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必備】魯迅的作文合集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的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魯迅的作文合集5篇

魯迅的作文 篇1

我一路跟着這位文化巨匠的文字穿梭時光,與他比肩而行。我終於讀懂了魯迅,明白了他爲什麼要棄醫從文,以筆爲刀解剖國人的靈魂,投筆似劍戳穿舊中國的面紗,孤獨無畏,昂首於革命隊伍的最前列。他用他犀利辛辣的文字撕裂了禁錮着光明的黑暗,釋放出希望的黎明。即使”荷戟獨彷徨“,也依然激昂吶喊;即使深陷”剿殺“,卻仍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無畏來不屈反抗;即使備受走狗文人的污衊,也能”怒向刀叢覓小詩“,獨臂扛鼎地維護正義。徜徉於先生睿智的文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在寂寞中對真理的執着和在風起雲涌的革命浪潮中那份無所畏懼和不屈的叛逆本色。

合上書本,我持卷遠望。望着窗外寒夜中朦朧的山,是多麼的巍峨肅穆。我彷彿看見山的脊樑上站着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揮戈揚戟敏如蒼狼;他宣戰——向着壓頂的烏黑蒼穹;他渴望同行者,能一起用挺直的脊樑扛起”鐵屋的閘門“,放出”真正的國人“,一起救亡圖存。此時,我那疲倦的身體驀地變得精神抖擻,心中似有火焰熊熊燃燒,我願以所有的激情和滿腔熱血與這位文化巨匠同行。

魯迅的作文 篇2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豎着,濃密的鬍鬚成一個隸書的“一”字……他,就是魯迅。

毛主席曾說過:“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正如毛主席所言,魯迅一生都在爲人民、爲社會奮鬥,他憎惡黑暗如同憎惡魔鬼,並始終衝鋒在文化戰爭的最前線,一次又一次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猛烈的進攻。他不懼迫害、不懼挫折,絕不向敵人屈服,永遠也不會被打倒。無論受到多少殘酷的折磨,無論嚐到多少人間的辛酸,無論多少作品被查封,他始終用筆頑強與敵人作鬥爭,爲人民、社會做貢獻。

“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魯迅對敵人向來是橫眉冷對,對人民卻甘願俯下身子當牛馬,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寒風刺骨的冬天晚上,一個赤腳的車伕在魯迅門前摔倒了,魯迅竟然親自爲車伕上藥、包紮,還把家裏剩下的藥、繃帶和一些錢給了車伕。魯迅臨死前,仍不忘關心勞動人民。他生了重病時,對自己的病情毫不在乎,反倒勸他家的女傭阿三多休息,別乾重活兒。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這是多麼難得的一種品質啊!

魯迅不僅關心勞動人民,而且對下一代關愛有加。他一生接待過五百多名青年,親自給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關心過的青年更是不計其數,而阿累就是其中一個青年。雖然他與魯迅僅僅只有一面之緣,但正是這一面,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懼迫害,在逆境中仍勇敢前進。蕭紅與魯迅一家更是一見如故,在魯迅家找到的家的感覺使她心中的'冰塊漸漸融化了。正是由於魯迅先生的幫助,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風才吹進了文學界。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魯迅還非常珍惜時間,無論鬥爭多麼緊張,環境多麼惡劣,身體多麼不好,他都如飢似渴的學習,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魯迅一生最真實的寫照。雖然魯迅先生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將永駐人間!

魯迅的作文 篇3

我心目中的魯迅是一位愛國作家,又是一個關心進步青年,同情勞動人民的文豪。

爲什麼說他愛國呢?因爲最近我讀了一篇關於魯迅先生爲何棄醫從文的。原來魯迅生前是抱着醫學救國的願望,進入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就在學期期間他看了一場電影,電影裏演的就是日本人宰割自己的同胞,他認爲,醫學不能拯救中國,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就是喚起民衆,改變國民精神。

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要用筆和墨來參加戰鬥。他要啓迪人們的覺悟,增強人民的力量,使祖國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強大起來。

那又爲什麼說關心青年同情勞動人民呢?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接待過來訪青年五百多名,親自給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關心青年更不計其數。魯迅先生在世時,他和第第救助一個拉黃包車的車伕,而且魯迅先生對他們家的女傭阿三十分的關心不讓好乾重活。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魯迅。

魯迅的作文 篇4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這是斯諾挽魯迅的話。魯迅爲了新中國做了很多,比如:魯迅所處的20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一場文化的變革。而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魯迅是文學界的旗手。魯迅所領導的這場變革暴風驟雨般地掃除了中國文化界長久以來的許多弊病,把外來的先進文化引到了國人面前,使中國的文學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翻天覆地地變化。這樣的功績不容抹煞。

魯迅的作品很多,比如: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僞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化的祭奠人。

魯迅的作文 篇5

順水而流的烏篷船,蜿蜒的小路盤旋在四合院裏,那裏就是魯迅的故鄉。

悠悠的河水緩緩流淌,走到大堂裏,直到看到豪邁的“林翰”二字,纔算真正進入了魯迅的故鄉。兩邊剛勁有力的毛筆對聯“持其志而暴其氣,敏於事而慎於言”,瞬間點燃了魯氏家族世代的奮鬥目標。中端一幅水墨蘭花畫佔據了不少遊客的眼簾,草草幾筆所成的水墨畫,正如魯迅自己晚年所寫的:椒梵桂折佳人老,獨託幽巖展素心。豈惜芳馨遺志者,故鄉如醉有荊榛。

魯迅家的百草園,在遊客們看來只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油菜地,在魯迅筆下,卻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小時,他在此地歡快地鬥、捉蟋蟀,靈巧地爬上高大的皂莢樹,幹勁十足地拔那與樹纏綿的何首烏,頑皮地在石井上跳來跳去。“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可想而知,百草園曾給年少的魯迅帶來了碩大的樂趣,石井、何首烏、皂莢樹,對魯迅來說,彷彿都有生命。正是這新世紀的時光,才使它們依然固守在自己應有的崗位上,好像在耐心而期待地等待着魯迅熟悉的歸來,和它們彼此再見一面,直到永遠……想象着如此美妙的幻境,才使自己負有了百草園這種臻致純潔的喜悅之情。

穿越過靜謐的走廊,帶着魯迅著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的記憶,我虔誠地尋覓着魯迅曾在家鄉玩耍的身影。處於魯迅文中的三味書屋,我似乎看到魯迅幼年上學的場景。站在三味書屋的跟前,眼前的佈置令我倍感親切,有些故地重遊的美感。私塾中所謂的“三味”。是古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爲“三味”。

現在空洞的桌椅四邊,少了幾分喧鬧,顯得有種荒涼的孤寂感,或許是壽先生的弟子們貪玩,去百草園玩賞一番了。魯迅的私塾先生壽鏡吾若在這裏,洪亮地猶如古鐘般的聲音定會繞樑不絕地在大廳裏迴盪:“人都到哪去了?”回答的人,也只有眼前飽覽一切風景的遊客了。

遠遠望去,私塾老師拿着戒尺坐在教桌上的樣子似乎依稀可見,書屋邊好似還縈繞着那些捧着《蕩寇志》的學生們的朗朗書聲。房前屋後,老屋依舊,睡牀依舊,院落裏桂樹依舊,棕色刻花的搖椅和圓桌,無不散發出古色古香的無限韻味來。俗話說睹物思人,看見魯迅窗前空空如也的紅木書櫃,我的腦海裏驀地浮現出他少年時期與煤油燈相伴,苦讀經書到雞鳴的情景來。

帶着淡淡的迷戀與不捨,我離開了這位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中華偉人之鄉。此時此刻,我由衷地感到,魯迅的故居不但照亮了歷史,還照亮了整個紹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