主動關懷,他們會下意識地逃避,甚至無助地漲紅臉跑開。用愛澆灌的孩子,就像小太陽一般,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周圍一切都充滿友善和真誠。

奇奇是我班上的一個小男孩,大大的眼珠子總是骨碌骨碌轉,他常常蹦出幾句天真的話語,老師們聽了都忍俊不禁。就是這麼一個天真善良的孩子,總是在早晨偷偷地將一盒牛奶,或者一隻蘋果放在講臺上。

在一次單元練習中,奇奇獲得了滿分,一年級的練習難度並不高,全對的人數也比較多,其他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從我手中拿過練習紙,只有他,快步跑上來,輕輕地擁抱了我,對我說“謝謝你,石老師”。我很驚訝地問,爲什麼要謝謝我呢?

他說,因爲是你教了我知識,我才能全部做對。

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爲人師的喜悅。晚上和他媽媽聊了這件事,他媽媽的聲音很溫柔,但又充滿力量,對我多次地表達了謝意,感謝我對孩子的付出,也爲孩子這麼暖心的舉動感到自豪。

在和他媽媽聊完之後,我思考了很久,果然,只有心中充滿善良和愛的媽媽,才能教育出這麼優秀的孩子,如果說奇奇是一件“小棉襖”,那他的媽媽,就是溫暖的太陽。

作爲家長或老師的我們,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和愛,在孩子取得進步時,真誠地說一句“孩子,你做得真棒,我很愛你”,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長此以往,他也會成爲一個不吝惜表達情感的人,一個溫暖而有力量的人。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祕密》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對此,我也深有同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成人看孩子做事“不順眼”,怕孩子浪費時間、打壞東西等,總是讓孩子按照他們的節奏來生活。當他們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們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的時候,這時他們就會按捺不住自己地想去幫助這個兒童。比如,早上起牀時,孩子正在努力地學着自己穿衣服,父母看見了,非但沒有給予表揚、鼓勵,反而擔心孩子穿衣服的速度太慢,會耽誤自己的上班時間,於是一把奪過孩子手中的衣服,麻利地爲孩子穿戴整齊。又如,當一個成人看到自己的孩子端了滿滿的一杯子水,正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動着步子時,他就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摔倒、摔疼?杯子會不會摔破?……內心的種種擔憂迫使他快速地從孩子手中將杯子奪過來,不讓孩子自己端杯子。

另外,迫於現代社會競爭的激烈,有些家長爲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報這報那的輔導班,雙休日時,家長帶着孩子穿梭於各種學習班,小小孩子沒有了遊戲時間、沒有了童年的歡樂。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由此我想,成人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着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其自然地展現和成長。還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最好的教育或許就是不教。這也許讓那些擁有“滿腹經綸”的父母們大吃一驚,但,事實確實如此。

在《童年的祕密》中,蒙臺梭利毫不留情地對成人進行了斥責,他把成人對兒童的關愛看作是成人的自私自利,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會走彎路,或出現一些錯誤的舉動,但在孩子面前,我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

試想,如果沒有成人組成的人類社會,一個嬰兒怎麼會憑自己的能力而成長爲一個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的成人對此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成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並能夠生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成人蔘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性格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對論,但依照現在社會的發展。

總體來說,人類還是在不斷的發展的,人類的教育總體來說還是好的。現在,部分家長還缺乏正確的引導,我想,只要將正確的方法加以推廣,科學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更加智慧無比的!所以,作爲教育者,尤其是孩子的啓蒙老師,我們更加感到了肩上任務的重要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就算再洶涌的海面,也會有平靜的一角;就算再荒蕪的小島,也會藏着救命的“稻草”;就算再黑暗的天堂,也閃爍着微弱卻耀眼的星。生活是充滿荊棘的,但只要你不放棄,時刻懷着一顆積極感恩的心,你總能遇到那些善良美好的事,觸摸到冬天的溫暖。

相信很多人都對阿廖沙這個名字耳熟能詳,沒錯,他就是《童年》的主人公,是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化身,是帶領着我們在黑暗中勇敢走下去的明燈。阿廖沙的童年與現代的我們相比,那可是艱難多了。生活的困苦與現實的黑暗時刻緊逼着他那顆幼小的心。但是,雖然那麼幼小,卻又那麼堅強樂觀,那麼頑強無畏,那麼偉大以至於令人佩服。他在痛苦、屈辱的生活中,滿懷信心,奮鬥拼搏,堅信並尋找着那如死一般黑的夜裏的點點希望之火。

夜裏,燃起油燈去感受阿廖沙的生活。三歲時,阿廖沙便遭到了不幸,上帝張着大黑手將他父親帶走了。於是,他與母親寄居到了外祖父家。然而,尼日尼的幸福生活並沒有降臨到他那兒,但也不至於完全沒有。當時,外祖父家業衰落,脾氣愈來愈暴躁,阿廖沙因此遭受了不少打罵。米哈伊爾舅舅與雅科夫舅舅的分家鬥爭更使這個家、這片土地充滿仇恨之霧,連孩子也被這種氣氛所毒害。但是,生活是要繼續的,它不會斷人生存之路,只要你懷着積極樂觀的心,即使在這種家庭中,即使生活再惡劣,也總會有那麼一些善良美麗的人與事圍繞身旁讓你發現,給你溫暖。阿廖沙找到了屬於他的那份溫暖與關愛,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那便是他的外祖母。阿廖沙從內心發覺外祖母是一個善良、熱愛生活、有着聖徒一般寬大胸懷的人,也知道外祖母信仰的上帝是那麼可親可愛、與人爲善,和外祖父的恰好相反。外祖母是這片污泥中最清純的小花,她給了阿廖沙許多溫暖與關愛。

生活也還不至於如此悲涼,在一大片荒漠中只樹立一棵白楊。在小阿廖沙身旁,除了外祖母外,還有那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也都是他心中獲得溫暖的一把明火。

遷居到卡那特街後,苦難並沒有停止侵蝕阿廖沙。與繼父的不合、外祖父的破產、母親的死,使他心中時刻承受着種種的痛苦與壓迫。他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然而並沒有至於到達這種地步。因爲他時刻懷着那顆積極樂觀的心,以至於總能感受到冷酷生活中不滅的熱情與溫暖。他有與“好事情”的友誼,有相同鄰居孩子們撿破爛賣那充實美滿的生活。這些人、這些孩子都是純潔的,是阿廖沙生命中一道道美麗的風景。阿廖沙最後選擇離開課堂,到“人間”謀生,那是因爲他要探索新的生活,那種即使在黑暗中也有着善良、美麗的人的生活。

就像高爾基所說: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來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所以,生活是不會讓你走上絕路的,即使再黑暗也總有那麼·些美好的東西。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讀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特別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爲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兒女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爲多做自我反省。

書裏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己的兒女,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兒女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兒女,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裏,兒女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兒女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兒女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兒女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兒女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兒女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該停下腳步等待兒女,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爲自己不願等待,不斷的催着兒女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羣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曾經看到帶着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看來多看書真的還是有這個必要的。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中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透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透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蒙臺梭利還從七個方面討論了兒童的發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的發展的。第一、成人爲了自己的方便而強迫兒童長時間睡覺。蒙臺索利指出,如果我們要爲兒童的個性發展提供幫助,鑑於兒童是一個弱者,那麼有着更強個性的成人在指導兒童的時候必須控制自己。第二、蒙臺索利認爲,兒童並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發展,而是透過練習獲得的,因此,成人必須調整自己以幫助兒童享受行走的樂趣。第三、蒙臺索利表示,當我們評價兒童的心理髮展時,我們應該根據言語的出現以及從工作中激發出的手部動作的出現來考慮幼兒的心理髮展。第四、蒙臺索利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第五、蒙臺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爲透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第六、蒙臺索利認爲,由於成人不理解運動對於兒童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阻止兒童的身體活動。而一個“失去肉體自由”的人要比耳聾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慘也更嚴重。第七、蒙臺索利獨闢蹊徑地提出,兒童具有天賦的特殊的“愛心智力”,這種愛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觀察他們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於兒童對我們成人的愛,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被喚醒。如果沒有兒童幫助成人振奮精神,那麼人類就會頹廢。

看本書時。讓我想起趙嶺老師在課堂上說起兒童享有的權利——這是《兒童權利公約》賦予與規定的。1、有生存權——每個兒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權和健康權;2、受保護的權利——不受危害自身發展影響,被保護的權利;3、發展權——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和智能的權利。兒童有權接受正規和非正規的教育,以及兒童有權享有促進身體、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權利;4、參與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兒童利益的原則;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尊重兒童的觀點與意見的原則;無歧視原則。

給我的啓示: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爲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透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透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

所以作爲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而且我還有更深的理解,擁有一位“好”老師,不光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家長的福氣,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讀了《童年的祕密》的幾個章節,我首先感覺到的是兒童教育遠遠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複雜的多,教育者的責任也重的多。

嬰幼兒教育所探索的資訊點更隱祕,也更加易變。如果說嬰幼兒在思維成熟前會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期間,而這個期間又不是想我們很多成人所認爲的那樣是白紙一張,那麼,在這個時間段裏,他(她)的心理資訊應該只有透過成人的解析和表述才能爲外界所承認。許多教育學者和兒童心理專家往往透過大量的心理測試和案例對比來分析和表述嬰幼兒的心理歷程,進而形成科學理論,成爲教學方法,應用到所有的早教、幼教和義務教育中,兒童的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論的印證。於是,現代教育的成品在許多學者、教育家和社會工作者所組成的生產線上完成了生產再造過程,正式推向市場。

蒙臺梭利博士的教學方法被很多人列爲典範,很多教育學者都將蒙氏教學認爲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是教育和人權趨於成熟的標誌。蒙氏的教育理論在我看來,它的獨到之處是將嬰幼兒的心理髮展演變成了開放性的學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兒童心理髮展下較爲生硬的定義和規定權威的概念,也不再像先前的心理學研究者一樣對所有兒童的行爲進行病理學一樣的研究。總之,蒙氏的貢獻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謙虛,就像序言所說:“我們必須擺脫成年人的那種所謂無所不知的心理角色,披上蒙臺梭利所說的‘謙遜的外衣’。”這是《童年的祕密》給我的最爲深刻的印象之一。

蒙臺梭利博士的教學思想,讓我們對嬰幼兒教育開始小心翼翼起來,既不敢肆無忌憚的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樣瘋長,又不敢擅自劃分成長的界限,因爲當你面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造訪者時,蒙臺梭利博士會在你每每想做出一個膽大妄爲的行動時,及時的在你耳邊叮囑:“這是一個生命。這個生命與你我的沒什麼不同,想象下他(她)對你所做的會有何感想?”這時,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亞傑,手心都會冒汗了。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蒙臺梭利的教育方式和理論無論是多麼經典和具有指導意義,其研究方法依然沒有超出根據大量案例的統籌歸納。範例是蒙氏教學的主要依據。所以,對嬰幼兒教育者來講,我個人認爲蒙氏的教學方法應建立在理論基礎上,並以此爲平臺,探索出自己的社會,自己的人羣,甚至是自己的社區的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畢竟,一個在哥特式教堂穹頂下敬畏上帝的少年和一個遠在東方泥土裏耕田的孩子,對自由的概念的理解還是存在差別的。

作爲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的一員,面對生命,我也須低下頭,謙遜的審問自己:我真的正確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向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對兒童缺乏明白。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僅正因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到達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主角的統一。成人無法明白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己瞭解這些事物。因此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潛質只能理解,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這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發奮爲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爲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好處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爲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應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留意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留意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以上就是我讀《童年的祕密》一書的主要感受。我想每個童年祕密的發現、教育方法的實施、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將成爲我今後不斷髮奮、不斷前進的動力!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9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透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透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所以,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學習對兒童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學生,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爲常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所學的內容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

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

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雖然這些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育中未必實用,但卻提高了我對孩子教育的認識,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0

假期裏利用閒暇之餘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我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爲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到達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主角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我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書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日,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爲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爲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爲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我的學生。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細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你想看到花開的燦爛模樣,現在就要用心學習澆花的理論,不是提了噴水壺的人都能成爲好園丁!爲了我們的孩子,加油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1

假期內有幸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大人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甚至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可往往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成人們卻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爲,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着“爲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爲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2

假期,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我翻開《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讀起來如沐春風,不忍釋卷。當放下手中的這本書時,內心感到無比羞愧,自覺得很瞭解自己的孩子,很瞭解自己的學生,可是讀過書後我卻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的瞭解卻是遠遠不夠的。其中有一個觀點引發了我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臺梭利指出: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寫道:“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自己孩子和學生自發性的活動?

她在書中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同時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爲透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由此我想,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爲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纔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

在閱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覺得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積極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透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覺得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爲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因爲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不同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一定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能力,當然了,此時教師應該作爲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保持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助,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能力。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不能再習慣性的用父輩們教育我們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應遵循教育科學,沿着兒童成長的規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順勢而教。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3

讀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異常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爲中心,只會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當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我的行爲多做自我反省。

書裏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我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趣味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我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終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當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爲自我不願等待,不斷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羣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那裏我想到了以往看到帶着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明白,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當承認自我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我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看來多看書真的還是有這個必要的。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4

《童年的祕密》這是我在電腦上完成閱讀的第一本書。我沒有要求自己快速讀完,而是精讀,以“讀懂”爲原則。此書原爲一本電子書,文字排列非常密,幾乎沒有行間距,讀起來很不順眼,還有許多錯別字。爲了方便自己閱讀(當然也方便我的羣友閱讀),我以重新編輯的方式開始了我的閱讀。首先將電子書複製成了現在的Word格式,將文字設成了現在的大小,並刪除了每段中的空格(雖然只能用手工進行),加進了目錄及文內的連結(只要按住Ctrl鍵點擊,就能進入相應的章節),又在閱讀中修正了不少錯別字和病句。因此,現在閱讀起來比原來的電子書養眼多了。

“蒙氏”已經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大爲流行,但其中有幾人讀過此書?我不得而知。在此前我所見的種種有關“蒙氏”的宣傳中幾乎都是片面的。到是馮德全的理論顯然來自於蒙氏,但他卻很少提及蒙特梭利,而他的“兩個生命”、“兩種語言”、“人格培養”等理論全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蒙特梭利的一些讓我感到震驚的觀點已經在譯者的《校對手記》中提到了,這兒不贅述。

不過,在閱讀中最讓我震憾的則是作者對兒童工作的論述,她提到兒童的工作就是負責創造一個成人,而且這個工作是無法讓任何別人替代的,唯有兒童自己來實現,並進而提出了“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論斷。閉卷靜思,真是啊。成人的工作幾乎都可以讓別人代勞,唯有兒童的工作是無法由別人代勞的。由此可見,兒童的工作比起成人的工作來熟輕熟重豈不一目瞭然?

其次,她關於兒童的工作與遊戲的關係讓我非常吃驚。我們總是認爲遊戲是兒童的學習,是他們的天性,但她卻認爲工作纔是兒童的天性,並進而論述了“正常化”的概念,指出正是缺乏正常化步入了歧變才導致不愛工作而愛遊戲的。甚至斷言,是兒童找不到工作才遊戲的。因此早期教育的任務就是要讓兒童有工作可幹,並幫助兒童實現“正常化”,避免“歧變”。這個觀點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第三,她關於兒童想象的論述也讓我很是意外。她認爲兒童將一件物品不看成那物品是一種心理髮展的歧變,只有真正認識那一物品的特性纔是正常的發展。可我們卻常常將孩子的豐富想象看成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想象力強)。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看法與她的觀點真是大廂徑庭啊。但我覺得她的觀點是對的。孩子的想象正是其認知不足的表現,這與成人在對事物充分認知基礎上的想象是有着本質的不同的。藝術創作需要想象,但這種想象不是兒童的想象,不是對事物無知的想象,而是成人的想象。將兩種不同的想象混爲一談併爲兒童的想象叫好,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在早期教育中的誤區。如果將兒童的想象看成是兒童情感的表現,這是非常正確的。但如果以想象的豐富來爲兒童認知的不足作開脫,那就大錯特錯了。兒童認知的發展需要以“真”爲前提。兒童接觸的東西應當是真物、真功能,而非想象之物。

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是從事早期教育的人的必讀書,不只是讀一遍,應該精讀,反覆地讀。我從今天開始將進入第二遍的閱讀。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

主旨:是固執還是意志堅定小孩有一個很有趣的特性,在他們的想法裏某些事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去做才行,當看到妞妞日記爹地媽咪一切請按標準程序來時,只是覺得很有趣,我沒怎麼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樣的情形(可能是小孩多由我在照顧,都是按小孩熟悉的方式在做),當家中來了另一個家庭的小朋友,我才發現兒童的秩序感真的很強,而這一特性很容易被大人解讀爲固執。

似乎這種大人與小孩的衝突特別容易發生在由多個照顧者照顧的情況,如果小孩心中已經形成某一件事的流程(如媽媽教會了某一刷牙的步驟),他會很堅持要這麼做,當另一個大人換了另一種方法,小孩就可能會生氣,或者要求要找知道要怎麼做的大人(通常都是媽媽)。蒙特梭利在兒童的秩序感一章中舉了很多極易引起共鳴的例子,看的時候可能很多父母會說,是的,我的小孩就是這樣,由於錯誤的解讀,大人常將孩子這些行爲解釋爲無理取鬧,而強制要求孩子妥協。

例子一:一個二歲多的孩子堅持用某一種湯匙才肯吃晚飯時,父親認爲這是一種無理取鬧,反而斥責孩子不吃飯的行爲,同樣的要求在午飯時也出現,當時媽媽就順着孩子的意思去拿那個湯匙給他,孩子拿到湯匙後很快安靜下來吃飯,在晚飯時出現同樣的事,因爲父親的做法不同,父子爲此都很不高興,結果最後小孩沒有在斥責後吃飯,還是等拿到對的湯匙才吃。

例子二:外婆不斷勸說三歲多的外孫去睡覺,說了一大堆的道理,但小孩就是一直說「不要」,外婆已失去耐性。媽媽過來問了一句「你要拿什麼一起去睡覺」,孩子拿了一個火車頭,然後非常順服的牽着媽媽的手去睡。這件事有人的解讀可能是孩子比較聽媽媽的話,但Motessori在類似的兒童行爲觀察中發現了兒童的秩序感的存在,是因爲媽媽比較瞭解孩子的需要,才顯得孩子的行爲較爲順服,有人稱之爲愛,但這種說法易讓人誤以爲是用錯方法的人不愛孩子,其實不然,在上個例子中,外婆也愛孫子,只是講大道理不若理解兒童更能符合孩子的需要。

雖然某些要求我們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沒什麼傷害性,爲何不順着小孩的意思呢?當事情按着小孩的預期發生,他比較會有安全感,我們大人不也較喜歡用習慣的方式做事嘛。當滿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將很驚訝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順從,不然小孩就會奮力的爭取,如果長期外在發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會產生無用感,對小孩意志力的培養極爲不利。

標籤:童年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