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

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1

端午節吃糉子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但在我的家鄉浙江台州,每逢端午,我們還會吃一道特色食品——食餅筒。

食餅筒是我們台州的地方特色傳統美食,相傳是戚繼光在臺州抗擊倭寇時,老百姓爲了犒勞軍隊,發明了這種美食。它的做法是這樣的:首先將麪粉加水,調成糊狀,用平底鍋烙成薄薄的麪餅,然後在麪餅上鋪上各種各樣的菜餚,最後捲成筒狀,就可以拿起來吃了。

今年端午節我們家就吃了食餅筒。一大早,奶奶就買來了食餅筒的麪餅,又準備了很多菜來做餡料:有香氣撲鼻的炒麪、油光發亮的土豆絲、晶瑩剔透的豆芽、肥瘦相間的肉丁、金燦燦的蝦仁炒飯、脆生生的黃瓜絲、綠油油的韭菜、紅黃綠相混合的玉米豌豆紅腸粒……

這麼多美味佳餚鋪滿了整張桌面,看得我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開始包食餅筒了!我先挑了一張比較厚的麪餅鋪在桌上,然後把自己愛吃的菜一樣樣鋪在麪餅中央。這可是有技巧的哦!夾菜的時候如果有湯汁,要等汁水流得差不多了再夾過來,不然待會包起來後會汁水橫流。鋪菜的時候要均勻,從頭到尾都要有,如果要包的菜的種類比較多,那麼每樣菜都要少一些,不然說不定一張麪餅都不夠放,待會根本沒法捲起來吃了。

沒一會,我就在自己的麪餅中間鋪上了一堵“城牆”。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一步——卷麪餅。如果沒捲成功,那麼食餅筒就會鬆鬆垮垮,不方便拿了。我回憶了一下以前失敗和成功的經歷,就準備開始挑戰了!我將麪餅一端特意留出來的將近五釐米的餅皮翻到菜上,然後將麪餅的側邊捲起來蓋住“城牆”,再稍微用力將“城牆”壓緊一些,最後小心翼翼地將這堵“城牆”往前滾,一包成功的食餅筒就在眼前了,我暗暗地鬆了一口氣,懸着的心也放了下去!

我拿起包好的食餅筒,張開大嘴,毫不猶豫地咬了下去。一口下去,嘴巴里充斥了各種食材的美味,鮮香可口!我三下五除二就把這份食餅筒吃完了!太好吃了!我覺得不過癮,待會可以再包一份來吃!

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2

每一個地方都是獨特的,都是絕無僅的,家鄉的風俗也是獨特的。我的家鄉也正是樣,有着許多風俗習慣,就連過年也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放鞭炮來熱鬧熱鬧,據說這樣才能趕走瘟神和厄運,讓新的一年歡歡喜喜。我們的年要過很久,而且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習俗,有時不能縫衣服,不然以後每天都穿破衣服;有時不能吹火,吹火過後瓦片會被大風颳走。在大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們總會去老人的墳前祭奠,乞求來年的平安,我總是屁顛屁顛的'跟着,他們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有時走累了,總要抱怨幾句。好不容易纔走到墳前,把插着筷子的刀口肉和酒放在墳前,讓老人家“慢慢品嚐”,在老“品嚐祭品”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的燒紙,紙錢滅了不能扇,更不可以吹,要不家裏人的財運就會跟隨者風飄走。在每個墳前走了一遍後,看見墳上有草,還要用刀割乾淨,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晚間,每一家的燈都要照一整夜,非常壯觀,這是爲了守年,這一晚都不能睡覺,爸爸這一晚就打牌,媽媽這一晚就燒火薰臘肉,而我們這一晚都在烤肉吃。雖然很困,但卻有了說不完的情趣。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我最喜歡的就是和弟弟一起去拜年了。初一早上,吃完豐盛的早餐,早餐當然少不了寓意年年有餘的魚了。每個孩子都會提着一個大袋子去拜年,而大人們總會準備好瓜子糖等,孩子們來到門前,只要說:“拜年啦”大人們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糖果往孩子的口袋裏裝,有時一些較富裕的人家還會給你錢呢。回到家裏,大人們也給紅包。每年我們姐弟幾個揹着餈粑臘肉等禮物去給舅舅家拜年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思意思的錢,回到家,把壓歲錢和拜年得到的錢全都交給媽媽,做來年的學費錢。

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民族的人,他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同,但他們都是高高興興地過節,快樂地生活。

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3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萬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我們這裏的中秋節過得可特別了。

八月十五,這一天是我們小孩最期盼的日子,嘴饞的小孩在這一天都要去偷瓜和吃月餅的。我常聽大人們說:八月十五偷了瓜吃,身上就不會長一些怪異的奇癢無比的紅點。我聽起來可怕了,連最心愛的月餅都不吃就去找小夥伴商量着晚上該怎麼偷瓜。

爸爸媽媽可不懂我的心情,愣是不讓我大晚上出門,我着急的跺着腳,嘟着嘴對爸爸媽媽說:“可是我約好了朋友的,可不能失信啊!”媽媽想了想:“那好吧,不過要小心哦。”還沒等媽媽說完我已經蹦蹦跳跳地哼着小曲跑了出去。夥伴們都在等着我呢。“我們出發吧!”我興高采烈地說。大夥可跑得快了,一溜煙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我們小心翼翼地來到了田野裏,每個人背上都揹着一個小竹簍,每個人總是墊起腳,因爲我們總怕主人家發現我們,他們總會埋伏在房子的周圍,所以我們可得小心了。主人出來了逮到我們,我們可要倒黴了,要拿竹條抽我們,但我們已經熟練了。土地上的冬瓜、南瓜……盡情地拿,一個個身披綠色毛衣的冬瓜我們也不怕他,裝在揹簍裏就走。一輪明亮的圓月掛在天空,我們行走在田野上,一個個滿載而歸。偷瓜是一個重要環節,而煮瓜又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

我們煮瓜不是在家裏,也不需要大人們幫忙,而是架着鍋子在野外自己動手,點火、架鍋、切瓜、加佐料,都是我們自己決定,水沸騰了,咕嚕咕嚕說着話:快把瓜放進來吧!一切就緒以後,我們就坐在草地上,看着明晃晃的月亮,述說着心裏最快樂的事情。不一會兒瓜就熟了,端着熱湯,沐浴着月光,小夥伴們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

從呱呱落地,我就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

家鄉風俗我知道作文4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糉子。看着爺爺細心的包糉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糉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着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糉葉,圍着手指轉了幾圈,糉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爲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糉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糉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糉葉蓋過來,這樣糉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糉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糉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糉子,雖然包的糉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爲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糉子。

包完糉子,爺爺把糉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糉子熟了,我急切的檢視我包的那幾個糉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糉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家鄉衆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初一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標籤:家鄉 風俗