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15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

《童年的祕密》不但批評了一些成年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譴責了對兒童的忽視和不尊重;還呼籲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地觀察兒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我開始重新反思工作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並試着去改變。然而,這種改變比我想象得要困難得多。一般傳統的教育,老師只是認識學生的行爲,知道要引導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而具備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教師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現在,儘管人們已經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生活。但現實生活還是告訴我們,在兒童與成人(父母或教師)之間往往會存在着一種潛意識的衝突。這種情況表明,如何看待兒童,如何對待兒童的生活,如何處理兒童與成人的關係,至今仍然是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祕密》一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都能見到。因此,在對“兒童之謎”的思考與探索上,父母、教師以及所有關注兒童及兒童教育的人們肯定能從這本生動通俗而不乏真知灼見的書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啓示。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感謝蒙臺梭利,這位意大利偉大的教育家,是她和她的那本《童年的祕密》走進了我的生活,充實着我的教育觀念,指導着我的教育行爲,更堅定了我的教育信念。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童年的祕密精讀半月之後,想起了這樣的文字——有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用艾莎的童年軼事與天下父母教師共勉!如果你親身經歷過,將感同身受!

如果一個成人使得兒童相信他自身是無能的,那麼,一片烏雲就會籠罩在他的心靈,他就會陷入膽怯,冷漠,恐懼的狀態之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兒童就形成了一種內在障礙,被稱之爲“自卑”!這種障礙可能作爲一種無能和自卑的感覺而在他心裏存在下來,這將阻止兒童參加社會生活!這種自卑導致兒童產生膽怯,作決定時遲疑不定,面臨困難或批評就退縮,遭受壓抑時就流淚等表現!這些表現與兒童的痛苦心態又是形影相隨的!相反的,一個正常兒童的最顯著特徵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責任感!

記得六年前我讀《有吸引力的心靈》時曾感悟到類似這樣的文字:曾幾何時!我們可還記的雨後踩過的小水坑!貪婪的吸嗅着雨後泥土的芬芳!着迷於路邊花叢中蝴蝶翩翩起舞而耽誤了上課!融進於血液裏的栗子雞,煮玉米的香味兒充斥着整個童年!當時剛進入幼教行業的我以爲這就是童年!從業六年時至今日,我才明白:每個兒童都有一顆稚嫩的心靈!你會在畫板上畫些什麼?致使每個人也就有了五彩紛呈的童年記憶!

我親愛的寶貝們,我將如何做才能守護你們稚嫩的心靈?教師必須意識到兒童是擁有心理生活的,只是這種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他的發展往往被成人無意識地破壞掉!要幫助一個兒童,我們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能使他自己自由發展的環境!教師再精神上要做好準備,必須時刻反省自己,摒棄專制,消除傲慢和發怒,變的謙虛和慈愛,避免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兒童!

我親愛的寶貝們!在我從業的歲月裏我願意傾聽你們的心聲!如果有一天我將老去!我多麼希望——你們驀然回首自己稚嫩的童年:赤着腳丫踩着夏季雨後的小水坑…嗅着青草和泥土的氣息!歡快嬉笑的小臉兒仰望着藍天白雲…那傍晚天邊的火燒雲… 童趣的回憶…那回不去的美好的往昔…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童年的祕密》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著作。閱讀這本書,我對兒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兒童觀也有了一定正確的理解。

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人們愈發認識到對兒童認識研究的重要性。

書中,作者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透過兒童的精神研究潛意識。如果嬰兒期遭受了超常的痛苦,就會在潛意識中留下印記,成人後,外界刺激就可以喚醒沉睡的潛意識,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發作。兒童在童年期受到的創傷大多來自成人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社會賦予了成人兒童監護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身份,他們也的確付諸自認關愛兒童的行爲,但他們常以自我爲中心,從自己的角度揣度兒童的心理,自以爲是的判斷兒童行爲的對錯,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卻不曾真正瞭解兒童的內心世界。

無需引導,剛出生的嬰兒就能進行最初的心理塑造活動。每個孩子都有自我塑造的天賦,藉助外部提供的工具構建內心世界。兒童是非常喜歡遊戲的,他們的任何活動都以遊戲爲基礎,他們在遊戲中熟悉環境,吸收新事物。

雨果。德弗里斯發現了動物的敏感期,而研究兒童的人員,透過對兒童生活的觀察,兒童也同樣擁有敏感期,並且應用於教育活動。如果把握好敏感期,兒童會得到奇妙的發展。敏感期間,兒童以異常快速,強烈的方式與世界構建聯繫。可若兒童在敏感期內特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反應強烈,異常痛苦,經常會做出成人眼中任性的行爲。這種時候就需要成人對真正理解兒童的內心,及時滿足其需求。但兒童異常的行爲常得不到成人的重視。兒童對秩序敏感的時期是兒童最重要也最神祕的敏感期之一。尤其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兒童對秩序的要求更爲明顯。兒童對秩序有着天生的熱情和需求本能,雖然對秩序的敏感期是一個暫時性,階段性的階段,但若是世界給兒童留下混亂不堪的印象,負面情緒就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任性,迷茫的行爲。

兒童成長過程中,成人往往只注重其身體的發育,而忽略兒童心理髮展的需求。我們更應該學着去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正確判斷理解各階段兒童出於心理需求所表現的行爲,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假期裏利用閒暇之餘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我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爲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到達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主角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我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書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日,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爲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爲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爲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我的學生。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細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你想看到花開的燦爛模樣,現在就要用心學習澆花的理論,不是提了噴水壺的人都能成爲好園丁!爲了我們的孩子,加油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與其把這本書當作兒童教育類書,更不如說這本書是一本心理類書,可以療愈成人的心理書,因爲“一名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更可以看作是一本哲學書,啓迪成人怎樣生活、怎樣更有意義地生活,因爲“兒童的祕密,隱藏着成人的祕密”。

也是讀完了這本書,基本上理清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體系。首先,她認爲兒童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以及主動發展要求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然後,認爲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追求競爭、結果,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儘量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或事情等(最大效益原則),而兒童的世界是緩慢的、追求過程的,他需要自己慢慢地體驗做事情才能逐漸身心發展;第三,由於成人與兒童世界的不同生活方式,導致了兩者的衝突,而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爲標尺來衡量兒童,就覺得自己都是正確的、並以此爲樣板來塑造、糾正兒童,或者爲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兒童強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成人藉助力量和權威總是去幹擾兒童、阻礙兒童的自身發展,而兒童因爲弱小無力只好被迫按成人的意願來最終表現爲壓抑自己,或透過發脾氣、搗亂等反抗方式變成所謂的“問題”兒童。

書中,分析了兒童在成人的干擾或阻礙下是如何“偏離正軌”的,比如自卑感、恐懼等的形成。但作者認爲只要我們耐心觀察兒童(謙虛、平和的教師),給予兒童適當的環境(一個讓他愉快的環境,這裏所有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可以工作的教具),兒童就會良好地自我發展,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問題”成人了。也是因爲讀了這本書,讓我強烈地對觀察兒童、瞭解兒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堅定了在這方面繼續深入工作的信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7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學家,亦是一位充滿溫情關愛的女性學者,在書中以熱情的筆調記錄了她在學前兒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祕密》提出了“敏感期”這一理念,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兒童在多方面的發展擁有一個特殊的敏感時期,尤其是精神心理髮育,如果錯過,就無法重現和挽回。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覺是心理的第一個衝動,嬰兒透過感官來獲取外界資訊、表達自身的需求。作者認爲嬰兒對於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別是在室內,有些孩子看似沒有原因的哭鬧,是因爲秩序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熟悉的環境遭到破壞,也會給他們帶來不安的感受,這是因爲嬰兒能夠注意到環境當中細微的改變。但這一點並沒有實驗的數據作爲佐證,作者只是舉出了一些語焉不詳的例子。我對這一點持有懷疑的態度。而皮亞傑的實驗對於兒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許有一定意義,但對嬰兒不見得有參考價值。

早在19世紀,作者就已經意識到了兒童的獨立性,並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斷兒童善與惡的標尺,把兒童視爲自己的私有財產,在無形之中壓抑了兒童的個性,並且“洋洋得意於自己對兒童所謂的熱愛和犧牲”,認爲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確途徑。

可是,這種帶有啓蒙性質的新思想卻沒有出現在同時代的中國。彼時的中國父母是多麼喜歡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童年的我是多麼想要一點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選擇權,哪怕是獨自出門的時間。人和人之間的鴻溝可以有多深多遠,這樣的事情縱使說出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開口訴說。

無論是這本書還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認爲成人的幸福和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的確,童年與成年生活一一對應的歸因縱使困難,其千絲萬縷的關聯也無法被割裂無視。倘若世間多一些理智與熱愛並存的父母,這世界上也會多一些生活快樂、心靈溫暖的孩子。當美好被代代傳承,和暖的風也將吹開緊閉的心扉,讓微笑綻放在每一張面龐。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8

很好的一本書,哪怕是翻開的第一篇章,譯者的話看後也很有啓發。

童年到底蘊藏着什麼樣的祕密?我也曾經歷孩童時刻,可看現在的孩子,卻好像和我生活在兩個世界,他們的語言,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活動。很多事情,很多時候都不被理解,被嗤之以鼻,所以這本書真的有必要讀,並且是好好讀。瞭解孩子,才能走進孩子,同時走進我們自己。

小學和幼兒園的教育也許來得比大學更重要些,像GOOGLE的創始人賽吉布林和拉里佩奇所說,他們認爲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蒙臺梭利”小學,他們認爲在那裏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在那裏沒有任何消極輸入的教育方式。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環境下,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正是這樣的積極教育方式賦予了他們勇於嘗試、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並因而帶來了他們的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時候我們以爲孩子的不聽話就是應該用懲戒的方式去教育,其實根本沒有搞清孩子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好比一棵樹,看到了有殘枝敗葉就不管不問直接砍掉,卻不問原因。相當多的成年人都存在“漏了一針”或“漏了幾針”的現象,他們可能動作笨拙,不解音樂,缺乏色彩感,不懂藝術,計算遲緩,發音嘶啞,書寫凌亂,怯於社交,依賴他人,缺乏決斷力等,但由於此時已經錯過了敏感期,所以任憑成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蒙臺梭利主張,教室不應該按照安排好了的教學計劃將預訂的時間內強賽給兒童,而是應該以更有效,更有趣,更適合兒童敏感期特點的方式開發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進度。教師不應按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應該以每個兒童自發的學習爲中心,重視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重視對每個孩子的個別輔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9

童年,一個充滿美好回憶的年齡,也讓許多人對他抱有幻想和批判,因爲它離我們遙不可及。《童年的祕密》是瑪麗亞.蒙臺梭利的作品,在這本書中,她仍然強調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遵守兒童敏感期的發展規律,激發兒童潛能,爲兒童打造一個寬鬆愉快的成長環境。身爲人母的我深有感觸,不得不承認兒童在一定時期是成人的老師。

記得初爲人母時,我只在醫院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出院了。當媽媽時的喜悅與興奮,也連同嚴重的睡眠不足摻雜的。身體的虛弱,迫切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聽到孩子的哭鬧又是那麼揪心,於是一個個日日夜夜的陪伴,讓孩子與我漸漸熟悉起來。孩子三四個月時,只要我換一件衣服,她都會一邊吃着母乳,一邊仔細觀察,小手還不停的觸摸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孩子四個多月時的一天,我打算洗頭,於是,孩子的姑姑幫我照看一會兒,長長的頭髮,洗起來費時又費力,孩子一邊看一邊在旁邊玩耍,總算洗好了。這時,孩子也餓了,我抱起孩子準備餵奶,誰知,孩子充滿委屈地哭喊,就是不吃,無論怎樣哄就是不停地哭,盯着我的臉,越哭越兇……家裏一直都沒有什麼陌生人,也很安靜,怎麼回事呢?姑姑觀察半天試探着說:“你把頭髮紮起來試試,她是不是不熟悉你頭髮披散下來的樣子?”我趕緊把頭髮紮起來,孩子望着我的臉漸漸平靜下來,在我的懷裏安靜地吃着母乳……

當時誰曾想到,一個小小的嬰兒,竟然會有如此強大的辨別力,一個小小的有異常態的打扮,她竟如此大的反應。可見,外部的秩序感已經早早地植入她的內心,不得不承認,我被她——我的小小的孩兒打敗了,而且我敗得是那麼開心!

蒙臺梭利認爲,兒童感覺的秩序可以分爲外部秩序和內部秩序。上面的事例是我所說的外部秩序,是兒童的敏感期的表現之一。兒童敏感期還有許多表現,如果成年人能及時發現,認真培養他們的能力,兒童必定會像雨後的春筍般茁壯成長,願你我共勉!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0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透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爲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爲,對他們的行爲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脫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1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臺梭利認爲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透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說:“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臺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臺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說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認爲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臺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

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2

初讀《童年的祕密》,剛開始開啟扉頁一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爲及其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繫不夠緊密,但看着看着,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爲老師必須瞭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比如,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透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以前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學生,根本不瞭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產生衝突。實際上,我們瞭解他們愛的方式嗎?我們瞭解孩子真的需要什麼嗎?這就使我們要完全拋棄自己的想法。用最客觀的心去觀察孩子,看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使幼兒更好的隨着其自身的規律發展壯大,生命更加充滿活力。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裏面的所有東西都要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爲教師要想把課上好,首先就要把課設計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興趣的!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觀察,少去說、去批評!孩子不喜歡一個愛嘮叨的教師。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及喜歡學習。

我們一定要懂得溫柔的呵護是愛,勇敢的放手也是愛。同時我們還要經常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他總會長大,總會有獨自面對社會的那一天。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3

這本書最早是1936年出版的,到現在已經80多歲了,但可以說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蒙臺梭利對兒童階段的研究揭開了人類童年的祕密,讓我們瞭解孩子的行爲和心靈成長到底遵循什麼樣的規律。瞭解童年的祕密,能讓我們更好地對待孩子,也能重新認識自己。要理解這本書,先要把握兩個概念:一個是兒童本位,一個是實證精神。蒙臺梭利透過她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發現了兒童心理髮展的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心理的發展是受到兒童敏感性的指導的。

第二,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兒童是透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然後去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

第三,兒童的智力發展,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內在感知。

對於兒童的祕密,她也有了一系列發現:

第一,兒童的天性是講秩序。

第二,兒童天然有尊嚴感。

第三,兒童愛學習,也有自控力,而且兒童的耐心比大人強。

最後要強調一點,這是一本學術書,其中一些理論也存在爭議,但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讓父母、成人開始意識到兒童本能意識的價值,不要輕視孩子,要試着去了解孩子,要像尊重一個成年人一樣去尊重孩子。蒙臺梭利還讓我們認識到,教育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智力成長,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每個家長都應該瞭解一下蒙臺梭利開啓的現代教育理念,給孩子設計出他們真正需要的空間,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而不是束縛和過多的矯正,並提醒自己“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父母,成人可以向孩子學到很多”。準備要小孩和有小孩的可以看一下,偏理論但很有用,做父母之前是需要教育合格的,父母像孩子學習的地方更多~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4

假期內有幸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大人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甚至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可往往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成人們卻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爲,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着“爲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爲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爲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5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 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臺梭利覺得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透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說:“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臺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臺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說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覺得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臺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